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一个国际视角

  王召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头牵着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头牵着社会就业的充分实现。解决好中小企业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落实
和丰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对中小企业极为关注,并且往往是从融资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力图使它们对本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中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中小企业作用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大企业受到普遍重视。194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大规模企业在经济竞争中是最有力的发动机,它们为产出的长期增长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大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制度创新的变化,反过来又要求将垄断利润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西方工业化国家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上述观点。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挑战通过企业规模增加来实现效率提高的观点。由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归纳看来,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增长、就业、技术进步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

  在美国,1945年以后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占全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量的50%左右,尽管这一比例在80年代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40%以上。同时,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科技发明一半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到80年代,美国科技发明的70%更是由中小企业带来的。此外统计数据也表明,1980~1990年,美国各产业新增就业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这一比例达到87.3%,而同期大企业创造的新增就业仅占12.7%。在中小企业新增就业中,贡献最大的是规模20~99人的企业,贡献率为33.5%;其次是100~499人的企业,贡献率为27.3%;最后是20人以下的企业,贡献率为26.6%。就大型企业而言,贡献率较高的一类是1000人以上的企业,大约为8%;而500~999人的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最低,只有4.6%。

  二、中小企业为日本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在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受到重视。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55~2000年制造业领域300人以下的企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增加值,而且这一比例基本维持在55~57%的比例不变,说明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批发业领域,1988~1999年99人以下的企业创造了61%以上的销售额;同时,在零售业领域,50人以下企业销售额占73%以上。总之,在批发、零售行业同样是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

  从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看,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劳动力市场就存在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两个平行的市场。大企业主要吸收来自大专院校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而中小企业主要吸纳来自农村的农民和被大企业解雇的临时工、退休工以及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力。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日本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为4319万人,占各类从业人员的67%。其中在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383万人,占日本各类从业人员的21.5%。可见,中小企业就业是日本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在稳定社会就业方面成效显著。

  从中小企业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看,日本中小企业创造了战后奇迹。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战后恢复期,由于存在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日本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方面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在扩大日本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初以前一半以上的出口创汇均来自中小企业。此后,由于日元升值和劳动力逐渐稀缺,中小企业在日本出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目前,由于日本汽车制造、机械电气行业出口强劲,中小企业开始转而成为这些行业大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从“直接出口”转化为“间接出口”。不仅如此,日本中小企业也进行战略转移,从与新兴市场国家竞争较为激烈的美国市场转向中近东、非洲以及东欧各国的市场。所有这些努力和调整,使得日本中小企业在出口中的绝对份额并没有下降。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在自身数量、产值和吸纳劳动力方面都占有压倒优势,不仅在美国和日本如此,而且在世界各国均如此。

  三、中小企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源泉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所在。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最新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已经占据所有类型企业半壁以上江山:资产合计占所有企业的60.7%,工业增加值占63.9%,销售收入占63.3%,利润总额占54%,

增值税占60%。而且,中小企业许多效率指标也决不逊色于大型企业。从企业单位资产的工业增加值来看,大型企业为0.228,而中小企业则高达0.262;从企业单位资产的销售收入来看,大型企业为0.793,而中小企业则高达0.884。既然工业增加值和GDP(经济总量)之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那么与大型企业相比,首先考虑扩充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就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扩张经济总量的手段。

  但是,中小企业并非样样完美。由于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其单位资产的利润总额(0.044)和单位资产增值税(0.032)两项指标均低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两项指标对应数值分别为0.058和0.033)。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又间接造成它们在扩充自身经济实力时遇到外部障碍。因此,有关各方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中小企业也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思路。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占全国总人口压倒优势的人群仍然生活在农村,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总人口96259万人,城乡就业人员占其比重不过41.7%,但是到2004年,城乡就业人员/总人口比重上升到57.9%,26年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超过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绝对人数来看,城乡就业人员26年增加35048万人,2004年就业人数比1978年增加87.29%之多。

  探究城乡就业人员增加的原因,如果按照城乡口径划分,我们发现“乡村乡镇企业”在各类就业人员中间对就业的贡献率最大,26年共增加就业人员11039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总数的31.46%;其次是“城镇私营企业”,增加就业人员2994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总数的8.54%;再次是“城镇个体”,增加就业人员2506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总数的7.15%。与之相反,同期“城镇国有单位”绝对就业人数反而下降741万人,这更加反衬出“乡村乡镇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在我国就业中发挥的作用。从“乡村乡镇企业”和“城镇私营企业”的规模来看,它们中间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尽管“城镇个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但仍可将在这类单位的就业视为广义上的中小企业就业。过去26年的事实证明,中小企业就业是我国主要的就业增长点。沿循这一思路,只有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就业,才能从实质上缓解长期困扰我国的就业压力。

  四、宏观政策和社会制度要对中小企业有更多倾斜

  尽管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普遍承认,但是它们在发展中却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早在1931年,英国麦克米伦金融和工业委员会首次在其报告中提出融资缺口这个概念,认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并不充分。而且,中小企业资金匮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它实际是市场失灵在资金市场的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反复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各国也在积极开拓思路:避免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完善法律、经济制度和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等等。

  对于我国来说,过去二十余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市场化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市场化并不简单意味着银行资金就应越来越绝对远离中小企业。有必要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一方面在继续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大前提下,注重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适度介入,弥补市场失灵给中小企业融资留下的遗憾。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