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情人士透露,海信内部已将“重组科龙”设定为的
本报讯记者 吴江 报道:受到业界强烈关注的“海信控股科龙”事件再度出现重大进展,处于风口浪尖而一直沉默的当事人海信集团昨日终于打破沉默,在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首度表示,对科龙电器的协议收购阶段性工作已初步完成,在增强白电实力同时,海信对空调业务重组也将快速启动。知情人士透露,海信内部已将重组科龙设定为2005年至2006年的“一号工程”。
9亿元收购价可能有变
海信集团表示,到目前为止,外界所说的9亿元收购价格仍是意向
价格,是以科龙的净资产作为参考的,不过最终价格还会根据审计结果作相应的调整。据悉,目前海信已进入对科龙的审计阶段,因此最后成交的价格很可能出现变化。
而在协议签定后、股权正式过户到海信前的过渡期间,海信将在市场营销、资金、内部管理等方面为科龙提供支持。海信方面解释称,收购由空调公司出面,主要是为避免重组后因解决同业竞争造成重组难度,海信集团持有海信空调93%股权。
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透露,在首付5亿元外,科龙生产启动资金需要多少,海信将给多少。最快到10月1日,科龙的生产将全面恢复,当前海信已经派出得力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目前科龙仅靠国际订单滚动恢复生产,复产速度慢。快速增强白电竞争力
海信方面昨日直言,收购科龙一个最重要的着眼点即是高起点快速增强白电竞争力。
据了解,以黑电业务起家的海信集团,在南方地区没有任何白电生产基地。2004年海信电器冰箱产品的毛利为7.73%,而科龙冰箱的毛利率却是29.17%。业界普遍认为,出现如此差距,原因在于规模,科龙冰箱2004年销售额为32.7亿元,而海信冰箱2004年销售额仅为5.2亿元。
业界人士认为,除产品互补、规模效应外,海信借力科龙拓展海外市场的目的亦很明确。科龙2004年年报显示,科龙的冰箱、空调有相当部分外销,在OEM海外客户中,有着GE、惠而浦等近10家超级大客户。在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以OEM形式可以大大消化重组科龙后,海信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
酝酿新一轮资本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集团在收购科龙后,将拥有深沪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尽管之前海信集团只集中彩电和冰箱业务通过海信电器在沪上市,但科龙是在深港两地上市,拥有香港的融资渠道。对此,有关人士透露,未来海信集团会集中海信和科龙的空调业务,通过拥有在深港两地上市公司的科龙这个壳上市。而一旦科龙能够盘活,海信集团也完全可能以一家投资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集团在海外的整体上市计划。
对于上述问题,海信集团方面并未直接回应,仅表示对于科龙、容声多品牌运作确实存在很大挑战,也存有风险。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