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股权换油源”与能源危机(专家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2:2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改变了传统思维方式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消息出去后,国外对这事儿很关注,据路透社讲,全世界都来询问。为什么引起西方如此关注呢?

  首先,这件事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年代里,要走出去占有资源,带有炮
舰时代的特点。但今天全球化后,给全球提出了个新问题,我们如何去全球找资源?一般而言,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出去占领资源国,目前受到的阻力很大,也不现实;二是靠中石油等大型企业出去找,但容易和西方撞车,造成很多问题。在我们不愿意用军事势力的情况下,如何办?“以市场换资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一思路也符合我们的改革路径。起初“以市场换资金”,接着“以市场换技术”,如今到了“以市场换资源”的时候。这是个新课题。因为,就资源来说,我们以往采取和跨国石油企业“交好”的方式,比如为雪佛龙提供很多优惠,结果他们翻脸不认人。在利益面前,这种策略不再适用,需要我们想办法与资源国对接。并且,每一个资源国都最希望到终端市场。

  这时,建立一个全新的供需体系,改变现在的传统的运行模式,“那些中间人也就没办法炒作了。”并且,也让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利益。

  这样的模式,在美国没办法建立。美国有强大的石油巨头,其势力足以左右国家。而在中国则有着很好的市场。目前全国约50%的

加油站需要油源,这为“股权换油源”提供了机会。

  以市场换资源更为可行

  王震(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我看过这个报道,具体还不太清楚。总体感觉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很难。

  要实现,就需要交易双方感兴趣,需要外国人对你的股权感兴趣。前段时间成立的长联(指6月29日挂牌成立的中国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个大杂烩。如何弄这个股权,很难。因为外国是基于公司的形式,不是政府行为。比如中东、俄罗斯等大公司,我认为其感兴趣不大。

  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市场。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等占有50%多一些的市场,其余则掌握在民营企业手里。“以市场换资源”的提法更实际一些。比如沙特,就较为感兴趣中国市场,“以市场换资源”比“以股权换油源”更可行。中国的吸引力在市场。因为目前中国不缺钱,缺的是加油站。即使给你钱,你如何弄得加油站,不见得有办法。如果你手头掌握加油站,大的石油公司是会感兴趣的。这就涉及到进口和批发权的问题,将来放开也就不是问题了。而批发权等,将来会慢慢放开的。

  我想,应该更着重于进口

成品油。如果进口原油的话,还要炼。短期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将来会朝着更加竞争而不是更加垄断的方向走。

  改变消费模式是根本

  韩晓平:不过,从操作上来说,目前仍有些难度,包括政策上的难度。不过,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来说,解决能源安全是第一位的,政策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不是为某一个集团服务。可以通过机制,使成品油进口逐渐开放。

  我们的市场可以吸纳不同的油源,但对石油供应国来说,他们则不能不供。代替技术威胁着石油供应国的利益。该基金正好抓住了他们的脉搏。通过压扁中间层实现该项目的目标,其风险很小。因为其双方的目标直接对准国际炒家,从该角度来说,对缓和

国际油价也十分有利。

  王震:放在中国能源问题的大环境下,这些,并不能根本解决能源问题。要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消费模式。如果消费模式不改变,石油问题不可能解决。

  目前,我们对石油采取粗放型的消费模式,长远来看,节约更重要,因为靠增加则很有限。每年国内产量也就增加100万吨,短期大幅增加很困难,即使从国外进口也不能迅速解决。也就是说,上1000万吨增量很难,而如果消费掉这么多,则就很容易了。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八版)

  作者:本报记者 许凯 发自上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