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破解韩流经济制胜“七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7:45 哈尔滨日报

  凭借越来越热的“超级女生”带来的高收视率,湖南卫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广告。从9月1日起,在“超女”告一段落的间隙,《大长今》将在湖南卫视黄金时间播出。该剧曾在韩国创造了收视率奇迹,继而风靡港台。业内认为,该剧必将掀起新的收视高潮。

  随着韩国影视剧在我国的热播,韩国经济与文化也备受追捧。不但韩式餐饮、服装、
美容涌入中国,而且贸易、投资也迅猛增长。

  韩国产品

  借“东风”涌入中国

  观众喜欢金喜善、张娜拉、李英爱,喜欢安在旭、裴勇俊、韩石圭,他们时尚的服装和清新的面孔让无数人着迷。即使

韩剧大多是悲情套路,但并不妨无数不分年龄、性别的观众为它感动落泪。韩剧看完了,观众对韩式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生活层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追捧。

  “韩流”这个词首次出现在1999年11月,韩国的“酷龙”组合来华成功演出后。2000年2月,H.O.T组合的演出继续受到热烈欢迎。这一年,强劲的韩流在中国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中国的中学生纷纷效仿韩国人气明星安在旭在海报上穿着风格。这一年10月,安在旭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演出至少收益10万美元以上,观众达1.7万人,有媒体称安是“唯一能在中国内地与香港歌手一较高下的艺人”。

  “韩流”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其追捧者多是年轻人,他们鲜明的消费方式也很快影响到嗅觉敏锐的商界。这一年成为许多在华韩国企业的转折点,它们借助“文化东风”在中国市场崛起。三星2000c手机、三星MP3随身听、三星数码“YEPP”旋风强势登陆中国。这些新的数码产品定位于时尚、精力旺盛、注重个性的年轻人。中国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将心中的文化圣地由欧美转向汉城。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作用下,“韩流”终于势不可挡。

  中国成LG、三星的

  最大出口市场

  韩国电子行业巨头LG为和日本松下争夺中国市场,聘请了明星金喜善作为品牌代言人。去年这位“韩国第一美女”在广州天河商圈进行的签名促销活动,吸引了数千消费者,据说“其杀伤力如同在各大品牌云集的天河商圈内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于1993年进入中国,当时LG只将中国作为其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随着韩流汹涌,LG的营业收入也不断增加。作为韩国的上市公司,中国市场的经营业绩在LG电子的财报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统计显示,LG电子2000年在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是20亿美元;2001年为30亿美元;2002年LG电子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40亿美元,而同年,LG电子在全世界的营业额为150亿美元。2003年11月,韩国LG电子斥巨资包机邀请中国各地经销商赴韩国召开高端彩电新品发布会,如此大的投入,显示了LG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韩国的另一跨国巨头——三星公司,在1996年3月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借韩流之势,2001年,三星在中国销售了18.1亿美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个数字是1998年的5倍。2002年三星中国(含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营业额约为60亿美元,其中约2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市场。

  三星显示器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9%,手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2003年三星在华完成销售额约40亿美元,2004年三星全球CEO尹钟龙在全球业务计划中宣称“今年中国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三星最大出口市场。”

  韩式服饰

  淘金中国市场

  伴随着“韩流”的在华风靡,韩国服装饰品企业也不断积极进军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第一毛织、迪可、衣恋公司等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以后,韩国服装饰品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将目光停留在韩国品牌上。这种现象引起了韩国服装企业来华投资的热潮,到2004年,利用自有服装品牌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共有21家。

  1994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韩国女装企业迪可,于1997年在天津设立缝制工厂。2003年上半年,迪可与中国男装企业罗蒙集团成立了合资法人罗蒙迪可国际时装有限公司,推出了女装“XLMS”,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分别确保了25家和2家的卖场。“第一毛织”也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工厂,推广“佳乐喜”和“Rapido”,以及2002年下半年推出的高尔夫球装“AStra”。

  目前,有41种韩国服装品牌进入全球服装市场,其在华品牌的数量有近30种,有70%已经进入中国。尽管在中国,韩国的服装在消费者心中的亲和度比不上法国、意大利、美国的品牌,但无疑中国已成为韩国纺织服装的重要消费市场。据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透露,2004年韩国纤维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52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27.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

  韩式

美食

  受白领追捧

  韩剧的特色之一,就是美食飘香。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甚至泡菜都有着不显山不露水、一丝不苟的讲究。韩式餐饮在中国已经借韩流东风进入白领餐饮选择的主流。

  早在1996年,韩国的真露酒来到中国。2001年,随着韩流的兴起,韩国的真露酒进入北京老字号东来顺。2002年,真露酒公司与韩国顶尖巨星安在旭签订了10亿韩币高额广告合同,随着安在旭微笑的面孔,真露酒很快被消费者熟知。仅2002年上半年,真露酒对中国的出口量就达到4.5万箱,2003年真露酒成为东来顺酒类销量前三名的唯一的洋酒。

