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权威报告)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5:4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8月29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开盘时每桶飙升4.67美元,达70.8美元,突破了每桶70美元的心理大关。油价剧烈波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比油价短期行情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能源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受能源关的严峻考验

  1、原油进口规模扩大和依存度上升带来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制造业涌入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这固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使中国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近年来,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更是急剧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的进口情况看(见下表),我国能源进口几乎年年大幅增加,2004年进口原油数量为1999年2.3倍,金额增加6.3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4.9%,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攀升至42.8%,原油消费占世界6.9%。

  据我国石油专家分析,我国石油需求从1978年到1990年为平稳增长时期,消费量从1978年的9130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11030万吨,年均增加15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6%。199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石油消费量从1991年的1.18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2.7亿吨,平均每年增长1170万吨,年递增7.1%。近两年来,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03年与2001年相比,石油消费总量增加4200万吨,年递增8.7%。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2.67亿吨,其中国内生产1.62亿吨,进口是1.05亿吨。

  根据以上发展趋势,我们来分析未来石油进口状况:假设从2006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为7.5%;我国能源消耗水平和能源结构基本不变;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1.72亿吨水平不变,那么,预计到2010年我国原油总需求将达到4.76亿吨,将进口原油约3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63%,占世界原油消费的10.3%(未包括成品油进口)。我国能源需求如果如此大量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相应地带来的问题就是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依靠的是国际市场健全的经济体系和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正常运转。如果以我国目前的国力单独保障能源安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今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自身安全体系建设,自己保卫自己的安全;一是选择参与和维护世界经济体系正常运转,在全球化体系中加强我国地位,使我国成为这个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国际市场高油价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步步高涨,至今期货价格已经升至70美元一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

国际油价每桶在23至28美元区间内波动属于合理价位。超出这个价格区间过低或过高对世界经济影响均不利。所以,现实中油价高攀,早已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威胁。据预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涨10美元,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增长率将回落0.2%、0.4%、0.5%,而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回落1.5%。2004年,原油价格上涨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成本代价是136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方面多支出75亿美元,石化产品多支出61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去年GDP总量的0.9%。笔者测算,2005年1-7月中国为进口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上涨已经多支付82.43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支付的更多,这意味着油价上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将由此少增长一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间接影响其造成的损失将更大。

  现在我国经济局部过热得以平息,除了2004年国务院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发挥作用之外,还应该有能源紧张、进口原油价格上涨的因素起到了刹车的作用。现在油价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明确地显示出来,有车族会感到钱包吃紧,因为汽车用油的价格相比2002年,已经接近翻番。近日,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还批准了民航公司在国内航线恢复收取燃油附加费的请求,起征收燃油附加费对旅游、商务考察等也将会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遭受油价影响,作为石油消费大户的发达国家,却在石油涨价过程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原因在于其单位GDP消耗的石油少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万元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所以,中国受油价的影响比发达国家要更大,比一般发展中国家也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前遭遇的是双重能源打击:一是国内本身能源供应严重不足;二是进口面临国际市场油价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原油生产现在已接近极限,油价正处在高度敏感时期,一有风吹草动油价都有可能非理性直线上升,爆发第三次石油危机。进一步设想,如果现在爆发石油危机的话,由于我国原油战略储备刚刚起步,不如美欧等发达国家储备丰富、耐冲击力强,我国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冲击。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高价油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从2004年起已经显现。1990年代后期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警示记忆犹新,如何防止高油价越过我国可以承受的范围是我国当前最紧急的课题之一。需要从近期着手,结合中、远期考虑,分步骤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及时调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能源战略安全观与发展观

  进入19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人们对能源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中国而言,首先,中国没有简单沿用传统方法不顾一切地购买石油开采权和经营权,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是在充分认同和自觉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之上进行决策。因为我国企业深知现在世界上多数能源、资源都是有主了。这些能源开采权、经营权或是由所在国家政府控制,或是在老牌石油大亨手里,他们不会轻易出让这些权利。其次,我国更没有采取战争手段争夺能源或资源。因为这将违背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三,我国获取石油能源资源一般都是主动采取协调与合作的态度。例如中海油发出欲收购美国某家石油公司信息之后,了解到美国有关方面反应强烈,便退出了收购。再如对同样需要原油的印度,中国主动提出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获取石油能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看到了近20年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能源多元化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能源和资源节约化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传统理念都变了,那些紧紧抓住石油资源开采权、经营权不放的传统战略发展观和安全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那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正在主导世界经济。这些新理念有如下特点。

