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欧应从战略层面建立贸易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2:3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日前,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终于在标志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达成妥协的《磋商纪要》文本上,挥笔签名。

  此次磋商之所以能达成妥协,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得益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发展与中欧峰会的推动。

  冷战结束后,欧盟与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形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紧张进行之际,恰逢第八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京开幕。双方对此次峰会寄予厚望,欧盟驻华大使安博表示:“我认为这将是一次好得令人惊讶的高峰会议。”这样的基础和氛围,显然有利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达成妥协。

  其次,大量中国出口纺织品如继续压港,将给双方,特别是欧盟方面带来重大损失。

  据估计,中国纺织品如最终不能入关,不但欧洲零售商要损失8亿欧元左右的零售收入,欧洲消费者还会因失去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而降低生活水平。而且,根据中国纺织品出口方与欧洲采购方签订的FOD合同,大量中国纺织品滞留欧洲港口而产生的仓储费用,都要由欧洲采购方负担。此外,有些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如被压港超过三个月,价值贬损将达零售额的60%。

  当然,中国纺织品如最终不能入关,也会给中国带来损失。中国纺织品出口减少,将增加就业困难。而且,长期的欧洲大型客户,会要求中方分担纺织品压港而造成的损失。为了争取客户,中方往往难以拒绝这样的要求。

  为了避免上述损失,双方都有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妥协的意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和合作关系的要求占了上风。

  欧洲有自由贸易的传统和与中国合作的良好愿望。过去在配额制下,中国纺织品出口被严重扭曲和压缩,今年配额制取消导致“短期释放效应”,中国对欧美出口有了明显增加。对此,欧美是有责任的,双方理应通过谈判协商,谋求解决方法。欧洲一部分人,却力主贸易保护主义,少数人被又在炒热的“中国威胁论”吓昏了头,甚至对加强中欧合作都产生了怀疑。

  所幸,上述落伍和糊涂的认识,没有在欧盟决策层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本次磋商取得重要成果之际,欧盟理事会秘书长索拉纳表示:欧盟对于中国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而不是心怀恐惧。上述立场和态度,是这次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能达成妥协的根本原因。

  此次磋商达成妥协,对双方而言,均属幸事。然而,磋商结果仅仅是针对这次中欧纺织品贸易危机而采取的“过渡性灵活措施”,作用有限。根据《磋商纪要》中的解决办法,中国获得的纺织品配额,实际上在8月便已用完,剩下的4个月,中国将难以出口,欧洲则无法输入,中欧又将面临双亏局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欧需要在此次磋商的基础上,力争从战略层面上,建立起平等、双赢的贸易机制,这样才能使中欧贸易的未来,更加灿烂光明。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9日 第九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