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家电企业加速跨国化进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 09:24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本报记者张琼霞 实习生 杨月瑜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市场,是松下、三洋、东芝等外资巨头们把持的时代,国内仅有几家工厂生产电风扇、电饭锅、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家电行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如今,当外资跨国巨头们陷入经营迷雾的时候,中国家电却春风得意地开始了自己的跨国化道路,并尝试将自己“中国制造”的帽子换成“中国创造”。不过,急于在市场上跑马圈地的中国家电,还是遭遇了种种的问题,其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日益薄弱,而“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品牌,更是中国企业亟待提高的地方。

  产品雄踞全球半壁江山

  全球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04年,中国空调产销量达4800多万台,约占全球总量的80%,居全球首位;彩电总产量7200万台,占全球总产量1.33亿台的55%。小家电方面,2005年全球微波炉市场需求为4000万台左右,而2004年格兰仕的产能已近2000万台,LG天津基地的产能达1000万台,美的也建成了1000万台产能的基地,仅这3家企业的产能就已经达到4000万套。经过前几年的诸侯混战之后,品牌进一步集中,TCL、长虹、康佳、海信、创维、海尔、厦华、

熊猫、上广电等9家企业的彩电总产量接近6000万台,占中国彩电总产量的83%。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4年销售总额达8158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31%,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为1家,超过300亿元的为7家,超过200亿元的为11家,超过100亿元的为22家。另一方面,占据着全球家电产销量半壁江山的中国市场,则成了外资们未来新一轮争夺的新战地。日、韩、欧各国的国际巨头们在将各自的制造和市场重心移向中国的同时,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

  跨国化速度加快

  毋庸置疑,中国家电已经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但我们仍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在TCL-汤姆逊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之前,还没有哪一家中国企业能进入全球彩电销量的前五名。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中国彩电业还有很大的差距。”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如此表示。在国内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及一种强烈的“做强做大”的愿望下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商TCL连连出手,把欧洲传统的家电名牌施奈德、汤姆逊、阿尔卡特的相关业务收入麾下,并成立了中东分公司,业务横跨埃及、土耳其等中东各国;京东方并购了韩国现代

液晶项目和冠捷科技显示器项目;而海尔在经历了数年的海外市场开拓之后,也开始尝试海外竞购美国第4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不过,中国家电企业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海外扩张趋势,也引来了一些专家的争议,家电分析专家罗清启便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在全球的优势主要是依靠要素环境下的制造优势。如果离开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等各种有利条件,中国企业很难再表现得比外资跨国巨头更有竞争力,加上在跨国运营方面,中国企业此前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因此盲目地加快跨国化以寻求“做大”规模,很可能会误入迷途。但广州上兵伐谋策略总监刘步尘则表达相反的意见,他认为,目前进行跨国化是全球的趋势,如果中国企业一定要等到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才尝试走出去,到时市场已经被提早一步的企业所占有了。不过刘步尘也坦承,在走出去的同时,应该把提高国内盈利能力放在第一位。

  增量不增收困扰中国企业

  专家的争议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中国企业目前在面临“外患”的同时,“内忧”也不断,其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了最大的问题。信息产业部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代表我国电子产业实力的电子百强企业,1-5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3121亿元,同比增长6%;但利润总额却只有48亿元,同比去年下降53%。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22家大企业中有8家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一些明星企业如TCL、京东方、华为等出现了较大金额的亏损,中国电子产业前景不容乐观。对于中国企业今年以来“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发改委分析认为,国内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企业以降价促销,从而造成了增收不增效。“中国企业是在透支未来可以降价的空间。最典型的就是

液晶电视,作为彩电的升级换代产品,液晶电视在我们行业的增长速度太快了,结果造成了盈利能力的下降。”刘步尘表示,“现在,中国企业有个误区,就是先抢市场再盈利,其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住做大规模,而是要把规模做大和适度盈利的关系处理好。”不过,至少有一点让中国企业欣慰的是,在国内市场一片惨淡的数字下,出口业务依旧保持快速的增长。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百强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9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TCL完成91.5亿元,同比增长37%;广东美的出口交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03%。但是,依靠出口业务撑着的中国企业,能否永远保持自己的优势,靠这个方式谋求出路呢?(子琦/编制)(来源:金羊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