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八十年代的气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2:3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常常在复旦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复旦最辉煌的发展时期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而跨入了90年代的大门后,无论是学术的活跃程度还是发展速度,都渐渐式微

  下个100年,让我们努力建设一所不辜负这个含义深远的好名字的大学,培养传承学术的大学问家,以及有担当、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具有责任感的人才

  “丁耘读书是一贯的博且杂,据说对内典颇为熟悉,他出身书香门第,所以虽然治西哲,但他的国学底子是一般中哲的人都及不上的。”这是流传在北京、上海各高校bbs上的对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丁耘的一段生动描述,而这样的文字总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

  关于丁耘的传说不止于此,“青年才俊”、“学贯古今”这些都出自丁耘的学生们之口;而另一种对于他的表述则是:这位36岁的老师,正好有18年是生活在复旦的。

  对此,丁耘无疑是自豪的:“我有很强烈的复旦情结,我一半的生命是在这里度过的,而且会继续在这里呆下去。”

  90年代分化文化热潮

  时光倒退到18年以前,丁耘回忆,那时的大学生都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初期和中叶,整个中国高校校园里都满是努力学习的大学生。“77、78年恢复高考制度,进来了一大批知识青年,这是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又被耽误了很长的时间的一代人。这种时代的特殊性让70年代末的本科生显得生龙活虎。他们年纪比一般学生大,人生阅历丰富。由于被文革耽误了时间,他们比较焦虑,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文化热因此产生。”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大量涌入。无论是复旦还是北大,都处在风口浪尖上。于是出现了一些平日里不常见的现象,丁老师举了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学术书籍在当时是非常热门的。卡希尔的《人论》———这样一本在学术史上并不具有非常高地位和价值的专业书籍,居然出版了几十万册,甚至连我没有读完高中的表哥家都有这本书。当这种书已经波及到一般的社会青年时,对于在校学生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推广到整体的气氛,那就是整个这一代人都参与的学习高潮了。”

  常常在复旦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复旦最辉煌的发展时期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而跨入了90年代的大门后,无论是活跃程度还是学术的发展速度,都渐渐开始放慢。对此,亲身经历了这个时期的丁耘说:“我1987年进来的时候,这种气氛已经稍微冷了一些,但还是按着上面的逻辑往下走的———这是现代化的、西方的逻辑,而复旦研究这些起步比较早———顺着这个逻辑走到80年代末,以90年代初为分界,文化热的第一批人分化了,80年代的活动也就自然到了尾声。分化以后复旦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开始出现两种人:一种开始对西方价值观的现代性开始进行反思;另一种则将以前的思潮简化为市场经济,然后再继续推行。”

  “9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逐渐萧条起来,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阅读中国古代的东西,而不是像刚进校的时候由于空气的缘故大量地读西方现代的东西。”

  文科图书馆成文科之疾

  复旦的文科图书馆,一向都是莘莘学子———尤其是文科生心目中的圣殿。只是大家都不清楚,这样一个让复旦学子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地方,却也制约了复旦文科的进一步发展。若不是丁耘老师回忆起那段往事,大家或许也就慢慢遗忘了。

  “从专业学术研究者角度来说,文科图书馆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的进书是非常随便的事情———凭的是图书管理员的爱好。90年代初我读书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廉价卖老书和国外书,而其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我曾经用2.5元买到一本19世纪的英文原版书。这点让我们对复旦十分失望:图书馆的灵魂是书,卖书怎么可以是这么随随便便的事情。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历图书馆这种“败家子”的事情不止一次。有些善本都差点被三文不值两文地卖掉了,所幸后来有懂行的人站出来,说这些书是不能卖的。卖掉的书的价格,充其量也只能给他们多发一个月的奖金,但是却给复旦文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要知道,文科靠图书馆就像理科靠实验室。一旦当图书馆也沾染上这种市侩的功利之后,无疑复旦文科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了。”

  “从那时起,我们的阅读资料就基本和复旦图书馆没有关系了。专业方面,我们自己的藏书比复旦还要多;如果要借书,我们则会选择直接去北京的图书馆。”

  百年之际话百年

  谈复旦的时候,丁耘老师一直是兴致勃勃的:“由于百年校庆,近来我思考了比较多的有关复旦的问题。而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100年后不辜负这第一个100年。”

  “复旦的校名我非常喜欢,首先这来自经典,意思又非常好。最初创办的时候叫‘震旦’———这是古代印度所称‘中国’的意思,我们学校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强烈,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复旦公学的校训有一条:‘不尊重中国文化传统者当予除名。’而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改名为复旦,意味着是解放以后的又一个震旦,意味着震旦的新生。”

  “下一个100年,让我们努力建设一所不辜负这个含义深远的好名字的大学。来培养传承学术的大学问家,以及有担当、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人才。复旦的学统不能断,但是更多的人是要到社会各界去做事业的,所以在大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做事情的智慧、风骨。”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十八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