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第1版问世后,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一直深受营销界推崇。30多年间,他数易其稿,不断更新自己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赢得了“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美誉。那么,他的营销理论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
营销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
纵观科特勒的理论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两点,一是从艺术到科学、又从科学到艺术的脉络;另一点则是从以市场为核心转变为以需求为核心的营销学框架。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的营销学有着极强的随意性,所以显得更倾向于艺术。经过科特勒以数学、行为科学、经济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等学科为支撑的重新阐发,营销学从此才有了统一的学术术语、统一的研究框架、统一的学科基础和基本的科学工具。
不过,当进入21世纪,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有了明显的转变。他在《科特勒说》一书中指出:“营销是介于艺术以及科学之间的一个领域,它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术语严格地规范,不同的营销总监有不同的营销理解,而不同的、完全相反的理解和行为在营销学科中可能都是对的。”
此外,传统的营销学理论更侧重于对市场、客户层面的研究,而在科特勒的理论中,几乎所有的主题都是围绕着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偏好以及消费者心智展开,营销的工具、方法、流程、出发点也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展开,其中需求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需求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
作为科特勒研究的逻辑起点,“需求”贯穿于他对营销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并影响了现代营销学科的发展。
他曾这样写道:“如果让我给市场下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定义,我会说市场就是能获取利润并满足需求的场所。”对营销,他这样认为:“营销是一种社会过程。个人和群体可创造、提供并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欲望”。在谈论产品时,“需求”的身影依然无处不在,“产品是人们为获取、使用或消费而提供给市场的,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一切东西。”
营销学专家、科特勒本人“最放心的翻译者”俞利军教授认为,科特勒营销理论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以交换为手段,围绕需求变化进行管理;它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侧重长期关系的建立,从而建立强势品牌;该理论还不断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平衡专业化与多元化,争取并力保高端市场,实现最佳利润回报。
科特勒的另一个理论发明就是在上述基本概念基础上,推导出一些独特的概念,例如10P,即在原有的4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race渠道、Promotion促销)基础上,增加了战略性营销组合的4P(Plodding诊断、Pardtion市场细分、Portaging择优化、Positioning市场定位),最后又纳入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
跳出盒子的思考:水平营销
在建立现代营销学的理论框架,对战略营销、国家营销、关系营销有过深入的研究与阐发之后,科特勒最近又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水平营销。科特勒此次来华巡讲,水平营销亦是其压轴戏。
科特勒解释说:“传统的纵向营销有三个层面,市场定义层面、产品层面和营销组合层面。每一个层面又有很多因素,比如市场定义层面包含了消费者、使用情境等因素。水平营销就是要选出一个层面,再对该层面的某一因素展开横向思考,比如用途、目标市场等,从而催生全新的产品。”
他将这种营销手段形象地比喻为“跳出盒子的思考”。“麦片生产商在考虑产品开发时,总想着如何在麦片的盒子里作文章,比如少一些热量、多添些营养等。但为什么麦片只能装在盒子里?难道不可以把麦片做成条状,并给它起个名字叫麦条吗?这实际上就是‘跳出盒子的思考’,而不是坐在盒子里思考。”
事实上,这位营销学大师从来不是“坐在盒子里思考”的人,他在营销领域的前进步伐从未停止过。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营销管理》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11版了,每隔3年我就会修改书中20%~30%的内容,以跟上市场和营销的变化。因为市场是变化的,所以市场营销必须随之变化。”“菲利普·科特勒之夜”由TNT公司与《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
作者:林国栋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