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居民消费价格创23月新低 专家称有通缩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2:30 东方早报 | |||||||||||
作为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1.3%的增速尽管成为近23个月来的最低点,但是否就此可以判断通缩苗头已经显现,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依然存在分歧。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字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5%。这也是我国2003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的CPI增速为1.0%。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通缩的信号。他表示,8月CPI走低主要源于食品因素,排除食品因素后,核心CPI仍存在通货膨胀的因素。8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0.9%,7月为2.3%,6月为2.1%。他认为,服务行业的价格变动在CPI里未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价格也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今年世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数次上调,这一价格变动也因为中国CPI的构成,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院长张晖明的观点却与之相反。张晖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多位专家讨论认为,国内目前通货紧缩的苗头已比较明显,“上个月钢材、煤炭降价就是出现通缩的一个信号。”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高于CPI所呈现出的“剪刀差”依然明显。8月PPI比去年同月上涨5.3%,涨幅比7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而CPI的涨幅走势却是下降0.5个百分点。上游企业与下游消费之间的价格持续多月出现背离,存在生产过剩的隐忧,张晖明认为,中国经济已面临通缩风险。 早报记者 庹晓骅 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