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极望关山兴不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9:49 中国经济时报

  ——南宁市追赶型发展之路

  综述本报记者 陈宏伟 邹建锋 李银雁

  家住东葛路、现均已退休的南宁市民陈中平老夫妇,每天生活中的固定安排,是晚饭后花上将近两个时到南湖公园散步。

  2005年8月的一天晚上,老夫妇俩在景色优美的南湖之畔,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家庭决策:全家筹资数十万元,在离家不远的东新村再买一套面积140多平方米的房子。

  “经济压力是大了一点,但至少可以当成一项投资吧。这地段升值潜力太大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已经住着100多平方米产权房的陈中平先生说。

  陈先生的判断并不难作出:东新村西侧紧邻市区,东边隔着环城公路厢竹大道段,与青秀山风景区和石门森林公园相望。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生活便利化程度和人文环境,在南宁市都首屈一指。

  如果是10年前,陈中平一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作出这项决策:经济实力当然根本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东地区当时还是一片荒地,“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更别说住人了。”

  事实上,10年前,陈中平想得更多的,是回老家江苏定居——30多年前,因为工作需要,陈中平一家由江苏移居南宁。

  南宁的诠注

  “现在哪里也不想去了。”陈中平笑着说。在南宁依然举目无亲的陈中平全家,已经彻底认同了这个虽偏居南国一隅,但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知名度正日益提高的城市。

  从某种角度说,陈中平由衷的笑容,是南宁20多年改革开放的诠注,也是南宁改革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南宁改革开放的另一个诠注,是已经成为南宁一张国际化名片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2004年11月3日至11月6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100多名中外副部级以上高官,和3万多名中外客商云集南宁。

  据统计,短短4天的南博会累计贸易成交额10.3亿美元;签订涉外投资项目129个,总投资49.68亿美元;签订国内合作项目102个,总投资475.4亿元人民币。

  作为博览会东道主的南宁市,还在相关产业的拉动方面实实在在地分得了一杯羹。据估算,博览会的召开使南宁市的7个相关行业直接增加了约5000万元的收入。

  除了现实的“真金白银”,南博会为南宁带来的战略地位提升更使南宁人兴奋。因为这座昔日的南国边城终于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南宁市由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城市一跃成为国际性的知名城市。

  无论是从各种略显枯燥的数字本身,还是专家们的理论分析,乃至南宁人生活环境及心态的变化,都可以发现,对于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和把人居环境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南宁来说,南博会无疑是一台新的

发动机

  “怎么评价南博会的意义都不过分!”南宁市市长林国强在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什么是南宁

  为什么是南宁?这不仅是当初与南宁竞争东盟博览会而落败的那几个城市想问的,也是众多海内外客商、中外投资者以及所有关心南宁的人想问的。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表示,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逐渐配套的城市功能,是南宁市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概括南宁成功的原因。通过数次对南宁不断深入的采访,记者感觉到,与引来南博会这只“金凤凰”相比,更值得关注、探讨和总结的,则是20多年来,几代南宁人脚踏实地、大胆开拓,而又有些默默无闻的培植“梧桐树”的过程以及其间稳健而平和的心态。

  和其他城市乃至全国的发展脉络一样,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来概括南宁20多年来的变化过程和原因,那就是——改革开放。

  采访中,南宁人这样分阶段描述他们的改革过程:

  从1978年12月至1983年,是探索试点阶段。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制;对外开放方面,开展“三来一补”业务。

  1984年到1988年,是全面铺开阶段。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引下,南宁成立体改办(后改为体改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整体思路,出台40多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1989年到1991年,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逐步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改革途径。

  1992年至今,是南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阶段。伴随着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全国掀起的改革开放新高潮,南宁在市场体系培育、企业改革整顿、扩大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南宁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南宁成为中国惟一既享受东部沿海开放政策,又享受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城市。为南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带来更大的机遇。

  为使城市建设与南宁对外开放的地位相称,2002年以来,南宁确定了以建设“中国绿城”为目标的新的战略规划,实施城市建设“136工程”(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计划到2007年,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实现长效管理,将南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型首府中心城市。

