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复旦:比一流大学更重要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2:3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复旦人的风骨:自由与平实

  不久前,同班的复旦校友在毕业15周年之际,老友重聚,有说不尽的沧桑和友情。在对母校的追忆中,有一点不约而同:当年的专业课与分数,早都淡忘了,最难忘怀的,是同学之间的热切沟通与激烈交锋,是复旦当年持续颇久的哲学与人文讲座,是当年的诗歌朗诵会,是胡乱地、不计学分地跑到其他系科去听自己感兴趣的课,是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抢占座
位,是每晚关灯之后天南海北的卧谈会……

  这种种当年并不经意的零散记忆,却可能成为滋润复旦校友终生的精神营养。而当年念兹在兹、孜孜以求的专业技术学习,却早已成为过眼云烟,飘然远去。

  有一种说法,所谓学习中最重要的内核,就是你在十年甚至几十年后还能记得的东西。那么,我们还能记起复旦的什么?

  探究一所大学的灵魂,可以就要从搜罗她的孩子们的记忆开始吧?这记忆的内核是什么:自由地学习,尊重每一个人思想的自由———在复旦,没有什么是可以大惊小怪的,在学生中,学科界限似乎也一直比较模糊。这是复旦留给我们最可爱的记忆。

  还有,就是复旦人的熟悉气息。“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如同不管在世界各地只要唱起国际歌就能找到同志一样,复旦人往往也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让人能够在人群中、在偶遇中彼此发现。一个小例子就是,有校友在领导面前高谈阔论,一时忘形,不把领导当领导,而是当成了哥们儿。旁边就有人轻轻地问:你是复旦毕业的吧?

  复旦人有一种民间的、甚至是江湖的气息。虽不能居庙堂之高,却也能在处江湖之远的时候,难以自制地忧国忧民。并且,不由自主地保持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与独立。这是他们的劣势,也是优势。

  不能不说,这样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中,是比较独特的。所以,他们容易彼此相认。

  记忆中的母校灵魂,与这样的气质是息息相关的。这不免让人想到了复旦的渊源。

  复旦本就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开端:1905年,中国正式废科举,同一年,私立大学复旦诞生。这样意味深长的新旧嬗递,把复旦推上时代剧烈震荡掀起的潮头,使她的第一声啼鸣就显出别一种高亢。

  复旦与其他名校相比,最突出的一点,它是最早的、中国人自己用民间力量办的大学。这和脱胎于京师大学堂的北大、用庚子赔款建起的有西洋背景的清华,都有显著差异。

  而且,说到复旦,就离不开上海这座包罗万有的现代城市。

  上海自由工商社会的形成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复旦最早将商科教育纳入民族自强自立的历史叙事中,且大力推崇工商精神,参与促成了上海“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早期城市精神。

  更有意味的是,复旦的知名,其实不仅在于它百年老店的悠久,更在于它在建国后院系调整以后,实力与声名才一路扶遥直上,跻身中国名校前茅。

  所以,复旦的民间气息、海派风格,它和新中国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织就了复旦梦想中江湖与入世的若即若离。

  复旦人,拥有自由甚至不太安份的风骨,却仍然不惮于做最脚踏实地的平实工作。

  感谢复旦。

  通识教育,通往校歌描述的理想

  复旦百年校庆,林林总总的消息持续了不止一年,并且还将持续下去。复旦在兼并中不断扩张,复旦的地盘早已超越邯郸校区向浦东、松江扩张,复旦校园崭新的高楼也在校庆的日子里让校友们亦喜亦惊……

  然而,在我看来,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刚出炉的一条不太起眼的新闻:复旦2005级近3700名新生(包括近300名留学生)将全部进入以推行通识教育为理念的复旦学院学习,一年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

  “通识教育”,“通才教育”,这类概念在中国的名牌高校中近年来日渐走红。北大先张其帜,扬弃从前一考定终生的细分专业方式,转而采取“按大类或按院系招生”的招生模式,并小范围地试行“元培计划实验班”,让一些学生进校先不分专业,之后根据个人兴趣再选择。但是,复旦这次更走先了一步,在全校新生范围,拿出宝贵的一年时间,进行不分专业和学科的基础教育,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只局限于自己的系和专业。

  为什么这样的“领先”尝试值得大力叫好?

  早年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话足以解释: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要让学生有“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以期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的使命,而“不贵乎有专技术之长”。事实上,由刘大白作词的复旦校歌,也唱出了复旦曾经秉持的情神:“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要想做到校歌所倡之复旦精神,只“专技术之长”,显然远远不够。要担负起“新民”之使命,不但推动技术进步、学术发展,更要以推动文化进步、社会发展为己任,复旦所要努力的,也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通识教育”。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走进政坛、商场、企业界的众多精英们,绝大部分都来自高校毕业生,他们搅活了中国曾经沉寂的领域,扛起了民族振兴的重任,其中自然也不乏复旦学子。

  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国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为数不少的拥有大学文凭的官员,所拥有的专业能力也许不错,但是,离通志博学的较高教养还相去甚远,甚至志在变风易俗的责任感也嫌不足。我们不能说涌现出的一批腐败官员与此相关,但至少各地在城市改造、环境保护等方面频发的焚琴煮鹤事件,不能不说与他们大学教育期间只注重专才教育有一定关联。

  因此,早就拥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早就有“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理想的复旦,不妨借着百年校庆之东风、通识教育之理念,给复旦学子以全面的人类文明思想的滋养,重树复旦精神,重振社会责任。

  而这一追求,对于改革深入、观念多元、各利益阶层碰撞加剧的现实中国而言,可能是比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为切实。

  因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件功夫在诗外的事情。真要寤寐思之的话,也许它离你会越来越远,因为它远不是斥一笔巨资、建几个专业、造几座大楼、出几本新书所能达成的;然而,在养成复旦人博大深厚的文化识见之际,在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的平实努力之中,它可能反而会于不经意间得之……

  期待复旦。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十七版)

  作者:锡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