  这一年10月,韩宇利外食产业株式会社旗下的萨拉伯尔餐馆在北京的方庄开出第一家面对普通市民的平价美食店。这一年,韩式泡菜、石锅拌饭日益红火,遍布京城的韩式烧烤顾客盈门,打着“三千里”名号的烤肉店不计其数,一些位置好的门店,从早到晚都是排队等座的人。

  韩国化妆品

  对华出口居首位

  韩国明星的招牌似的精致面孔,不知道迷到了多少观众,他们是韩国化妆品行业的宠儿,偶像的品牌号召力在化妆品行业更加容易得到体现。

  2003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韩国大韩化妆品协会发表的统计结果表明,2003年韩国有50家企业向57个国家出口化妆品1.104亿美元,与2002年的9611万美元相比,增长了17.3%。其中,受“韩流”影响,对中国大陆出口同比增长31.5%,达到1695万美元,居第一位;其后依次为美国,金额为1627万美元。韩国化妆品对中国大陆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占据出口总额的16.7%和16.1%。

  2002年9月,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正式在上海成立爱茉莉兰芝化妆品有限公司,集团旗下十大全球品牌之一的“兰芝”率先登陆上海。目前兰芝已进驻了35个城市的85家专柜,并创下了专柜销售3天过100万元人民币的纪录。“兰芝”品牌让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在华“声名鹊起”。2004年,爱茉莉太平洋已超越了嘉娜宝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外资十强。

  中国成为

  韩国第二大客源国

  “韩流席卷了一大批中国游客赴韩旅游。”韩国观光公社驻北京支社的工作人员说。韩国旅游局已经将2005年定为韩流旅游年。

  1995年的中韩往来数据统计,中国人访韩人数为17.8万余人,韩国人访中人数为40.4万余人。2002年国家旅游局统计,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客源国。2003年,即使受非典的影响,中国访韩人数仍达51.3万余人,其中,纯旅游的人数有49万多;韩国访中人数为194.55万人。2004年上半年中国访韩人数达到30.1万余人,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9.1%。2004年,中国成为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第二大客源国,中国的入境人数约占韩国入境人数的10.8%。业内对中韩两国的旅游市场非常乐观。

  政策适宜造就

  韩式娱乐经济

  “娱乐经济属于知识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讨论韩流的形成,不要只盯韩剧,而是盯准韩国整个娱乐经济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韩国参照美国的知识经济运营模式,打造了韩国的娱乐经济。”CTR市场研究资深媒介专家靳智伟告诉记者。

  有什么样的娱乐政策就造就了什么样的娱乐产业。据介绍,韩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影视制作公司不能获得15%以上的利润。政府对利润的限制,是鼓励影视制作公司开发下游产品,公司把靠产品本身(电视剧)赚来的钱用于广告、市场推广、时尚产品、影视衍生产品等综合开发。

  中北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尤小刚也告诉记者,中国的影视制作公司和韩国的影视制作公司运行机制是不一样的。在韩国,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之间是定购关系,电视台给影视制作公司35%—45%的钱,这就相当于70分钟的片给10万—12万,制作公司没有资金压力,就想把剧本做好,以便电视台来定购。另外,韩国对电视剧出口免税,出口电视剧的利润由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五五分成。

  另外,按照规定,韩国公司不只是制作影视,也承担演艺人才培养、包装、广告、

演唱会、影视衍生品的开发等业务。这样韩剧的知识产权就集中在制片人手里,制片人把各种产品推向市场。韩国年轻演员在没出道时,就与影视制作公司签约,片酬很低,公司负责包装他们。演员可以通过拍广告,做形象代言人来赚钱,以合同的形式和公司分成。同时,导演和演员参与公司全额利润的分成,这样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达到最佳配置,投资方和演员形成良性互动。

  “韩流”汹涌

  中韩贸易迅速飙升

  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第4大出口对象和第3大进口来源。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345亿美元,比1992年两国建交时增长近7倍。这一年,中方共批准韩国对华投资4008项,合同金额达到52.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7.2亿美元。2003年1至5月,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227.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71.8亿美元,进口155.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7%和53.9%。2004年,中韩贸易额从13年前的50亿美元发展到900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韩国在中国累计投资32753个项目,投资额259亿美元;中国对韩国累计投资项目91个,金额达9亿多美元。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韩国的“微笑王子”裴勇俊为韩国的影视剧创造了23亿美元的出口,对韩国文化在中国、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传播功不可没。韩国政府甚至曾考虑颁给他一枚“韩流勋章”,以示感谢。

  宗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