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8年呐喊叩不开教科书循环使用之门(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0:35 人民网-市场报
8年呐喊叩不开教科书循环使用之门(图)
  9月7日,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每年450亿元教科书成废品》一文,吁请有关部门认真关注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问题。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为了促使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就此建言献策,切实推动这个问题的早日解决,本报今天把敬慕的目光投向一位为之奔走8年的小学教师———王文胜,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能从他的壮举中,悟出什么叫“呐喊”,什么叫“责任”。

  “环保狂人”的孤独呐喊

  1997年,王文胜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书价和学费猛涨,身边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对此,他触动很深却又无能
为力。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次性用书浪费太大,如果能把用过的教材拿过来重复使用,孩子们不就可以用不着购买教材了吗?”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成了王文胜“梦想开始的地方”。

  刚开始,王文胜只是在周围的学校里进行宣传号召,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1999年1月,王文胜发表了第一篇“理论文章”:《对现行中小学课本使用的一些建议》。当时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王文胜发现了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我国现有中小学生约1.8亿人,按每人每年用20本书计算,1年就要用掉36亿本教科书,每本书按5元计算,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180亿元。从环保角度讲,这些书如果循环使用5年,可以节约1000万吨纸,600万亩的木材,1亿吨水和1000多万吨煤。

  这一发现彻底点燃了王文胜巨大的环保热情,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工作一坚持就是8年。

  2000年,为了参加国内一个关于素质教育的研讨会,月工资仅200多元的王文胜不惜拿出3000多元钱,最终在大会上作了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发言。尽管参会者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老师应有尽有,但没人对他的东西感兴趣。

  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教科书循环使用,从2001年年初起,王文胜开始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从河南出发,一共走了11个省、3个直辖市,先后进行了200多场演讲。这次活动的经费来源于他把家里房子抵押所得的1.5万元贷款,“环保狂人”也由此得名。这期间,王文胜还不断地向教育部和一些出版社写信,呼吁要重视教科书循环使用。

  2005年7月,记者见到了王文胜,他寄居在郑州某家属院的传达室里,“吃饭已经成了问题”。尽管如此,他仍是初衷不改,尤其是想到政府正在大力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他再次对未来充满憧憬。只是在不经意间,王文胜会流露出对现实深深的困惑。“当时觉得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只要一说立马就能办到,从来没想到会有这么难。”他说,“八年了,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调查:循环使用到底难在哪?

  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到底难在哪?

  王文胜:除了有大量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之外,政府部门不够重视是重要原因。“一个省长在抓这个事情和一个王文胜在抓这个事情肯定不一样。”

  老师兰考县城关镇一中英语老师鲁涵:大部分学生愿意在课本上记笔记,一旦推行重复使用,就必须保持课本整洁,势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鲁涵还认为,新课程标准推行3年多,教材就换了两次,内容频繁更新决定教科书不能重复使用。以英语单词为例,有些单词用法在不断改变,有些会出现新用法,教材必须顺应这些变化。如果教科书是旧的,老师怎么传授给学生?

  家长郑州市民于女士:从环保节约角度出发,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挺不错。但反复使用的教科书难以保证干净卫生,还可能面临传染疾病的问题。

  学生新乡市杨刘庄小学六年级的杨文超:我能接受别人用过的旧课本,即便有点破,或者上面有别人的笔记。

  城关镇一中一个初二班级调查发现,全班62名学生中约40名学生不愿意使用旧课本,他们认为新课本方便学习,只有18名学生愿意使用旧课本,另有几个学生表示无所谓。

  结论:实现理想还要走很远

  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之路到底能否走得通?如果能,还要多久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记者走访了相关政府部门。

  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王德如表示,作为一名教师,王文胜长期义务推广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非常感人,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现在操作起来还“不太成熟”。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可行性、具体实施办法等,目前“正在研究”,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但记者随后了解到,早在两年前,山东省教育部门就在3个省级贫困县的部分学校进行了有计划的试点。

  2005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还出台了《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在全省大多数学校实施教科书循环使用。

  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位王姓负责同志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目前试点学校的循环用书主要是省财政下拨试点经费购买所得,也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循环用书采用自愿原则,教室备有专用书柜,学生上课用完后就放回去。“主要限于使用量较少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材,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但现在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了。”据了解,仅此一项,每年每个学生就可以节省书费60多元。但该负责同志也坦陈,由于全省教材版本不统一,“大面积推广难度非常大”。

  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说:“我们不能为了教材而教材,教材是为教育服务的,节约资源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为此影响了孩子的教育。”

  徐玉斌建议,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试点,要“慢慢来”。

  看来,要真正实现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第2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他本该在明亮的教室里接受学生们的感激与祝福。他又是一名特殊的小学教师,为了坚持理想倾家荡产,现在只能寄居在郑州某家属院的传达室里,“吃饭已经成了问题”。

  王文胜,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尹寨学校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长达8年之久。

  为此,他一度抵押了自家的房子,自费走遍了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做了200多场演讲,收集了3万多册旧的中小学教科书。

  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号,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文胜满怀困惑:“8年了,就是抗日战争也胜利了,可是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推行竟然还是老样子。”

  有关评论认为,“环保狂人”的困惑源于其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理想热情遭遇到了现实寒流,而这或许正是当前我国教科书循环使用尴尬现状的一个缩影。

  《市场报》 (2005年09月09日 第九版)

  作者:张兴军 林建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