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1世纪论坛"与会专家认为:资源问题上不该存在"中国威胁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5:5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北京消息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于昨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在昨天下午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分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就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专家一致认为,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中国发展不会威胁世界资源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在资源问题上不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按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则进口部分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从事实上看,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士对中国进口资源的非议是没有根据的。

  王梦奎指出,目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耗全世界已探明储量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前年消费量石油占全球的62%,铝、粗钢和铜占50%以上;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20%以上,总资源消费量相对是比较低的。美国1900年至1975年、日本1945年至2000年,人均累积消费钢都超过20吨,中国到2004年人均累积消费钢只有2吨。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五大石油生产国,

能源总自给率90%以上,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石油进口多一些,但不论是进口数量还是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都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石油消费量中国大体上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中国并不想在资源消耗方面向发达国家看齐,但在资源问题上责备中国,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经济增长亟需突破资源约束

  王梦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中国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矛盾和困难,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因此突破资源约束是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

  他指出,虽然中国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这种进步是相对于过去高度粗放的增长方式下特别高的资源消耗为基数的,从资源消耗强度看,现在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行业单位能耗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15至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能源供应量大幅度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耕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当前资源消耗就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王梦奎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的浪费资源和粗放增长方式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按实际产量而不是按可采储量计税是煤炭资源回收率过低的直接原因;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使耕地急剧减少。质量、物耗、环境等方面社会规制不严,政绩考核方法的缺点,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原因。因此,他建议,应该把为节约资源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必然选择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认为,可持续发展既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进程的必然体现。而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遭受以下六大基本挑战:一,人口的三大高峰包括人口的总量、就业数量和老龄人口数量;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三,促进生态环境使其朝好的方向转变(U型逆转);四,现代化建设急速推进;五,城市化战略;六,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他认为,以上六大基本挑战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发展,只有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国需要争取到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的结构;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能力,实现国际社会提出的四倍跃进的基本目标;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牛文元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迈过上述的三大零增长台阶。

  作者:记者 吴占宇

  (来源:上海

证券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