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奶业遭遇复原乳 > 正文
 

10月15日“复原乳”现形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9:16 上海青年报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2日专电(记者丁铭)一直被当成我国乳品企业“商业机密”,并被当作纯鲜牛奶、酸牛奶销售的“复原乳”,自今年10月15日起将“现形”消费市场。

  国办对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的规定,捅破了许多乳品企业多年来用“复原乳”生产加工液态奶,在产品标识上误导消费的“商业机密”。那么,乳品企业为什么钟情于“复原乳”呢?

  内蒙古农牧厅产业办处长刘永明讲,主要是成本低,利润惊人。这也成为许多厂家的“商业机密”。按理说,“复原乳”经过由生鲜奶加工成奶粉再液化成液态奶两道工序,成本应该更高,在价格上根本不具备与鲜奶直接竞争的实力。可实际上,用我国生鲜奶制成的纯牛奶与洋奶粉制成的“复原乳”竞争,竟明显处于下风。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

洋奶粉到岸价在每吨1.4万~1.5万元之间,一吨奶粉可以还原成8吨液态奶,而8吨鲜奶在国内仅收购价就达2万元以上,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厂家对“复原乳”格外钟情,并趋之若鹜。

  乳品企业钟情于“复原乳”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原料奶质量差。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奶农生产的鲜奶细菌数要高于国外鲜奶上百倍,因此,用这样的原奶作原料,生产出的乳制品质量上不去。特别是

酸奶,因为含有乳酸菌,对原料奶要求更高。

  故国内许多厂家宁愿选择进口奶粉,也不愿使用国产原料奶。

  “复原乳”在我国盛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内有关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出台对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致使液态奶生产经营没有制度的约束。一些厂家就此钻了空子,把“复原乳”当作纯鲜牛奶卖,蒙蔽了消费者。

  其实为解决纯鲜牛奶与“复原乳”问题,中国奶业协会在两三年前就开始酝酿出台鲜奶标识,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于摆平,一直未能实现。而今,随着国办通知的出台,我国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混乱的局面至此将得到规范。

  专家称,使用“复原乳”标识有三个好处:一是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复原乳”不注明原料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实行“复原乳”标识就可以还消费者以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是促进我国原料奶提升质量。以我国现在的原料奶质量而言,如果不加紧提升质量,今后将有被进口奶粉替代的危险。目前,我国全脂奶粉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脱脂奶粉进口量位居世界第六。实行“复原乳”标识后,将促进我国奶农提升原奶质量。

  三是有利于市场优胜劣汰、公平竞争,最终促进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乳业市场竞争激烈,乳品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产品也有好有次。

  约七成液态奶非鲜奶

  本报讯(记者钟建伟)记者昨日了解到,国务院要求生产加工企业凡在液态奶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复原乳(还原奶)的,必须要在包装上标注。这将使国内不少的奶企受到影响。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从目前来看,液态奶约七成非鲜奶,1吨奶粉还原8吨液态奶。国内不少的企业都存在使用还原奶的现象,其中在一线品牌中肯定也有企业在使用还原奶,市场上的风味

酸牛奶大多由还原奶加工而成。

  王丁棉表示,国务院此次规定,将对大部分液态奶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蒙牛及伊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支持国家的规定,并对新规定的出台表示欢迎。

  新闻背景

  复原乳与生鲜牛奶

  近一个时期,一些企业使用“复原乳”生产加工液态奶,在产品标识上误导消费,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我国奶业健康发展。

  据奶业研究专家陈渝介绍,“复原乳”就是用奶粉还原的液态奶。其加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鲜牛奶中掺入比例不等的奶粉;另一种是以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调味乳。

  “复原乳”与生鲜牛奶主要有两方面不同:一是原料不同。“复原乳”的原料是属干乳制品的奶粉,生鲜奶的原料为液态奶;二是营养成分不同。“复原乳”在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后,营养成分有所流失;而生鲜奶中的营养成分基本保存。

  过去,许多消费者在购买纯鲜牛奶时,大多只注意品牌和生产日期,绝少有人关注其成分。但现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所谓巴氏消毒奶、高温灭菌奶、酸奶,并不都是纯鲜牛奶,许多制品是以奶粉为原料还原的“复原乳”。可这些乳制品的包装上,无一例外地都标注着纯鲜牛奶,误导消费者。这次国办关于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的规定,将为这些乳制品“保鲜”。

  (新华社)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