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小陈热线映照打工青年生存景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5:08 中国青年报

  热线:为工友寻找低成本的维权路

  2000年11月23日,全国第一条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免费法律维权热线———“小陈热线”在青岛开通。

  开办人陈明钰来自陕西旬阳县。“在和老乡、工友交往中,时常听到不签合同、拖欠
工资、超负荷加班等一些务工人员权益受到侵害的事”,陈明钰说热线“开始没想到能帮多少人”,只希望对身边的人提供法律咨询,“为工友们找一个低成本的维权路子”,同时继续自己的法律学习。

  “第一天的热线电话一直持续到深夜。”小陈的记录显示:当天共接听31个电话,其中咨询工资的21个,工伤的3个,遭非法拘禁、殴打的1个,伤害赔偿的3个,退亲要不回彩礼的1个,其他两个。

  最初热线电话每天四五十个,70%~80%是讨要工资的。“小陈热线”经常接到打工者反映因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障条件差造成健康伤害的问题。这类电话当时占到所有咨询来电的1/5。有的反映在海水养殖场打工,由于缺乏防护措施,双手被严重冻伤;有的在鞋厂做鞋底,由于所用材料含有太多的苯,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在干面食活时被和面机绞伤手掌。

  “小陈热线”帮农民工维权比较成功的有:帮助青年刘淑玲进行7次法庭诉讼,终于认定工伤待遇;经过数十次耐心劝导,使欲跳海自杀的河南青年王敏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帮助江苏民工讨回32万元工资。

  5年来,“小陈热线”接到各地打来的电话两万多个,回复来信500多封,书写诉状等法律文书450多份,帮助出庭应诉170起,举办法律讲座120多场,帮助讨回工资320多万元。

  改变: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2003年底全国掀起了清欠农民工工资款风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电话也少了。

  “原来有7成以上的电话是反映欠薪或权益受侵犯的,现在讨要工资的电话主要集中在年末、夏收季节。”

  陈明钰发现从2003年开始,很多人打电话说:“没事,就是想聊聊。”也有人会问:“陈哥,我手上有2000多块钱,想学点东西,不知学什么好?”

  类似心灵沟通、信息咨询等内容的电话慢慢占到了5成以上。

  针对这种变化,陈明钰开始想方设法为务工青年展示自我、融入城市创造条件。他不仅关注农民工的法律权益,而且对务工人员就业、家庭等实际问题给予帮助,在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怀。

  “从鲁西南农村到沿海城市,坐长途车也就三四个小时,但很多人的自身素质不具备这种跨越。”小陈说,就像进城学会了炒菜手艺,但城市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不懂也是不行的。比如农村看不到红绿灯,进城就要适应。有的人原以为进职业介绍所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一旦被骗又对城市有看法。很多人不注意卫生,身上有臭味,挤公共汽车引起市民的反感,就认为是城里人不接受他们。这些看来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却是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

  通过热线,小陈和团市委联合对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文化生活单调,看书少,一些企业的书过时又无人管理。很多打工者工作之余的交往很闭塞,融不到城市里去,久而久之就是很大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打工者多是十七八岁,思维与上一代不一样。”陈明钰分析说,上一代出外打工,就为了改善家庭状况,养家养子,没有更多想法。那时的人很实际,不行我就回乡。现在新一代有的家境并不差,接受教育程度也高一些,有的是内地城镇户口,他们外出的目的只是向往大城市生活,愿意融入城市。但他们又眼高手低,缺少技术,常常出现还没等到发工资,上月的钱已经花完了的现象。有的人在城市呆不住,又不愿再回农村。

  陈明钰认为,新生代务工人员包容心很淡,个性强,常为一两句话争得面红耳赤。

  建设城市,也学做城市主人

  2003年7月6日,“小陈热线”外来务工青年团支部成立。

  2004年2月,“小陈热线服务社”在青岛市民政局注册。服务社搬到了务工青年更加集中的青岛李沧区刘家下河村。今年在一个农家小院成立了“工友之家”和“务工青年文化驿站”。

  服务社建起了免费借阅图书室,针对新生代务工者买了青年励志、

言情小说
漫画
、电脑入门、交际礼仪、历史名著等数百本书籍。“这个群体非常渴望看书学习,每月借书的有200多人,很多人看得很认真,不画不折,7天主动续借。”小陈说。

  许多务工青年来青岛带着简单的梦想:看看都市,挣点钱。所以有了委屈一般都压在心里,一旦遇到导火索就可能爆发激烈的冲突,引发社会问题。

  浮躁、单调充斥着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有时也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以前,一些工友下了班无所事事,要么泡网吧,要么睡大觉,现在来“工友之家”学习娱乐交友的多了。

  “工友之家”每周都搞活动。团支部成立了体育、文艺、文学、学习、健康5个兴趣小组,工友自己设计活动内容。卡拉OK比赛、登山比赛、文学沙龙、法律、卫生知识讲座,还有自编自演的打工情景剧等等。工友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新来的工友,他们要自我介绍,哪里人,多大年纪,在哪儿工作,大家会鼓掌,老乡还会握手,这些细微动作相当关键!”小陈说,“我想在工友之间建立团结互助关爱的关系。”

  一个工友失业了,他会到“工友之家”发求职信息;有的工友知道企业需要人,有岗位,也会给“小陈热线”打电话,小陈再把信息写在黑板上。

  工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有的工友在外边“很横”,走路大摇大摆,三五成群,但一进“工友之家”就文明多了。小陈说:“我希望不仅在工友之家,而且在更多的工友中培育一个新型的务工青年群体,教会新来的人如何融入城市,工厂应该也有这个责任。”

  今年4月,陈明钰给“工友之家”订了很多报纸,但他发现工友们除了稀奇古怪的社会新闻外,城市发展、大政方针根本不看。小陈就念给大家听,讲相关的政策和大家的关系,慢慢大家就有兴趣了。时间长了还集成了剪报本。

  “很多打工者以前认为,我工作,老板给钱,与城市无关。现在告诉大家,我们也是城市的主人,也要关心城市的发展。”小陈说,“我们感到,让外来务工青年走进城市、让城市更好地认识外来务工青年的机会来了。”

  “小陈热线”团支部组织务工青年积极报名参加活动。小陈在广场举行法律咨询、社区卡拉OK,热热闹闹,就有人打电话来要求参加。来的都是17岁到22岁的青年。去过“工友之家”的已有三四千人,常去的也有1000多人。

  小陈说:“他们参加活动的认真劲真的很感人,表现比我最初想像的不知要好多少倍。”

  “热线最初的作用是通过法律咨询来协调进城务工青年与城市的关系,现在协调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和方向性的问题。”

  小陈正在着手进行工友需求的调查。他说,从热线反映的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生理卫生、健康知识、求职挫折的心理调适、文化知识、人际关系、与工厂老板相处的知识、对城市的认识以及个人

理财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郑燕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