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银行中间业务赔钱赚吆喝(新闻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03:1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赔钱的买卖谁会做?素来精明的银行却一头钻进去不能自拔。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近日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坛”上直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非理性、低层次竞争。他指出,“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市场、上规模,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贴,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发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银行赚了热闹赔了钱。”

  银行有苦难言

  随着传统存贷利差在银行收益中所占比重逐渐缩小,中间业务势必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这一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并非视而不见。

  平心而论,中间业务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从2002年至2004年,境内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8%提高到了8%左右,实现了较大跨越。

  但是这种发展与外资银行咄咄逼人之势相比仍显严重滞后。中国银行行长助理诸鑫强直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却是步步走高。”

  从数字对比来看,2004年,四大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占经营净收入比重达到14%,其他3家银行均在10%以下。而国际上大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已达到30%-70%。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达73%左右。

  差距并不止于此。从业务构成来看,中资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稀少,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汇兑及代理收付等对盈利贡献度较低的领域。而外资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品类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的比重。

  更有甚者,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例如邮寄对账单、代发工资、银证转账等业务都不收费。由此,随着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所占用的场地、网络、人力、技术资源也日益增加,银行经营成本日渐上升。某银行高管感慨道,“这是银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这位高管举例称,“如工商银行代收交通罚款这一个项目,前后投入就达1亿元。另外,以前银行免费为电信代收手机费的过程中,仅一张地税局监制的电信收费发票的成本就要0.21元。所以银行为此掏出的补贴也是惊人的。”

  那么银行为什么要做这种赔钱买卖呢?

  “从根本上来说,这还是观念落后的体现。”该人士指出,目前中资银行执着于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不过是‘副业’,是为存贷款服务的。”他表示,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少收费、免费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方式开展中间业务,以此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地使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间业务免费服务的观念。

  然而基层单位的声音更多地透着无奈。“以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万一出现存款大搬家的情况,怎么办?”工行上海市分行某客户经理反问记者。而在他看来,中资银行偏重存贷款自有其合理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

人民银行,就有利润。”

  除了流动性、盈利性的考量外,境内严格的金融管制亦为不少业内人士所提及。

  “要发展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环境。”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说。

  遭遇定价困扰

  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横亘在中间业务发展的道路上,即银行服务如何收费。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利润微薄,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而创新动力不足,又会加剧中间产品层次低下,难以盈利。

  对此,中央财政金融大学金融系主任史建平认为:“银行实施收费服务是大势所趋。各银行凭借自身的实力、信誉和优质服务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费政策,不仅有利于银行间进行公开公平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将促使中资银行真正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成本效益核算机制,大大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建行在此方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率先实行跨行ATM机取款收费后,该行又在今年全面推行了小额账户收费。对此,各种议论此起彼伏,争论不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帆研究员出言谨慎:商业银行应广泛调查和了解社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以及不同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业务。惟有如此,高质量的服务才会吸引优良的客户群,最终带来高效益。

  这其实还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有调查显示,80%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70%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但目前中资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很少。

  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考问,实则反映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收不收费,而在于如何收费。

  但这恰恰是中资银行的软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迅速深化,当监管机构逐步把定价权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时,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几乎同时遭遇了“定价困境”。“缺乏足够的数据、足够的经验、足够的激励约束、足够的投入,金融机构很难准确定价”。

  形势迫人。中行行助诸鑫强说,外资银行不仅在保险代理上加强战略配置,还对QFII的新增额度发放有着更大的期盼。此外,另有消息称,新的银行卡法规政策有望年内出台,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银行卡的障碍将被扫除。种种迹象显示,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的同时,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却正越走越宽。这种竞争力的反差,用唐双宁的话说就是,“国内一些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投入不多,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紧迫性不强。”

  “(差距)取决于我们金融业务发展的水平和程度”,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认为,“目前的瓶颈是银行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去刺激银行主动设计老百姓需要的产品。”他进一步建议说,银行可以做大量调查,以最有效的方式确定成本,设计相应的服务产品和价格。“如果老百姓能够欢迎,这个市场能够做起来的话,银行收费也会逐步增加,从而慢慢地向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看齐。”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19日 第四版)

  作者:本报记者 卫容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