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真的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一个稚嫩的声音,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追问。也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还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些叔叔阿姨看不起我们?”这样的问题。
对此,即使久经历练的社会学家也难以迅速给出清晰、简洁的答案。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折射到天真孩童的内心,化作了如此简单、如此困惑的提问,不禁让人百感交集。
20多年前,肩扛行李、匆匆赶路的进城农民工几乎成为新的改革时代来临的风景和标志。洒泪挥别,一路走远,乡村路上上演了多少离合悲欢的亲情故事。离乡、返乡,分离、团聚,几乎成为每一个农民工的生活旋律。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是人的解放和流动,而这种流动,让无数的农民工体会着亲人分离、天各一方的辛酸滋味。
渐渐地,人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的选择和理解,他们不愿再重复前辈的打工之路,而更愿意携妻儿举家进城,这样既免除了骨肉分离之苦,又为孩子提供了更有希望的成长环境。
进城的农家孩子多了,城里人又该如何面对呢?一位社会学家说,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劳动力,农民工进城是一种必然。而父母与儿女生活在一起,是人的基本权利,天经地义,城里人不能仅仅以自己的需要为转移,“只要劳动力,不要孩子”。
随新生代农民工一起来到城市的,还有他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对农民工困扰最大的就是子女入学问题。
表面上,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可以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而对此寄予过希望的人深知,户籍限制、高收费等因素,几乎让这一政策束之高阁。无奈之下,一些条件简陋、教师奇缺的打工子弟学校不断出现在城市的偏僻角落,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打工子弟学校往往简陋,不规范,甚至屡屡被行政部门取缔,成为吸引公众视线的焦点问题。
2003年9月9日,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走进了民工子弟的课堂,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孩子们大声朗读这句话,总理笑了。
此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城市居民逐渐转变了态度,这个困扰着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从举步维艰、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出现转机,其间,凝聚着无数有识之士的心血,也经历了社会平等、进步意识的影响和考验。
因而,南京红山民工子弟学校在校舍拆迁之际,经有关部门协调,搬进了名叫东方城的小区,师生们感到这是“最好的”地方:绿树、草坪,宽敞的教室,塑胶跑道,电动门……1000多个孩子书声朗朗。
出人意料,小区居民有人反映几个孩子“掐下了路边的几朵花”,有人反映学生造成“堵车”,更有人说民工子弟学校影响了“小区形象”。
应该说,这些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在城市学校附近常常有交通警示:前方学校,注意避让。这8个字体现着“学校优先,孩子优先”的理念。不论是哪所学校,也不论是谁家的孩子。
“我有一个梦想”,那个影响人类社会的著名演讲,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为实现平等而努力的人们。
让平等的阳光刺透歧视的阴霾,让孩子们露出真心的笑脸。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愿望其实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人生而平等,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国家如此,社会如此,社区、家庭更是如此。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