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全球更为平衡的增长可能吗(一家之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2:5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超级大国总是吃力不讨好。这一观点既迎合美国的自大感,又体现了多数其他国家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不满。因此许多国家认为,美国应对其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负责。但美国并不像批评人士认为的那样强悍或挥霍。挑战是全球的,调整也必须是全球的。

  全球盈余之起因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一观点。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的,分析人士提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来解读全球盈余和赤字格局背后的原因。

  第一种观点认为,布什总统的财政赤字,以及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美国的对外赤字。美国一贯储蓄不足,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储蓄过多。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盈余和赤字格局背后的原因,是储蓄相对于投资的盈余增长,尤其在新兴亚洲各国,最近则在石油出口国家。这些盈余被输入作为最终借款国和支出国的美国。因此,美国的挥霍反衬了其他国家的节俭。没有美国的挥霍,世界早就会承受长期需求疲软之苦。

  定期阅读本专栏的读者会知道,我一直持第二种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正如《世界经济展望》所指出,“责备美国”的观点,不能“解释实际利率的低水平”。美国较低的净储蓄,本身会提高(而不是降低)世界实际利率。同样,如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我们会看到更多全球通胀压力的迹象。

  这并非为美国政策作通盘的辩护:其结构性财政赤字是危险的。然而,有巨额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要为全球“失衡”承担与赤字国家至少一样多的责任,这点应该不难接受。

  要分析目前的格局可能或应该有怎样的结局,必须理解造成这些盈余的原因。就此,《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下列现象。

  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全球投资率和储蓄率自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呈下降趋势。

  其次,虽然发达国家的投资率趋向一致,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但储蓄率则不然。在重要的发达经济体中,日本的储蓄率仍然最高,美国最低,欧元区国家居中。这就是日本有经常账户盈余,美国有巨额赤字,而欧元区大致平衡的原因。

  第三,亚洲各国的储蓄和投资占GDP的份额,远远高出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产油国。在一些东亚经济体中,储蓄一直保持稳定,但自1997-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大幅下滑。

  然而,要改变经常账户盈余,更好的应对方法并不总是(或通常是)减少储蓄,而是增加投资。在许多国家,更高的投资率是非常可取的,因为投资格外疲软,而企业储蓄相应很高。

  可取的调整措施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增加投资,美国提高储蓄,全球赤字格局平稳转变,同时不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

  良性调整不等于良性结局

  《世界经济展望》分析了三种情形:良性的市场主导调整、恶性调整,以及政策驱动的调整。

  在第一种情况下,美国储蓄上升,美元实际汇率进一步贬值15%。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经常账户赤字长期下降至占GDP3%的可持续水平,而净负债稳定在GDP的70%。主要的对应国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该地区消费大幅上升,部分抵消了投资下滑,由于通胀率相对较高,实际汇率升值约15%。这种情况对日本及欧元区的影响有限。

  在第二种情形下,市场主导的调整比较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日益上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丧失信心,各国放弃汇率挂钩制度。这将导致美国经济显著减速。美元大幅贬值,美国通胀飙升,导致利率大幅上扬。亚洲各新兴经济体遭受货币大幅升值,经济活动亦放缓。日本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急剧减速。

  最后,《世界经济展望》探讨了各种政策选项。展望认为,亚洲增加汇率弹性,将刺激国内消费并抑制通胀压力,从而促进更平稳的调整。同时,美国财政状况逐渐巩固,将在2010年达致预算平衡,用10年时间把经常账户赤字降低约2%的GDP。《世界经济展望》预期欧元区与日本有望推行结构性改革,从而引发投资热潮。这有助于调整,但其作用远远不如美国巩固财政状况。

  归根结底,若想确保一次良性调整,我们需要几个地方同时改变政策。此类政策的最重要元素包括:实际汇率的显著调整,美国提高储蓄率,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增加支出(相对于GDP)。结果将不仅是更为平衡的全球增长,而且各地区都将获益。

  这种良性结局可能出现吗?简单的回答是:不可能。更可能的情况是,世界将依然如故,因为各国的现有政策都有强大的既得利益。不过,如果延迟的调整最终令人痛苦,别怪当初没人警告过。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27日 第四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