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秋节复兴-思辩:洋节 VS 中国节,谁能走得更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 10:00 燕赵都市报

  失落与式微——传统节日的尴尬境地

  小的时候,过年是很让人向往和憧憬的,不仅是因为在过年时可以大快朵颐,而且还可以大饱眼福,踩高跷、舞狮子、划龙舟、走旱船、敲大鼓,那种挤在人堆里看热闹的记忆成为孩童时代的珍藏。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这种过年的幸福感逐渐变得无处寻找,困惑也由此而生。

  在北方的农村和县城里,以前每到春节时总要举行大规模的“花会”,最初的意图是旨在宣扬农村的富足和快乐,其后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模式,每年春节的这两天,四里八乡的村民们就会聚集到城里观看花会表演,但这种周而复始的表演却很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疲倦,到后来越来越演化成一场“走街秀”,观看者了无兴趣,表演者也敷衍了事,现在,这种花会已日见稀少,过年的气氛变得冷清了许多,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另外一个印证传统变迁的例子莫过于农村的庙会了,在北方的许多地方,庙会是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忙之后,闲下来的农民们就会为“赶庙会”盘算起来,而庙会不仅为农民们提供了一个购物的最佳场所,而且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演出,为忙碌一年的农民们提供精神上的休闲和娱乐。然而演进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庙会已经变了味,成为伪劣商品的倾销场和低俗表演的大杂烩,走形的庙会已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鸡肋”。

  仔细审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尴尬,而探究它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系为中心的

家族制度,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
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于是我们看到在传统节日中,“农事”、“祈福”、“驱邪”等主题之外,又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乃至全球化的冲撞下,传统节日虽然形式尚存,但却神髓尽失。

  挤压与侵蚀——西方文化强势的背后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市人对洋节的迷恋和追捧,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林林总总的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再加上精明的商家在推波助澜,不失时机地忙着打“洋节经济”的如意算盘,把洋节的气氛炒得更加沸沸扬扬。

  小陈,省会某大学大四的在校生,他说,一年之中最想过的节日是愚人节和情人节。“因为这种节日可以让我们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过,太自由了。”相比之下,传统节日则让人们觉得过于沉重。

  “现在大家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却感觉好像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人面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微妙心理。

  如果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节日与洋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注重节日的形式,而西方人关注的是节日的内容,我们总是希望为节日附加许多东西,诸如怀旧、感恩、祭祀、家族意识等等,因此显得沉重,而西方人的节日则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的释放,显得轻松自由,这显然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东方人重死,而西方人则重生。

  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民间节日文化正在经受几千年未有的大冲击,有的甚至正在面临消失。传统节日在不断淡化,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和挤压。反观人们在节庆期间(包括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的衣、食、住、行等消费生活观念、方式上的具体改变,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观念正在面临着一种复杂的转变。

  传承与借鉴——中国节的复兴

  有人担心这种西方文化的“入侵”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消亡,认为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全球化浪潮会击败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从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来解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经有一个观点,认为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是在唐宋时期,以“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吸纳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在当时成为世界的主流,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然演进不幸被异族的入侵打断,自明清以来,中华文化渐趋保守,发展至近代,终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面前败下阵来。

  尽管如此,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历经5000年而绵延至今,其他文明则或随着异族的征服而烟消云散,或在历史进程中分崩离析,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中的独有特质就在于,它像一个巨大的海绵,有着极强的吸纳力,外来的入侵内部的朝代更替,中华文化的传统却总能代代传承,并能因时而变,这正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其实,即使是那些备受人们追捧的洋节,在进入中国之后也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聪明的中国人已经把洋节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从前面的调查中可见一斑。这表明我们并不是在西方文化面前全面照搬,而是在因时而变,把这些西方人的节日重新予以东方人的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符合现代的,比如庙会的走向消亡就是一个例证,但我们不应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的保护它。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只不过,有些传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没有过去那么显赫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传统的彻底放弃,这些传统的节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在社会中总会有它生存的空间。

  演进: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

神话和宗教。

  记者调查:国人眼中的洋节与中国节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京、沪、渝、哈、穗、汉等六大城市调查发现,中国人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过洋节但仍“坚守”自己的传统节日。

  被调查者中有85.7%的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认为都重要的占14.3%。

  在中国人所过的洋节当中,前四位排名依此为:圣诞节(65%),母亲节(42.5%)、情人节(37.5%)、父亲节(27.5%)。

  在回答过节感受时,认为“表达情感方式奇特”的人占51.4%。从洋节在国人生活中出现的名位可见,中国人过洋节不再单单追求“原汁原味”,而是利用洋节来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情感。“过圣诞节是为了与家人团聚”这一回答,显示了“圣诞节”这个古老的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生活中已完全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母亲节、情人节、父亲节,国人选择的都是“人情味”十足的节日,而不是“洋味”十足的节日。如颇能代表西方文化特色的万圣节、复活节则因其不能理想的传情达意和不符合国人思维方式而不被中国人所接受。在问及“过洋节方式”上,与“朋友娱乐”的占53.6%,与“家人团聚”的占35.8%,“送礼物”的占31.3%,而原汁原味的西方过节方式则为国人所弃。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水平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看来男女过洋节各有所图:男性注重过洋节时的精神交流,女性追求过洋节时的轻松自在。

  本报记者:赵志国;实习生:袁志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