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向“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9:49 中国经济时报 | |||||||||
记者手记本报记者 徐伟 美丽的苏州,人间的天堂。在习习秋风中走在苏州的街头,绝对是种享受。坐落在江南水网之中的苏州古城,街道依傍河流,水陆并行;百姓临水而居,前巷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精美的园林,娇软的吴音,令人恍如置身天上的街市。在如此柔美的一座园林城市里,很难相信这里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2004年,苏州的GDP总量跃居全国第
在太湖之畔的镇湖镇,苏州市民姚书贤告诉记者,提起苏州制造,不光是苏绣和红木雕刻这些工艺品了,如今更能代表苏州制造的是电子芯片、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他的话使我想起了有关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的质疑,苏州市民蒋一墨先生说,外资企业进来对我们老百姓没什么大的影响,装到我们口袋里的钱不多。 外资的进来,迅速做大了苏州的GDP。苏州经济强身健骨,一改消费城市的文弱形象,成长为工业巨人。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苏州模式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这是典型的‘只长骨头不长肉’。”2004年苏州经济一路高歌,但老百姓的口袋仍鼓不起来,根源在于苏州经济对外资的高度依赖。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苏州人拿到的仅是打工钱。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城市。 这也许是苏州人眼睛向内的开始,对于一个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城市来说,引进外资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GDP?政绩?说到底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引进外资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福利水平。改变苏州模式叫好不叫座的捷径莫过于加快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提高我方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民族产业升级,使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并行发展。不妨借鉴温州藏富于民的做法。民富国强,这也应该是其他城市所共有的思路。 以苏州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苏州人民的创业精神,相信不久苏州市民就会在这个天堂般的地方过上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