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纺织品谈判:欧洲人退半步美国人不松口(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15:35 南方周末
纺织品谈判:欧洲人退半步美国人不松口(图)
中国纺织业正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

  本报记者 肖华

  和中欧迅速就8000万件滞港纺织品达成协议相比,中美谈判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

  9月5日凌晨,北京饭店灯火通明,一场决定8000万件中国套衫和裤子命运的谈判正在这里进行,这些货物因配额已满在欧盟海关已积压月余。

  晚上9点15分,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和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共同举杯,庆贺中欧对纺织品再次达成协议。

  对于那些积压在欧盟海关的货物,“双方企业的行为都是合法的。”薄熙来9月5日评论说。而曼德尔森则用“一
个严重故障”来解释。

  按照新达成的协议,中欧双方对目前滞港的纺织品各负一半责任:一半由欧盟增加配额,一半由中国自行解决,办法是借用其他类别的或者是明年的配额。这一方案将在近两日内提交欧盟25个成员国表决。

  这边举杯相贺,而那边的另一场谈判———4天前的中美纺织品第四轮磋商依然无果而终。

  在中欧日趋甜蜜而中美隐现紧张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欧与中美纺织品谈判折射出了不同命运。

  中欧“胸衣之争”落幕

  “一个折中的结果,”浙江中大集团副总裁胡小平如此评价中欧的第二份协议,“全部借用明后两年的配额是最坏的打算,全部放行则是最好的,这个协议介于两者之间。”

  这次磋商旨在解决6月11日中欧双方协议后出现的新麻烦:巨量纺织品在协议签订后、中国配额系统启动前的“管理真空期”内抢关出海,结果是10类协议纺织品中有9类很快就用光了今年的配额,无法清关。

  这样的结果也间接证明,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无疑是自酿苦果。

  “欧洲零售商一直在施压,强迫他们的政府放行,”江苏无锡的何小姐说。她所在的公司有3万件套衫堆积在德国汉堡码头,价值十多万美元。起初她非常着急,可是很快就发现德国的客户更是急得团团转,因为货架快空了。

  在这个秋冬交易季节,欧洲的零售商们却为没有东西可卖而发愁。由于损失可能高达8亿欧元,他们愤怒地通过各种渠道表示抗议。

  英国的零售专家说这是“二战以来最大的商业危机”,德国Gelco公司首席执行官于尔根·里希特(Juergen Richter)第一个走上法庭,而美国《纽约时报》9月3日发表题为《胸衣之战》的社论,指责设限是“一个愚蠢的策略”。

  随之而来的担忧是消费者这个冬天可能买不到新款的衣服,而中国货的缺席会造成商品短缺,价格将会大涨。

  这些抗议与担忧令曼德尔森处境尴尬。但他不仅要面对要求放行的英国、德国、瑞典等纺织品消费国,还要面对持相反意见的法国、土耳其、西班牙等生产国。

  9月5日下午对欧洲商界人士的一席讲话中,曼德尔森提醒大家注意欧洲大众日益支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他说,“我们目前工作的环境政治性很浓。”

  不过尽管这两种意见难以平衡,曼德尔森还是选择了向欧盟委员会提议放行中国纺织品,并数次公开承诺要在9月初让这些货品上架。

  为此,欧盟的一个代表团在8月底主动飞赴北京进行磋商,后来却无功而返———中国政府看起来并不同意“借用配额”的方案,因为那是寅吃卯粮。

  9月4日上午10时30分,刚抵达北京几小时的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便和他的同事们坐在了谈判桌前,显然他们急于在9月5日第八届中欧领导人峰会之前达成相关协议。此次来北京参加峰会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轮值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市场经济的支持者,布莱尔的协调无疑给此次谈判带来利好。

  但即便如此,谈判依然进行得十分艰难。现在虽然无法详知中国官员在长达36小时的谈判中如何舌战欧盟官员,但事后曼德尔森的一句感叹可让我们感知中国官员在谈判中的坚持与执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可怕、强硬的谈判对手。”他说。

  这是双方通盘考虑中欧长远关系后达成的一个双赢的结果。

  美国的“贸易紧箍咒”

  比起中欧谈判,中美谈判更像是一场马拉松。

  早在2002年,美国就开始单方面对5种当时已取消配额限制的中国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2003年5月21日,美国根据“242条款”,制定并公布对华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调查程序,由此拉开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的序幕。

