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部6省汽车产业问题凸显(区域调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0:00 人民网-市场报

  中部6省汽车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武汉理工大学中部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中部汽车产业创新研究》表明,中部各省汽车产业集约化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产业链还存在系列缺陷,亟待延伸和整合。

  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中部6省的汽车产品正呈现多元化态势,并且企业重组力度加大,发展方向朝集团化迈进。有专家指出,由中部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西4省与重庆、江
苏和上海形成的沿长江汽车产业集群,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在全国几乎占有1/2的比重,与环渤海、珠三角另外两个汽车产业集群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其中,在沿长江汽车产业集群中,中部4省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所占比重分别为40.92%、42.25%、40.69%和33.80%。从汽车产、销量来看,沿长江汽车产业集群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5.93%和47.04%,而4省在集群中分别占了40.24%和39.70%。

  由此可见,中部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出现较好势头。但中部6省汽车产业日渐暴露出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矛盾,正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调整期而加剧。

  据这份研究报告分析,当前中部6省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地方政策导向色彩较浓,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在中部6省中,汽车工业无一例外地都被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即便是汽车工业发展相对较弱的山西省,也将汽车工业列入本省“十五”后3年五大主攻行业之首。由于各省在制定发展汽车产业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时,大多从产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出发,而较少考虑到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区域间投资重复性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等问题,致使协同发展陷于困境。

  ———企业竞争趋向同质化,区域内竞争过强。近年来,由于利润空间巨大,各省上到政府下至企业均大幅扩大产能,甚至非相关企业也纷纷进入汽车行业,导致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整体研发实力弱,技术含量、品牌价值都有待提升。从各省近年来上市的轿车来看,大部分是合资公司通过全散件组装或半散件组装方式推向市场的,汽车产业开发这一重要环节仍基本上为外商所控制。与此同时,中部6省汽车企业的技术来源都较复杂,部分产品的共享平台尚未形成。

  汽车产业链亟待延伸和整合

  据分析,当前中部汽车产业发展正面临4大机遇:一是国际汽车制造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机遇;二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政策机遇;三是国内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四是沿江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所带来的新机遇,特别是沿江产业集群发展将给中部汽车带来专业化、低成本和创新性三大效应。

  专家胡树华建议,中部6省汽车产业链亟待延伸和整合。中部汽车产业一方面要加强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基础设施、生产链、市场和区域治理体制与它们的对接和融合,另一方面中部各个省市之间也应加强合作,积极推进行业基础、生产链、市场和区域治理的一体化,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中部的主要汽车企业之间要加强协同发展,发挥各自汽车产品的比较优势。

  胡树华说,要充分利用中部区域优势、市场优势,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汽车企业来中部发展,并积极推动各省骨干整车厂与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联合与重组,以投资、股权多元化带动中部汽车工业迅速融入国内乃至国际的汽车工业。

  目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把主攻方向从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围绕安全、环保、节能以及新

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开发研制各种
新车
型,占领竞争制高点。中部汽车产业要提高
竞争力
,必须加大科研费用投入力度,加快以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引进技术消化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汽车的技术改造,支持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

  胡树华强调,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建中部汽车大市场,打造有特色的汽车产业群。从中部汽车制造版图来看,中部已经具备形成汽车产业集群的趋势和实力。

  (代群)

  《市场报》 (2005年09月21日 第十三版)

  作者:戴劲松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