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发展才是硬道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01:02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傅春荣 不管中国农信社的改革模式存在何种争议,改革的方向和决心永远不会改变。 在此番改革进程中,无论是金融监管当局还是相关各省市政府,都反复强调农信社立足农业的特性,也就是俗称的“一农支三农”。
这样的出发点不是没有道理。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农业发展严重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目前在专门针对农村农业地区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虽然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和地方性的农村信用社三家,但实际上,经营方向逐渐转向工商业的农业银行,以及资金和经营都日渐单一的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份额均在逐年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事实上成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支柱,独自担负起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产生普遍适用于小农经济的金融工具,因此要求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名的改革,要为农民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提到为农民服务的问题必须要首先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小农户的信用需求。 小农户的借贷行为只是为了保持小农经济简单再生产的不断裂,这既不是商业,更不是竞争。温铁军表示,农村金融的安排必须同时考虑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到中国有两亿小农户分散从事小农经济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考虑到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样一个特殊体制矛盾,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农信社改革和“三农”之间的关系。 温铁军认为,单纯地讲市场经济,意味着对小农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当农业产值份额下降到15%以下,都会以公共财政和国家投资的方式来化解弱势产业投入产出不合理、收益低的矛盾,指望商业银行向弱势产业投入,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博士徐忠的观点与温铁军类似。他表示支持农信社改革和支持“三农”不是一回事,怎么支持“三农”,这不是金融机构的义务,而是政府财政的责任。湖南大学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汤烫也认为,农信社要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不宜“一刀切”地强调一切为“三农”让路,农信社应千方百计发展自己,发展了自己才能谈得上支持“三农”。 确实,面对资金匮乏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的能力往往是捉襟见肘。那么,要实现为2亿农户提供普遍服务的金融改革、达到“支三农”的目标,温铁军的建议有点另辟蹊径:帮助小农户组织起来,将自己的有限资金集中起来为自己服务。(23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