  首先经济全球化构筑了安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按照相应规则开展经济活动,各国政府则在制定规则、维护规则方面发挥作用,而企业才是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其结果使得原来各个独立的国家经济建立在一个共同基础之上,彼此的利益已经密不可分。所以各国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也就发生了变化。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利益高度相关。美国的安全利益同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因为,美国的进口贸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相当高。美国经济在全球化影响下,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即便有充足的能源,有安全的供应体制,但是没有货物贸易进口,美国的供应便会出现问题。从服务贸易分析,美国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巨大的国际资本通过在这个中心交易、流动,实现价值增值,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资本流动是建立在货物贸易流动、跨国经济合作基础上的经济行为,如果失去物质基础的支撑,美国经济就好比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坠落。

  美国经济这样,日本经济何尝不是如此。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约19%,数量进口所占比重更高,而且大多数产品与日本国民生活密切相关。没有来自中国的进口,日本的供应就会出现问题。反过来如果

中国经济不能进口日本、欧盟、美国的货物,中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如今的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依赖、进入一个不可分割的时代,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我们的战略思考需要有新的定位。

  其次能源多元化发展稀释了石油等资源专有的开采权和经营权。1970年代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各国广泛使用石油以外能源资源,如核能、水力、太阳能、风能及地热等能源发电,结果世界上原油价格持续下跌20年。这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发展多元化能源有效地稀释了石油资源紧缺性、有限性,削弱了石油资源开采权、经营权的专有地位。中国也在为能源多元化战略做努力。中国目前的初级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66%)和石油(23%),水电约占8%。中国能源整体发展战略计划将扩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其三节能技术降低能源的战略意义。日本因为节能、节约资源做得好,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达到了一流水平。突出的是日本制造业自1979年至今产值翻了几番,而能源消耗总量几乎没有增加。日本汽车、钢铁、化工、电器、机械等制造业之所以竞争力超越美国,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掀起节约新潮流,其节能和节约资源的高超水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世界范围广泛应用节能技术,使得石油资源在过去20年里出现生产过剩,战略意义降低,如今节约能源甚至已经被国际公认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其四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煤炭,以历史使命感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新能源是相对于现有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常规能源而言。新能源的概念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新能源常常又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氢能。新能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梦想,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后信息社会的一个关口。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广阔国土面积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单纯依赖传统能源的发展道路。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能源方面不能与既得利益国家发生根本性冲突;因为世界可开采能源不可能同时满足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所需;还因为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也不能以污染地球作代价。所以,中国只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肩负起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去开拓新能源、新技术,才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七大对策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构筑了安全全球化。但是这个安全关系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不断加以巩固和维持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事实上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开拓新时代发展能源的新思路,并自觉地用于指导调整制定新的能源战略,进而将新思维落实到实践中。

  一、在经济全球化中提高我国的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全球经济趋于密切化、利益共同化、安全共享化。但是这种利益分配、安全分享程度在不同地方是不一样的。只有在全球化地位高、分工处于主动的一方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益和牢靠的安全。总的来讲,参与国际分工越深越广,国际地位越重要,取得的话语权越多。对我国来讲,一是提高市场密集度,即在某个海外市场某项产品占有率达到绝对多数,这样就有机会取得话语权;二是开发独到的技术,争取在国际上某些行业拥有话语权;三是建立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紧密关系,在经济领域实行结盟政策,在能源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除了与海湾国家,还可以考虑与非洲、南美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发展经济同盟关系。

  二、以市场换能源

  我国虽然拥有部分石油资源,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开发新能源又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近期适当进口一些石油不可避免。为了确保稳定、充足的石油供应,需要参与石油资源开采。国际市场上石油资源开采权、经营权争夺十分激烈,合作机会比较少。为此,我国可以考虑鼓励外商来华建立石油炼制企业和成品油销售。众所周知,成品油销售市场特点是盈利较多、盈利稳定。我国成品油市场正在逐步对外资企业开放,因此宜制定政策引导那些希望进入成品油市场的外资企业,让外企炼制与销售挂钩。外企来华投资希望进入成品油销售市场的多是国际老牌石油集团,在海外拥有许多石油开采权和经营权。开采和进口石油是其最擅长的业务。我国石油消费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许多外资企业都想进入这些领域,我国只要制定相应政策适当引导,相信外资企业将会积极参与。

  三、灵活参与海外合作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似乎特别重视开发石油资源,并且往往以独资形式介入。事实上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各种方式灵活参与石油资源勘探、开采、冶炼、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可以获得原油、成品油或石油产品。在国际上以独资方式获取石油开采权容易引起同行业嫉妒,无形当中遇到的障碍也会大量增加。这些障碍最终也会转化为成本,增加我国企业支出。与其如此,不如合资、参股、结盟。此外,对于已经在华投资的石油财团肯定希望与当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便顺利开拓业务。我国能源企业可以主动与其开展合作,打好基础,以便将来还可以找机会共同开发海外资源。

  四、积极引进节能技术和设备

  节能是第五大资源,节油可以降低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而我国单位GDP消耗能源、汽车等油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节能潜力较大。今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为此,政府将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

