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爱国者李敖:难忘我是大陆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3:00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今印此书以归故国,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1991年6月12日,出版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时,李敖在后记中如是感慨:“书中大人物之一谭嗣同,……他一生心血,全在《仁学》一书。……他感于台湾新丧日本之手,乃不用真名,而以‘台湾人所著书’颜其封面,借哀浊世;如今,我独处台湾,写《北京法源寺》,‘台湾人所著书’之谶,百年孤寂,又复重演。”

  14年后,这位“台湾人”李敖,终于走出台湾,踏上契阔数年的故土,开启历时数天的“神州文化之旅”。数日里,这位70岁“老顽童”参观天安门、故宫、法源寺,并在北大、清华、复旦演讲。9月26日,复旦演讲后,“神州文化之旅”临近尾声。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李敖都不是一个缺少争议的人物。本次大陆行,争议依旧相伴,话题从行为到他的观点,不一而足。然而,对这位自称从不会乡愁的老人来说,亲身感受大陆,特别是北京的一城一廓,远比这些争议来得更有价值。这,不只是故地重游的欣喜所能概括。毕竟,从机会成本方面看,有生之年是否能再次成行,仍是未知数。阻隔其行程的,远远不只一条并不宽广的台湾海峡。

  大陆人李敖“没有乡愁”

  其实,尽管相隔一条台湾海峡,李敖并未把自己和大陆分开。或者说,他并不认为自己离开过祖国一刻。当他开始神州文化之旅时,他给这一行为定性:不是怀乡,没有乡愁。

  今年6日2日晚11时,他对凤凰卫视谈起内地乃至北京,感同身受:“有城墙的北京,我记忆犹新,但往事,恍然如昨……”但他语调一转,强调此行绝非怀旧或乡愁之旅,“我没有乡愁,娘娘腔的诗人才有乡愁,大男人,愁什么愁”?

  “回家乡是好难的事情,大家看到唐朝人写诗,几乎有一半都是‘天上明月光,疑时地上霜’,都是思故乡的,因为故乡对他们太遥远了,太难得了,为什么我现在说李敖我不还乡呢?”数月后的9月21日,李敖在

北京大学对此解释:“我这次回来不是回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为什么我要这样,因为时代不该有乡愁。”

  之所以不该有乡愁,除却李敖一向特立独行的个性使然外,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他怕大家把这番颇有用意的回乡,视为他怀着乡愁冲动而为的一次“荣归故里”。他的理由是,乡愁“是个错误的情趣,屈原有一个错误的情绪,他对政府是个错误的态度”。

  所以,当9月23日上午他在

清华大学演讲,听到清华学子“欢迎您回到我们祖国的组织,欢迎您回来”的话语时,语气有些愤怒:“你这叫什么问题,我根本就没有离开。”

  李敖是不曾离开过。他的离开,只是从祖国大陆到了祖国的宝岛。1935年,李敖出生于哈尔滨。两岁随父母到北京定居,在北京上中小学。14岁那年移居上海,半年后随家人跨海到台湾,一呆56载,从此就没离开过台湾,最远也只到过澎湖。

  政治家李敖“文化启冰”

  李敖的另一个身份是“台湾立委”。然而,他却给自己这趟神州行,取名“文化之旅”,无关政治。10天行程里,他的演讲和参观,也都在凸现着文化这一主题。

  在故宫博物院,他获赠不少资料和书籍,并得以赏阅包括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晋朝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摹本等在内的密藏文物;在北大,获赠演讲纪念牌、其父毕业照和《儒藏》一书等,他还赠其父北大毕业文凭;在法源寺,圆持法师亲手赠予满汉蒙藏合壁大藏全咒,他题字“物我两忘,人书俱老”,“法海真源,尽在于斯”以回赠……

  这些,只是表象,他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已经浓缩到血液里。在北大的演讲中,他谈到包公、郑成功,谈到《红楼梦》,谈到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清华的演讲中,他依旧传统文化信手拈来,用“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句唐诗来解释中国没裤子穿自唐朝始,用孔子来解释自己“张扬外露”的个性。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对中国传统和历史的认知与思考。他的名作《北京法源寺》,就以法源寺为叙述场所,在描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大人物泣人泪下的往事同时,探讨着生死、鬼神、僧俗、出入等等主题。亦关乎文化。

  故此,当清华学子询问他此行的政治目的时,李敖谈到了文化对两岸的意义:“你把我谈得太小了,我觉得谈政治问题太小了,政治真的是一时的,可是文化是永久的。蒋廷黻讲了一句话,也是提到一个问题,他说汉武帝伟大,还是司马迁伟大?结论是,司马迁伟大。”

  事实上,李敖刻意标榜的“文化之旅”,并不影响他此行的历史价值。在连战、宋楚瑜、郁慕明之后的李敖“神州行”,正在成为两岸关系中的“历史事件”。

  “老顽童”李敖“假手春秋”

  既然是“历史事件”,其放浪形骸的背后,透露出来的符号,必然另有一番意味。李敖此番神州行,可谓达到了他的目的。

  给世人的印象中,李敖十足的“老顽童”形象,以至于大陆媒体在报道“神州文化之旅”时,也不乏娱乐化的倾向,比如牵扯上女人,“看女人都只像看生物了”,比如他如何对好友陈文茜给他演讲打分低于连战而耿耿于怀。

  这些,似乎都未契合李敖的根本。“李敖轻言狂放,特立独行,和而不同,同而不党,不入俗流,树敌太多,但在大是非前心底明,小是非前胸襟宽。入世嘻闹形于外,忧国肃然藏于心。”一位网友如是评论。

  有如是理解,就不难看出李敖把在大陆的三场演讲放到何种重要的地位。为引起更多人关注,就在他演讲前,千方百计营造演讲内容的神秘感,只用“春秋笔法、以身试法、现身说法、登坛作法、拿出办法”等含蓄的词汇表达。他的另一番话语──“台湾需要高人到内地去,解开双方因为误解而造成的误会,我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则使他此行目的亦昭然若揭。

  对李敖的这些行为,他的女儿李文,揭示了其中缘由。李文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曾在美国教中国人英语,目前定居北京。“我想与其在美国教中国人英文,不如回到自己的祖国,让更多中国人学会英文。父亲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作贡献。”李文说。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27日 第五版)

  作者:本报记者许凯发自上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