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精英联盟与权力排斥严重危害社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9:13 中国经济时报 | |||||||||
我国中产阶层在雏形期就遭遇了“权力排斥”——要进入中产,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背景;到目前,更是已经出现了一种“精英联盟”的现象,即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用各自的资源相交换,形成利益联盟。“权力排斥”,是对社会阶层的一种严重撕裂 郭之纯
社会学者的一个共识是,当今社会的最佳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中间大”这部分,指的是中产阶层。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宛丽指出,在我国,如果中产阶层能够达到就业人口的30%左右,就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然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1.9%。 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将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不利影响,有可能潜藏社会冲突的隐患。为什么历经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长时期稳定而蓬勃的发展,中产阶层数量却仍然这样少?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我国中产阶层在雏形期就遭遇了“权力排斥”——要进入中产,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背景;到目前,更是已经出现了一种“精英联盟”的现象,即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用各自的资源相交换,形成利益联盟。“这种联盟实际上控制了市场发展机会,那些中小企业主和无背景的原下层者,很难凭借自我奋斗获得发展。”(9月2日《中国青年报》) “权力排斥”是“社会排斥”现象的一种。应该说,虽然特别应该受到批判,但“社会排斥”现象总是难以避免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及何种制度下,总有一部分人被不同程度地拒绝于某些社会事务或福利之外,这就是“社会排斥”。比如,最早提出“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的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经长期研究后指出,在法国就有包括“精神和身体有残障者、自杀者、老年病患、单亲父母、边缘群体、叛逆者”等在内的十余种群体是受排斥的。这些人竟然占到了法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新华文摘》2005年16期) 虽然“社会排斥”现象是如此广泛,然而对其中的很多种现象,或许人们只能予以道德的批判、舆论的谴责。比如,对某些群体基于习俗对另一部分人施予的抵触和排斥——像某些人对同性恋者、吸毒者、性从业者的排斥和歧视,以及商人基于个人利益对竞争对手的排斥等——对这些“社会排斥”现象,或许是只能与之辩论的。但是,对来自公共权力、公共政策的一些“排斥”行为,却首先必须致力于让其得到纠正;其次应该寻找制度性措施,让其尽量不再发生。这是因为,“权力排斥”现象不仅有害于权力的公共性本质,而且如果得不到控制,还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风险。 第一点是毋须论述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结成利益共同体,往轻里说,这是权力缺乏规范、商业缺乏伦理;往重里说,这就是腐败。只说第二点:当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联盟,合力排斥其他人对权力的染指和对市场利益的分羹,如此发展下去,“精英”们所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同时,底层被压抑的人才、所积蓄的不满等也将越来越多。因此这种“权力排斥”,是对社会阶层的一种严重撕裂,社会将因此形成“中空”状态。总有一天,当达到临界点,“精英”们的所得会如一堆累卵轰然倒塌,只留下一地狼藉——这并且不是“你予我取”的“零和游戏”,而势必会形成对社会秩序、财富等的巨大破坏。 同理,对来自一些公共政策的“排斥”现象亦需特别引起注意,着力批判。“政策排斥”其实也是“权力排斥”的一种。不同的是,这种“排斥”因其“合法性”容易被人习惯,但其危害性同样也是巨大的。比如,大学的高收费政策就是这么一个典型,杀人的高收费政策,排斥了多少天资优秀的贫寒学子啊!高招录取指标向大城市倾斜的政策在危害性上“稍逊”于上者,然而其“排斥”性亦很显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类“排斥性政策”还有很多,论述至此,已毋需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