  然而,真正的战争是从今年5月开始的,美国商务部先后两次宣布对7类中国纺织品重新设限,随后双方连续进行了4轮磋商都没有结果。

  而分歧几乎藏在每个细节中。

  在设限种类上,美国希望达成一个“一劳永逸的一揽子协议”,对将来可能出口激增的所有产品囊括其中,对这种近乎无理的要求中方显然难以接受。

  第二,增长幅度美国试图限制在7.5%以内,但中方希望能在15%以上。

  第三,美国希望以2004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作为“过去一年”的基准期。但是由于这一年全球纺织品贸易尚处在配额限制下,出口量受抑制,中方坚持要求以跨年度的一年期为基准期,如中欧协议确定的从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

  四是期限,美国希望协议期限到2008年,即中国入世议定书规定允许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的最后一年,而中国坚持协议期限只能到2007年。

  看起来,每一个细节上都难以妥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访问学者朱文晖将这种单方面的设限称为“贸易紧箍咒”。

  朱文晖在《贸易紧箍与金融盾牌的博弈》一文中说,念不念这道紧箍咒,其实是基于美国国内各种力量对政治、战略等其他领域利益的考量。

  看起来美国正打算念一念紧箍咒。今年正值国会选举年,11月末各州将进行下届议员选举,显然有许多人需要为选票努力一把。

  而利用国内市场份额来吸引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追随自己,则是这个超级大国的另一重用心。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现实情况下,这一层意义骤然清晰起来。

  尤其是在目前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一路攀高的背景下,这一层考虑具备了更现实的意义。中国美国商会在发布的《2005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中写道:“对美中双边贸易逆差的理解必须要考虑到美国与很多贸易伙伴之间的结构变化,美国的政策反应同样也应具广泛性并体现出细微差别。”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以及前不久签订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两个典型,纺织品和服装被普遍认为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免税、免配额,美国为非洲和中美洲的这些国家提供了降低成本、从而得以与中国纺织品竞争的可能性,也为自己圈定了一群追随者。

  而且美国还在步步紧逼,在中美第4轮磋商宣告无果后仅几小时,美国宣布设限名单中增加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两类产品,对毛衣、袍服、针织物和羊毛裤等四大类中国纺织品决定是否实施进口设限的最后期限推迟到10月1日。

  有专家指出,在这场美国自己改变规则,强加在中国头上的贸易争端中,可供中国腾挪的空间似乎有限,尽管调整了人民币汇率,答应开放更多服务贸易领域,承诺通过增加国内刑事诉讼等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推迟了可能阻止微软等外国公司获得政府软件采购合同的规定,但美国看起来依然强硬。

  有研究者指出,农产品是中国最有力的一张底牌,这是上一次中美纺织品贸易战中国的反击武器。那是1983年,中国宣布自即日起暂停购买美国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杜邦公司的化纤,最后迫使美国让步。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美国棉花、大豆的一半之多。

  积极应对不确定

  无论是中欧的折中方案,还是中美协议的难产,都使得中国纺织品这个并不算大的经济问题承载了太多的政治色彩,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问题。

  一个假设是,如果无法达成协议,中国纺织业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对美出口90.6亿美元的纺织品,仅占当年中美贸易总额的5%。

  学界因而出现了一种“没有协议比更受限制的协议要好”的说法,言下之意是,达成一个受限种类繁多的协议,甚至不如让欧美对某几种特定产品进行特保。

  梅新育说他“有条件地赞同这一说法”。他所指的条件是在已经和欧盟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倘若与美国谈判破裂,损失尚可接受。而假如是在欧美合围的情势之中,中国不妥协则可能失去占出口1/3的欧美市场,损失难以承担。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中欧达成协议之后,中美谈判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中方显然拥有更多与美国据理力争的底气。

  但这种不确定性是欧美零售商和中国工厂共同的担忧。这给时装行业带来了比旧配额时代更让人难受的困难,使他们无法预测成本,也无法维持可靠的供应渠道。

  徐老板就是这样一个纺织工厂主,他跟成千上万的同行一样忧心忡忡。由于无法清晰判断前景,几个月来他都未曾接过一张来自美国的订单。“对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来说,价格、原料、点子都不是问题,只有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徐老板说,“希望我们不要被其他因素干扰太多。”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不甘于在这种不确定中长久等待,他们展开了自己的行动。在江浙一带,已经有纺织企业改行;有企业开始从生产受配额限制的产品转向其他类别;也有企业开始走到接近蒙古的中国边境地区,就在中国境外几公里甚至几米处设厂,同样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只为打上其他国家生产的标签;而江苏紫荆花集团则将一种原本只能用作麻袋编织的纤维,加工成新型面料“摩维”,作为未遭受限的麻产品通行世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