  我国发展节约型经济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目前日本、德国节能技术比较发达,我国可以通过举办展会等形式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同时我国也应该自己研发相应的节能技术,或是对引进技术进行再研发,使节能技术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五、实行能源多元化策略

  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煤炭占多数,其次是石油和水电,核电所占比重不到3%,而发达国家核电比重一般在15%以上,法国更是达到了40%,曾受过核爆炸危害的日本核电也占40%左右,况且国际上核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也有了发展核电的基础和经验。因此,今后在引进和自我开发核电方面应实行两条腿走路发展我国的能源产业,这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选择。在我国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经济过程中急需大量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不可能跟得上需求增长,而且也难以承受高价格压力。因此,发展核电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六、积极开展能源技术合作

  中国发展经济遇到的能源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也同样关系到世界,中国发展经济需要克服的能源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中国有责任为自己、为人类社会发展在能源领域做出贡献,世界各国也同样有责任,特别是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我国完全可以同国际能源组织、同发达国家政府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同样我们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积极引进和联合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此外,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拥有节能技术的企业与相对比较落后的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以技术有偿转让、技术参股、技术指导等方式在全社会推广节能技术。

  七、实行新能源开发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开展了较广泛的科研工作,虽然投资比重不大,但涉及的范围较广,特别是结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需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应用推广,取得了较为实用的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颁布过关于促进农村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通过颁布政策和立法等手段,进一步消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障碍,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例如著名的光明工程、乘风计划、送电到乡工程等等,都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立下的功劳。这些工程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扶贫结合在一起。以光明工程为例,服务对象是分散在我国近一半国土上的2300多万无电的农牧区群众,相当一部分是贫困户。这项工程利用光伏发电即太阳能或风力发电,解决了人们生活用电问题。政府为此项目设备和服务总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重点向西北地区倾斜,对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和西藏给予特殊支持。我国政府原计划到2010年,使这2300多万人的无电农牧区达到人均发电容量100瓦的水平,相当于全国人均发电容量1/3的水平。

  以上这些政策措施是在我国工业化初级阶段、尚未进入汽车工业社会以前制定的。如今从我国发展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情况出发,从我国21世纪经济实现翻番,从国际能源新形势等国内国外环境新变化出发,开发新能源、新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度过能源关,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全球视野处理能源问题,为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能源革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视点:经济崛起与能源革命

  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命脉。保障能源安全是当今各经济体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课题。

二战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入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成为主旋律,各国之间经济互补,相互合作越来越多,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而主导这一变化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国则可以说是勇于迎接挑战,在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抓住了世界产业调整、转移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开放本国市场,既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又大胆引进了外部竞争,达到了良好的平衡。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惠国。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能源产业的控制却并未因经济全球化而有所放松。能源战略与安全问题始终是各经济体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下,它又有了新的内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能源战略与安全问题上,正面临着来自内部发展和外部因素的挑战,来不得半点疏忽。

  一、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能源革命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大国经济的崛起无不伴随着能源产业及相关科技的重大变革。如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便是因为发明了蒸汽机、开拓了煤炭产业,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动力的约束,进入了现代社会。美国经济的崛起,是因为发明了电力,开拓出电力、汽车、石油、飞机等现代产业,使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感受到了全新的现代意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遇到了两次石油危机,日本通过研发节能与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提高了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一举确立了其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显然,这三个国家在经济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曾在当时掀起和主导了不同方式的能源产业和能源技术革命。在三次能源产业革命过程中,这三个国家也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最先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新思想的国家,并且也是最先以这种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的国家,以及最终引发一场世界性能源产业与技术革命的国家。

  有鉴于此,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否成功持久,也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世界能源短缺的挑战。现在,油价波动剧烈,能源问题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全面影响。中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战略,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历史上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曾为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其中包括能源革命和新文明的创造。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的民族,我们今天面临的能源挑战,即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能否应对挑战,关键要看我们能否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大局,传承中华文明,运用大智慧,发明新技术,再创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二、中国崛起不能走传统的能源发展道路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刚刚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汽车工业才刚刚迈入门槛,真正的汽车社会还没有到来,然而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能源消耗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按照目前单位能源消耗水平判断,中国今后对能源的需求将大量增加。1997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165吨标准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而北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中国人均能源消费达到北美水平,人均消费能源10吨标准煤,以目前13亿人口计算,则中国未来每年需要130亿吨标准煤。如此巨大的需求如果要得到全部满足的话,那么中国可供开采的全部煤炭量仅够用7年,世界全部煤炭可开采量仅够我国使用28年。

  显然,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存在巨大需求,而以目前世界资源储量看是难以满足的,更何况如果以目前方式利用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中国在能源问题上应该以创新精神、以大量的研发投入寻找新的突破,开发出新的能源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来源:上海证券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