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经济学家和差的经济学家只有一个区别:差的只能看到看得见的效果,好的则除了看到了看得见的效果,还能把看不见的效果考虑在内
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多个城市,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物损失,是一场悲剧。然而,有两位经济学家,在CNN财经频道谈论飓风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其中一位甚至认为,飓风将变为“天赐”的工程。
据CNN8月31日报道,JP摩根的高级经济学家AnthonyChan相信,长期而言,飓风将刺激整体经济发展,因为受灾城市需要大量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将产生大量的职位空缺,而这对经济有利。
同一则消息透露,南卡罗莱纳州大学莫尔商学院研究部的DougWoodward教授对飓风造成的经济影响有研究。他说:“从个人的角度看,人身伤亡是悲剧;但从经济影响的角度看,我们的研究表明飓风将转变成天赐的工程。”
Woodward教授进一步解释,他期望6个月内就会出现基建热潮和新增职位,它们将抵消短期的负面影响。他还说:“自然灾害带来了大量重建资金,而重建热潮则产生收入。保险金和政府援助会大量流入。只要一年工夫,明年第三季度就能看到正面的经济效果。”
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只要有外来资金,就可以让湾区各州出现经济热潮,那何必守株待兔,静候飓风这种“天赐的工程”来促成?
两位经济学家应该早就建议,让美国政府向那些地区拨款,甚至印刷钞票运过去。难道这样就不能刺激经济,而非要把大好山河移为颓垣败瓦,才能发挥注资的作用?退一万步,即使要先搞破坏,后才能刺激经济,那也得疏散了人口再说吧。归根结蒂的问题是:飓风究竟造成了全社会的“净收益”还是“净损失”?
我认为这两位经济学家错得离谱。假如没有这场飓风,那些将要用在清理和重建工作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显然会用在别处。换言之,他们本来可以用来刺激别处的经济发展,但因为发生了风灾,不得不转移到美国南部来了。飓风肆虐后,拆了东墙补西墙,掏了左袋塞右袋,全社会的总收益是净减,而不是净增,试问何来“刺激整体经济发展”一说?
两个世纪前,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就在他著名的短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写道:“好的经济学家和差的经济学家只有一个区别:差的只能看到看得见的效果,好的则除了看到了看得见的效果,还能把看不见的效果考虑在内。”
其实只是算术:新奥尔良市的一所老房子被飓风刮倒了,用外来的资金再盖一所新的,是“看得见的”经济增长;可那些从别处抽来的资金,同时也造成了别处“看不见的”经济衰退,只不过没人知道那究竟是一所学校、一所医院、还是一所商场罢了。
记得几年前,我与一位坚持认为“灾难能刺激经济”的编辑朋友在酒吧争论,在旁的张五常教授听得不耐烦,一摆手,插嘴说:“一个国家,假如让一半人把另一半人打个半死,然后再花钱把他们的伤养好;然后打个半死,再养好;接着再打个半死,再养好。如是者三次,全国人都死光了。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么?”
五常顿一顿,说:“不是打死的,是饿死的。”在座的其他人大笑。我以为“灾害有益”论已被驳得体无完肤,怎料那位编辑朋友没等大家笑完,就一本正经地辩解:“那当然要保证基本的饮食条件,再去打……”张五常大笑:“你是个天才!”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6日 第四版)
作者:FT专栏作者 薛兆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