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彷徨面对变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12:38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9月18日,德国议会选举结果出人意料:选前民意一致看好的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得票率仅35.2%,即便加上竞选盟友自由党的票数也不到半数,无法组成两党政府。而在选前民意曾创执政党低纪录(22%)的社民党得票反而明显高于预期,形成两大传统党派势均力敌、组阁面临僵局的情况。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议会选举竟会出现“双败”局面,似乎有悖常理,但反思德国政局近年来的走向便可发现这种反常有其合乎逻辑之处,政治的僵局恰恰反映出民众面对变革的彷徨心态。
首先,两大党得票接近表明双方的政策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双方都强调要削减财政赤字,减少失业人数,都以提高竞争力、振兴经济为纲领,社会福利之类显然都退到了次要地位。大家的立场都必须往中间靠,使选民有难以选择之感。 其次,相似不等于无区别,而中左与中右之间不可否认的区别使部分选民在最后关头采取了“两害取其轻”的态度,即对左派政府改革政策心怀不满者被迫投了社民党的票,因为联盟党为了显示与社民党的区别,在竞选中选择了更右的路线,吓退了部分抱怨者,这就是社民党尽管不得人心而得票率仍大大超过预期的重要原因。 施罗德之所以决定提前一年举行大选,是因为左派政府的改革政策不得人心,以至于近几次地方选举社民党屡战屡败;他想趁联盟党阵脚未稳、女人掌权的时机,打一场令对手措手不及的选战。否则夜长梦多,社民党很可能会因为内讧闹到四分五裂的地步。由此可见,选战的核心是改革问题。但选择提前选举有点像下赌注,似乎鼓吹改革者对改革前景并无信心。 记得1998年施罗德竞选上台时曾表示:“本届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失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我们就不能赢得下届选举,我们也不配再当选。”问题是,竞选诺言和愿望是一回事,实际行动又是另一回事。几年时间转瞬即逝,失业痼疾非但未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待业人口超过了500万大关。2002年的选举,施罗德再次当选并非因为他解决了失业,而是因为他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以及选前他亲临水灾第一线的亲民形象,这使他比对手略胜一筹(联盟党候选人斯托伊贝并未因此中断假期),从而获得了一次“缓期”。 施罗德并非不想改革,但他没料到会有那么大的阻力。首次执政时,他也曾尝试改革,以解决失业和国家债务问题。结果招致党内的强烈反弹,有人指责他这个靠社会救济金长大的“穷孩子”是左派的叛徒;社民党另一巨头拉丰丹甚至因此另立新党。连任之后,施罗德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仍未能迅速采取措施,这里有党内的阻力,也有在野党从中作梗的因素,更有民意的强烈反对。说到底,是德国人既不满意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又不接受伤筋动骨的彻底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总理政治运作的回旋余地就可想而知是多么有限了。 将失业痼疾完全归罪于施罗德不太公平,但他确实有“贻误战机”的责任。凡涉及社会体制的改革,一定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就免谈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施罗德2003年推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确实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因为它得不到工会和社民党基层的支持。但这个决定毕竟来得晚了一些,因为像社保之类改革要见成效大体上需要几年的时间,开始阶段只能是得罪人的事。提前选举虽能攻对方于不备,但己方改革未见成效,颇有以己之短攻彼之短的意思,这恐怕是两大党“双败”的一个原因。 目前,角逐议会的六个主要党派中,只有拉丰丹领导的左派党是坚决反对现行改革方向的,其余五党都坚决排除与左派党结盟的可能,以示改革之愿。对德国政治前景来说,这多少给人保留了一点改革的希望,也大体上符合德国人目前的心态:改革势在必行,但不能不顾及社会中下层的利益。 民众的彷徨与政治家的观望加深了德国的危机。对于欧洲其它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德国的大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欧什 (晓航/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