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一本高尔夫杂志和它倡导的五次浪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03:07 每日经济新闻

  日前,全球发行量最大的高尔夫杂志《GolfDigest》的中文版权花落《体坛周报》。其中文名为《高尔夫大师》,拥有伍兹、米克尔森、埃尔斯、古森等世界顶尖巨星为签约技术编辑。中国两大高手张连伟、梁文冲以及布茨·哈蒙、大卫·利百特等顶尖教练,也将在每期杂志中向读者传授球技。

  《Golf Digest》主席兼总编杰瑞·泰德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揭开了这份具有55年传
奇历史的杂志的秘密。

  五次浪潮

  记者:从1950年到现在,GD见证了高尔夫历史上最辉煌的55年,漫长的发展史中,GD经历过几次质的飞跃?

  泰德:55年共经历了5次高峰期。

  记者:第一次好像和政治有关?

  泰德:没错,第一次是50年代。当时的美国,有三件事改变了高尔夫这项运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艾森豪威尔开始打球;电视开始转播高尔夫比赛;阿诺德·帕尔默的出现。于是,总统先生频繁在封面上出现,电视转播让相貌英俊、技术出众的帕尔默家喻户晓,他也成为了经常光顾

  GD封面的偶像。在他们的号召下,美国高尔夫球友的人数从1950年的500万人增至1960年的900万人。

  记者:明星的号召力是永恒的主题吗?

  泰德:GD第二次浪潮却和明星没什么关系。1965年,芝加哥的一家地图出版公司找我们制作高尔夫球场地图。在他们的启发下,GD在1966年完成了第一次大型球场排名专辑。1965年GD的创始人比尔·戴维斯说了一句很经典的预测:“今天球星尼克劳斯,帕尔默,普莱耶造成的影响力,明天将由好球场和设计师来接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帕尔默和尼克劳斯不再是茶余饭后惟一的话题,人们开始谈论松树谷球场和奥古斯塔俱乐部。

  记者:读者的注意力从球星转移到了球场,下一个目标该是球技了吧?

  泰德:没错,GD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1971年,高尔夫文摘学园成立了。我们让学园成为练球的“实验室”,模仿烹饪杂志的做法,一板一眼,用物理学和力学解释每一个动作。第一批的明星教练有吉姆·弗里克、鲍勃·托斯基、拉夫二世(拉夫三世的父亲),还有擅长短杆的保罗·朗扬。

  记者:GD此时越来越接近现在的风格了吗?

  泰德:第四次变革迎来了GD的黄金时代。我上任之后,开始聘用全美最有名的专栏作家,比如我们从《体育画报》挖来了丹·金肯斯,从美国《高尔夫杂志》挖来了查里斯·普莱斯,还有很多资深的自由撰稿人为我们写作,包括《纽约客》的赫伯特·温德和《体育画报》的普林普顿。当时流行一种说法,“球越小,文章越好”。最好的作家,都在写高尔夫球,这是GD的功劳。

  记者:说说第五次浪潮吧?

  泰德:2001年,世界著名杂志出版集团Advance从纽约时报集团手中买下了GD。Advance集团旗下有《Vogue》和《GQ》,这些名刊的制作模式影响了GD,杂志更重视特别照片的拍摄,比如以前拍封面只有1到2个人,现在要7到8个人,是一个团队在执行任务。

  公共关系

  记者:GD签了这么多大牌的球星和教练,协调好杂志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吧?

  泰德: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都高高兴兴地为读者写作。平常我会和他们一起打球。

  大牌球星和教练都个性很强,他们很可能会在教球的文章里出现排他性的观点。其实,每人有自己的教球风格,对错很难界定。我会帮他们修改,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文章,面对自己的读者,而不去否定其他教练。

  记者:你一个人能搞定他们吗?

  泰德:不是我一个人,每位大牌的教练都有自己的固定编辑,他们交流多,关系也好。一对一的公关能解决很多问题。

  全球版权合作伙伴

  记者:GD在全球有多少合作伙伴?

  泰德:全球有30个国家和地区有GD版权,但并不是每个伙伴都能够保证双赢的,如果经过磨合还不能志同道合,我们就只有更换合作伙伴了。

  记者:你怎么看待与中国的合作呢?

  泰德:中国的经济、人口、地域、气候、商业、政策等等,都预示着它将成为一个高尔夫大国。中国对未来的高尔夫运动会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们30多个版权合作国家里,我们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最高。

  顶尖杂志PK俱乐部内刊

  高尔夫杂志的版权并不是个敏感话题。在国外,这完全是公司行为,价钱合适,觉得对方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就行。日本高尔夫的杂志就比较多,而且很细化,制作更是精美。不过,看杂志了解高尔夫还是不如下场打球来得更直接。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的这类杂志内容大同小异,有特色的却不多。在中国,全面了解高尔夫的人还不多,但如果做得没有特色,即便是再知名的品牌,也难以获得稳定的读者群。

  大品牌杂志还面临着来自各俱乐部内刊的挑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俱乐部会员杂志负责人认为,现在还没有一种杂志市场细分到这种程度,所有人的共同爱好都是高尔夫,所有人对财富的拥有程度都是比较接近的。这个市场尽管狭窄,但它的广告效应却很大。

  俱乐部杂志不是单纯的企业俱乐部会刊,而是链接各方面的平台。它的内容融合了市场所关心的所有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俱乐部“贴身服务”的优势,为俱乐部稳定会员,吸引人气。有这种基础,私人俱乐部体系才能形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