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幸福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0:46 人民网-市场报
幸福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图)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财富的增加不一定能有效地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据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35岁的美国人中,患过抑郁症的比例是2%,但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14%。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增加社会的财富,但幸福程度却没有相应的增加,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在生存需要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幸福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它涉及许多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乃至脑神经科学。幸福学研究发现,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财富的增长
能够带来幸福程度的提高;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与家人和朋友交往的时间、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个人安全感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以制订公共政策为例,幸福学给人们很多启示。比如,针对失业问题,人们常常认为多给一些补贴是最有效的方案。然而,关于幸福的研究发现,有同样的收入水平,失业的人和有工作的人相比幸福程度要低。这明显和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不一致: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下,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喜欢更多的闲暇。事实是,失业的人认为失业是非常大的挫折,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所以,他们宁愿有一份工资仅仅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工作。因此,政府应该更关注增加就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不是仅仅向失业的人提供救济。

  对于穷人来说,同样的财富增长带来幸福程度的提高比富人更多。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穷人的收入要比提高富人的收入对提高全民幸福更为有效,所以政府应该优先增加穷人的财富。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着重于帮助月收入200元的贫困群体的收入提高到1000元,而不是着重帮助月收入4000元的人的收入达到6000元。

  实际上,幸福才是制订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公共政策的最终标准。

  相对于西方,中国还是一个较穷的国家。在中国要提高幸福度,发展经济是很重要的。但政府和社会需要警惕,不要陷入盲目追求财富的怪圈,最终损害了长远的幸福。“以福为主,以富为辅”值得决策者借鉴。现在国内提出“新发展观”,以及诸如“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观念,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一步。

  摘自《北大商业评论》

  《市场报》 (2005年09月23日 第十二版)

  作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 奚恺元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