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助学贷款 贷比收更重要(政经·时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8:19 人民网-市场报

  编者按:

  2005年秋季,学校开学了,八大省市的国家助学贷款却在此时“瘫痪”。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点名批评八个省份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上“毫无作为”,其中海南和天津“一个也没有贷出去”。对贫困学生来说,国家助学贷款本应是雪中送炭。此番“瘫痪”,必然导致部分学生求学困难,甚至被迫弃学。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亮点,国家助学
贷款为何“暗淡无光”?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地方政府)脑子里根本没有贫困学生的概念,不关心贫困学生”。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地方高校的助学贷款发放越多,地方财政承担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就越多。但政府终究不是公司,政府公共财政的任何支出,都应该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次被点名的八个省份中,除天津之外都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地方财政无力负担学生在学期间的贷款利息及毕业之后可能出现的还贷风险。这或许可以成为这些地方政府在

助学贷款方面消极无为乃至“毫无作为”的口实。但是,国家助学贷款落实不力的现象,并不仅限于被点名的地区。据张保庆介绍,目前本科在校困难学生约270万人。每年“比较理想”的贷款数额应该在100亿元左右。有统计显示,自去年6月实施新的助学贷款机制以来,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余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两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该贷未贷”的缺口未能填补。如此巨大的数额,显然不会全部出自被点名的八个省份,国家助学贷款落实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其贷款由政府财政贴息;为了减少银行贷款风险,新政策还成立了风险补偿基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在这种政策保障下,银行的风险大大降低,在老政策下以各种口实拒绝发放助学贷款的现象也相应减少。于是,决定国家助学贷款能否落实的主因,已经从银行转移到政府。但如果把地方政府也视作有着利益的法人,那么,他们支持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确实不会太高———按照谁的学校谁负责的原则,地方高校的助学贷款发放越多,地方财政承担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就越多。对许多把任何一项政策都视为投资行为的政府来说,这是一项没有明确回报的赔本买卖。

  政府终究不是公司,政府公共财政的任何支出,都应该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非以投入/产出比为标准。去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核心变化,就是加大政府责任、减少银行风险,实现政府责任和银行角色的双重归位。政府应该比银行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可惜的是,在规避风险、计算收益方面,地方政府似乎和银行有着同样的思路。正如张保庆所指出的:现在有很多问题,政府有问题、银行有问题、学校有问题、学生有问题、家长有问题,但主要矛盾在政府。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借助商业手段实现公益的事业,因此,贷出去比收回来更重要。地方政府即使因此付出代价、承担风险,也是分内的责任。而且,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几年之后的还款高峰到来时,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有望大大降低。地方政府不应该总拿大学生信用水平不高,作为在助学贷款方面不作为的借口。

  《市场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八版)

  作者:张天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