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内中药产业难收出口失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0:22 北京现代商报

  商报讯(记者者婧)“国内中药市场十分混乱,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内中药企业整体大而不强、运行体系无序的种种缺陷使其出口‘遇冷’。”在昨天的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上,如何突破中药出口难关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至今年10月,一项《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将生效,根据该法案规定,所有对
欧盟市场出口药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通过欧盟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准则”(即GMP)审查,而目前农药残留量过高,金属含量超标、产品质量缺乏严格控制等质量问题恰恰是我国中药出口国际的最大障碍。正是由于质量一直提不上去,目前我国中药在出口时,往往只能以营养增补剂、食品补充剂等身份出现,其市场价格极其低廉,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一直徘徊在7亿美元左右,不到年药品出口总额的3%。同时,国际市场上中药销售额每年约为160亿美元,而中国在其中的份额仅为5%。正是由于中成药出口海外“名不正言不顺”,国外对中成药的申请流程也最为严格,目前国内多数中药企业对认证都表现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包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在内,各国一般要求出口的企业对其中药产品提供一份多达30多项的药学试验报告,这在美国就需要15亿左右美元资金投入,耗费10年时间。

  对于我国中药出口如何完善自身,突破各种限制,尽快收复出口“失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原司长白慧良指出:一是企业审查关。国内中药生产厂家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尽快通过GMP对药厂的审查,获取广大国际传统药品市场的“通行证”;二是药品注册关。国内中药企业应加紧注册“传统植物药”,以获取国际上承认的中药药品“身份”;三是中药品种关。摒弃一些不被国际接受的毒性成分、矿物成分和濒危物种,适应国际市场观念。

  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困难状况,国家药监局也正在逐步制订相关政策用以规范。首先,在全国推行针对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所有饮片企业均须通过GMP质量检测,不合格饮片将无法上市销售。同时,在标准上,国家药监局将出台中药饮片批准文号,今后只有标注“国药监字”才具有合法身份。

  J027

  I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