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威出招遏制上市公司违规担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5:4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建议央行敞开企业贷款登记系统大门,让证监会、银监会共享信息以便采取措施 在过去的近两年半期间,违规担保是上市公司遭到沪深交易所谴责最多的不法行为,也使一批上市公司陷入绝境。为了避免违规担保将更多上市公司拖下水的悲剧不断发生,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日前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向中国银监会、证监会等其它监管机构开放企业贷款登记系统。通过定期共享各个监管系统的封闭信息,将违规担保对上市公司的
违规担保占谴责总数26 %根据刘姝威的统计,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10日的近两年半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案例共97件,被谴责的违规行为合计131次,其中,未披露重大担保事项的有34次,占违规行为总次数的26%,这比第二位的未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违规行为高出了5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不仅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将部分上市公司推到破产倒闭或退市的边缘,新太科技、ST科健、科大创新、*ST闽电等上市公司就是这样的典型。由于承担巨额违规担保的责任,新太科技2004年净亏损6亿元,净资产一年之内锐减了73.95%。到今年一季度时,新太科技仍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恢复正常经营活动;自2001年以来,ST科健连续未披露公司巨额违规担保,其担保总额一直相当于净资产3倍以上,长期超过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最高限额。如此的巨额违规担保,成为2004年ST科健爆发财务危机的导火索;由于违规对外担保和委托理财,科大创新上市两年之间就损失了50%以上的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贷款信息不对称 统计显示,在上市公司被谴责的131次违规行为中,未披露各种重大信息的违规行为合计有109次之多,占违规总次数的83%,超过披露虚假信息和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之和。 另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上市公司的97件案例中,有披露虚假信息和未披露重大信息等违规违法行为并存的案件。刘姝威教授说,这说明不披露重大信息是上市公司从事违规担保等活动的重要方式。采取不披露重大信息的方式,使得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等活动更容易逃避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和外部监管系统的监督和控制。 就在上市公司编造和隐瞒担保等重大信息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贷款登记系统却对其一目了然。前不久,格林柯尔系在各地公司被银行紧急停贷和限贷,就是因为顾雏军的大规模贷款问题在企业贷款登记系统中得到了反应。同样,在一年内违规担保达6亿元的新太科技,也早已在企业贷款登记系统中全部反应了出来。刘姝威教授说,一些上市公司的贷款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先知先觉的银行为了抢先收回贷款,不仅不将这些重要信息向中国证监会等其它监管机构通报,反而尽可能地进行遮捂,导致问题反映到股市上时已往往不可收拾了。目前,正有一家在上海市场上挂牌的西安上市公司陷入这种漩涡。 敞开企业贷款登记系统大门 刘姝威教授说,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等行为,是阻碍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毒瘤。虽然深交所对ST科健的违规担保等问题进行了公开谴责,但这种马后炮无法阻止其由违规担保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如果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享上市公司的借款和担保等监管信息,那么,通过外部监管就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新太科技等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行为。因此,尽快向中国证监会等其它监管机构开放企业贷款登记系统,以通过定期共享监管信息把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消灭于萌芽之中。具体的说,若发现上市公司的担保余额已经超出规定的担保最高限额,中国证监会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同时,中国银监会也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制止银行继续接受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监管机构要进行定期的共享类似贷款系统这样的信息,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据相关专家介绍,由于部门利益的羁绊,各种封闭的系统大多不愿意无偿开放自己的专有信息,更不用说进行定期或者更高级别上的实时共享了。基于此,刘姝威教授建议高层领导出面协调,甚或制定专门的条例或法律进行制衡。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频频发生,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同样需要加强。因此,刘姝威教授建议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保证董事会成员的合理结构和任职能力、进一步细化审批和监管程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以通过内生机制来实时防范违规担保风险。 作者:记者 陈建军 (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