  南宁改革的独特性

  如果对这过程的描述不加细究,也许不会发现南宁改革有什么独特之处。

  事实上,正如林国强所说,改革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大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局部的改革都不可能超越历史,超越大环境。而局部改革最有魅力的地方,或者最能体现改革者智慧之处,正是如何既顺应历史和全国改革的整体布局,又发现和创造出自己的改革空间和特点。

  南宁改革的独特性,可以用积极、从容、自在、和谐几个词来作粗略描述:

  南宁的改革是积极的。

  其实,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南宁是个后来者。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直到1980年代末期,南宁才彻底摆脱战争的阴影,真正得以安下心来谋划城市的发展。而这距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揭幕已有10年。

  尽管如此,南宁的改革逻辑却一点也不乱,改革动作一点也不慢。南宁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特别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劳动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职工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其反应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好,是有目共睹的。

  正因为如此,南宁才先后被中央政府列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也正因为如此,南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诸多经验和模式成为其他城市竞相学习、模仿的对象。

  据南宁市威宁公司董事长胡志崇介绍,南宁市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大手术之后,全国共有近300个单位对南宁这一改革进行考察,中央有关部委的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宁的改革是自在的。

  “我们不主张总和别人比,否则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归根到底,改革是为了南宁自身发展,是为了让市民得到实惠。而不是做数字游戏,也不是一味追求提升在各种全国排名中的名次。”林国强说。

  其实,无论从统计数字上,还是排名上,南宁并非不值一提。比如:

  1979年以来,南宁GDP年均增长超过11%;1991年,南宁首度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第48位。而到2003年,在“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南宁的排名已经跃升至第30位。

  只是,南宁更想要的是市民生活环境更好、衣食住行更加方便、手中余钱更多、脸上笑容更灿烂,是南宁投资环境更佳、国际化水平更高,是政府行政更加高效、更加透明。

  南宁的改革是从容的。

  在南宁采访期间,记者深深地感觉到,这个城市充满张力,但却一点也不张扬;这个城市的人有着改变落后现状的紧迫感,却一点也不焦躁。他们顺应历史、遵循规律、从容发展,一代人认真做好一代人的事,他们把成果既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之上的,又决不愿意给后代人添乱。

  施政者的从容,体现在改革方向的坚定性与改革目标的一致性,20多年来,南宁市的党委、政府更换了几届,而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的作风和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却从未动摇。一位外来人士认为,就改革的执著和改革措施的连贯性而言,南宁比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城市一点也不逊色。

  南宁的改革是和谐的。

  在几十年探索和实践中,南宁逐步确立了“中国绿城”的建设和发展蓝图,目前南宁市人均绿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社会治安和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国前列,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努力,让南宁在眼下全社会追求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真正后来居上,成为那些发展速度更快,发展成本更高,付出代价更大的城市钦羡的对象。

  这些年来,南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这可以证明,南宁的改革追求的远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是通常所说的牺牲一代人、与人类文明长河背道而驰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是改革事业和日常生活的和谐。与不少城市和地区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比,南宁的这种精神和做法显得弥足珍贵。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具有后发优势的南宁,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已经由一个寂寂无名的边陲小城,逐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完善、综合实力强劲的宜居、宜商的南国重镇。

  在倡导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当人们回头探寻南宁追赶型发展的经验时,或许能意识到,积极、自在、从容、和谐正是一个城市发展原本应有的态度和目标,也是南宁不追自赶,乃至后来居上的真正原因。

  “笋舆穿城又高峰,极望关山兴不穷。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软沙黄犊迷烟雨,极浦尽帆逗晚风。兵祲沈销春昼永,两江林木郁青葱。”明正德年间,副都御史张岳在总督两广期间曾到过南宁,在郊外马退山上眺望这座城市,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大概由此而来,“绿”的观念就浸入南宁骨髓,成为了南宁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

  林国强说,“南宁改革开放,就是对这种‘绿’的详尽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眼下,“中国绿城”的创建既与此一脉相承,又在不断丰富她的内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