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长达3小时的采访后,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感叹,银监会7月28日发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已经在上海金融圈引起连锁反应。
近日,上海银监局根据自身调研以及媒体报道中反映的问题,汇总相关情况上报银监会高层领导,为银监会进一步推进小企业信贷提供参考。该局一位官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指导意见》开启的小企业贷款新政其实才刚刚开始。
7·28”新政
一共二十九条的《指导意见》被认为是启动了小企业贷款新政。
“《指导意见》并没有空洞地论述小企业贷款的重要性而是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指南。”上海银行一位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其规定甚至详细到如何建立如何确定信贷人员收入。
而另一个广受欢迎的突破,则在于简化了微小型企业的贷款审批手续。“以往即使是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也要开贷审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收益却不高。”一位来自基层的支行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而按照《指导意见》规定的操作流程,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申请贷款通常经过信贷员评估、审核员审核和分管领导批准即可放贷。
银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要求,针对信贷员要求削减额度和不予展期的贷款,银行必须在两周内就贷款申请作出回复,但在操作中,很多银行则要求在一周甚至3天内对申报的贷款申请给予回复。
“基层人员每天和小企业摸爬滚打在一起,其实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操作经验。”华夏银行一位支行长说,只要控制得当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不见得比大企业大。“大企业一坏坏几个亿,出一笔几年都缓不过来气,小企业出一笔坏账,完全可以消化。”
工行上海分行的数据也显示出类似的结论。该行年初新设立的小企业金融部门负责人透露,该行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低于全部贷款的不良率。
只是在没有实现政策突破前,银行放松小企业贷款审批承担着违规的风险。一旦出现坏账,当事人还要承担相当的法律风险。
银行业的突围之战
《指导意见》出台后,上海银行业闻风而动。
“上海银行界最近两个月的动作史无前例。”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管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副行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说。最近两个多星期以来,在上海银监局的推动下,上海十多家银行进行了一次小企业贷款的集体路演。
“银行放小企业贷款并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救自己。”上海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点出了“7.28新政”出台的要害以及银行在《指导意见》后态度踊跃的根源所在。
权威的数据显示,目前中资银行的利润九成仍来源于存款和贷款的利差。但央行近期的一系列报告都显示,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依然形成。银行惜贷的气氛浓厚。
“在上海想争取巨无霸优质客户正变的越来越难,宝钢、上气这样的公司要贷款,银行要在门口排队等。”这位负责人说。
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打通,更是让习惯吃利差的中资银行雪上加霜。今年5月开闸后,让企业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短期融资券一路高歌猛进,并且利率持续走低。
“短期融资券利率远低于同期贷款,已经对很多银行现有贷款业务形成冲击”,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参与短期融资券业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目前一年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不足3%,加上承销费用,也比银行贷款利率低30%左右。
以融资15亿元人民币,期限1年为例。如果申请贷款,需要支付7350万元利息,而发行短期融资券则只需要5250万元的成本,节约2280万元。低廉的融资成本使得大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融资。而根据央行的预计,今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量将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明年则有望达到5000亿元。
“这吃掉了大笔的银行贷款,银行很担心大企业用发券的钱来还贷款,这对银行依赖利差的经营模式形成冲击。”一家国有银行贷款业务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央行的相关规定,给短期融资券留的空间相当大,包括民营企业和诸多优质的中型企业并没有被排除在发券行列之外。“短期融资券的潜力远不止5000亿这么简单。”
除了短期融资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证券市场也给银行带来压力。“现在股市不好,失去了相当的融资功能。一旦股市走好,恢复融资功能,又会吃掉相当的银行贷款。”一位从业逾20年的银行人士称,这将使得中资银行在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前,必须有更多的筹码“突围”。
“困难很多,但已经别无选择。”一个在上个月上任的小企业贷款专职审批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面对小企业贷款各个银行都在摸索前进。
北京银行将提高小企业贷款额度
北京银行18日宣布,该行每年将新增小企业贷款40亿元到60亿元,这一新增额占每年新增贷款的20%-30%。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还将选择10家支行开办抵押担保、小企业联保、商铺担保、保兑仓、信用贷款等各类小企业贷款业务。此前,北京银行发放的小企业贷款基本是专业公司贷款。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