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7:56 经济参考报

  20世纪上半叶,东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日本的兴起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日本一跃成为东亚国际体系的政治中心,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以及朝鲜半岛由于直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成为东亚国际体系的半边缘国家。同时,中国由于东北三省以及台湾地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沦为东亚国际体系的边缘国家。这种结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最终解体。因而可以说,中国抗战的胜利以及二战在亚洲的结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真正开始。

  尽管此后几年里中国再次陷入了内战,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改造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作家韩汀将山西省一个村庄里土地革命的情形写成专著《翻身》出版,仔细描绘了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情境。“卢梭所谓的‘高尚的下等人’开始出现,开始组织他们的‘社会契约’”。海外的中国史学家将之称为“延安模式”。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替中国创造了一个新的基层机构。重分土地之后,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公社则相当容易”。

  光辉巨变: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一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十分恶劣:通货恶性膨胀、金融投机猖獗、失业率高居不下、灾害肆虐频仍、财政赤字飙升。新解放的大中城市生产凋敝、市场混乱、人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老解放区由于长期战争的巨大开支也非常困难。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军事、经济封锁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与资金的匮乏。

  然而1949年至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时期社会总产值增长82.2%,年平均递增22.81%。国民收入增长64.5%,年平均递增18.05%。人均国民收入1952年比1949年增长54.5%,年平均递增15.7%。国家财政收入1952年比1950年增长181.7%,年平均递增67.85%,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即已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新中国在格外艰难的条件下,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使经济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五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1.4亿元;五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的825个工业企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一批比较强大的骨干。同时,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农业副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4.7%,平均每年增长4.5%,也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4.3%的速度。

  改革开放:民族复兴路径的成功探索

  上世纪70年代末,错失20多年发展时机的共和国百业待兴。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全国价格市场化指数不到10%,各类商品定价由国家严格控制,工业总产值95%以上属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社会总储蓄的97%来自国有部门,外资外债均为零,外贸依存度低于5%,与国际市场很少互通有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改革,打破体制障碍;必须对外开放,促进竞争与合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春,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宣告,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深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航向。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决定“包产到户”,到深圳特区肩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嘱托放胆一搏,从谈“股”色变到证券市场人气旺盛,从“一大二公”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各级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转化职能,从国有企业大刀阔斧的改组改制到财税、金融、外贸、价格、投资、土地、流通、分配、社保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深化改革。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的经济建设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开放也是改革,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大门搞建设不行。只有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后发优势,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掌握主动。

  20多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目前实际吸收外资近5500亿美元,全球跨国公司500强有400多家来华落户,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和世界IT产业100强几乎全部投资中国。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在“走出去”。到200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已逾330亿美元,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自主品牌昂首走向世界。全国外贸总额实现“大进大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形成。加入WTO后,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由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服务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对外开放,不仅为市场化、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也促进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改革开放,成效卓著。市场经济,深入人心。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里库佩罗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近几十年来最广受关注、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过程。她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毫无疑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关键时期: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矛盾,面对着新的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广的发展中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很大;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小。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人均GDP依然偏低,人均资源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未有改变,还有3000万农民需要解决温饱,2300万城镇人口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以来,党中央见微知著,未雨绸缪,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确保了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宏观调控初显成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的画卷页页翻新。过去300年的经济现代化,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内涵,还包括财富和地位的分布。在300年前,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启动的前夕,中国仍然是世界财富的中心,也是世界经济的两个中心之一。当工业革命悄悄改变欧洲经济的躯体和灵魂的时候,中国还沉睡在“中央之国”的迷梦里。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是欧美经济崛起和领先的300年,是中国经济衰落和追赶的300年。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先后错失了多次重大历史机遇,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和代价。在300年里中国从世界经济强国变为经济弱国,从经济弱国变为第三世界国家。在21世纪,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有机遇也有挑战。认识我们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做出经济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我们必须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奔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锦绣前程。(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