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农信社花钱买机制走进关键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01:01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傅春荣

  虽然一直低调的中国农信社改革不像国有银行改革那样受人关注,但维系着中国8亿农村人口金融生活的农信社,还是逐渐被推到了金融改革的大舞台上。

  作为一个服务于世界上最庞大农村的金融系统,从2003年启动改革至今,中国农信
社体系已经度过了整改的第一阶段。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表示,经过两年改革,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实现财务上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在此之前,银监会副主席李伟也在公开场合对农信社改革方向的成果表示肯定,他明确表示,农信社的改革方案,各方面的设计总体上是科学的,也是可操作的。

  尽管两大金融高官对农信社改革多有肯定,但同农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信社,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其改革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中央政府也不惜“花钱买机制,纵观农信社改革进程,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中央政府的断腕决心。

  几乎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农村信用社,上世纪50年代曾作为三大合作(农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之一开始在中国农村推行。

  1979年后,国家提出将农信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但由于实际一度由农业银行管理,所以农信社实际成为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并有大量的贷款投放给乡镇企业,不少就转化成之后的风险。

  1996年,中国

人民银行开始托管农信社。虽然央行加强了对农信社的管理和改革进程,但一些多年积累的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的发展。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混乱和资产质量低是农信社最突出的问题。

  在农信社的总资本中,股金约占20%,农信社长期经营所形成的集体积累约占80%,集体积累所形成的产权的归属虽然在表面上是清晰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到底是由谁来行使这部分产权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另外,当时全国约3万多家农信社均为独立法人,拥有自主吸纳存款和放贷的权力,但在法人财产权上,农信社却无法依据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这使得法人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的农信社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贷款审批权集中,并且一些资不抵债的农信社也无法正常关闭。

  产权不明晰和法人治理的缺失,造成农信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据了解,在2003年改革之前,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亿元,不良贷款额达5147亿元,占比36.93%。农信社的状况可谓满目疮痍。

  长痛不如短痛。200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为要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承诺向满足改革要求的农信社支付总额高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扶持。先后在除西藏(无信用社)和海南之外的29个省(区、市)全面开展试点。第一批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农信社改革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第二批试点的21个省、市农信社刚进入中盘。

  据记者了解,全国现在已有23家省级联社挂牌成立,另有2家省级联社批准筹备。另外,作为农信社改革的最高目标,在

银监会预期设立的三家省级股份制农村
商业银行
中,已经有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而今年9月中旬成立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有人认为是为农信社改革目标的实现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

  另据李伟日前透露,央行为我国农信社改革“输血已达1650亿元,两年多的改革,使得农信社系统初现活力,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全国农村信用社在去年首次出现整体盈余104.6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实现利润93.36亿元。

  农信社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切似乎风调雨顺、水到渠成。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目前农信社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信社自身的改革,也不是仅仅依靠“花钱买机制就能够解决。农信社改革依然处于十字路口。当前所做的一切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即通过多样化手段改善农信社的财务状况,而改革者真正希望看到的、能够切实惠顾8亿中国农民的是一个具有新的运行机制的农村金融组织。(21C1)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