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海外资本抢搭银行股改快车(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系列报道之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01:5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大到资产总额近4万亿元的建设银行,小到资产总额20亿元的南充商业银行,2005年过去的几个月里,海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渐成趋势,而这些海外资本谋阵布局也揭示着中国金融机构的巨大机会。

  引资提速

  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开始,近10年间,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始终不温不火。截至2004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不过10家(其中包括2004年获批的5家银行)。2004年,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投资完成额为24.08亿美元,总额为26.63亿美元,加上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7.86亿美元。

  这组数字与今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6月17日,美国银行与建设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建行股份,第二阶段将在建设银行发行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最终持股可达19.9%;近日,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有意提高投资建行的金额,由原先的10亿美元增至24亿美元。另一家试点银行———中国银行则受到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瑞银集团等外资银行青睐,苏格兰皇家银行联手美林及李嘉诚基金会以31亿美元收购中行10%股份,淡马锡也有意出资30亿美元购入中行最高10%股份。中国工商银行也与高盛集团旗下的投资子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达成了30亿美元股权收购协议。

  与大型国有银行股改工作齐头并进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杭州商业银行、

南充商业银行等,不显山不露水,纷纷完成重组计划,顺利引入境外投资者。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先锋的民生银行,也引进美国新桥投资等战略投资者。此外,华夏银行将在9月份向外资出售不超过5%的股权。

  打造双赢

  虽然从明年年底开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企业信贷和个人银行服务市场均不再受限,但在此之前,没有中国业务经验的外资银行仍然独木难支。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站在中资银行角度认为,引进外资不完全是为了资本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带来好的合作效益和合力效益,这个合力效益就是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更好地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建行行长助理范一飞归纳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收益细化为4点,即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好处,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为IPO的成功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除了规模上的考量,双方经营上的优势互补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反例则是一度被认为“天作之合”的花旗与建行的分道扬镳。从前者来说,其合作动机被普遍认为意在谋取承销建行IPO之利,而其最终出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则在于它与建行的利益并不完全兼容。高盛高华一位高层人士评论道,“过去往往是一厢情愿,最后只有战略冲突,没有战略合作。”

  近乎同样的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民生银行方面正在积极和银监会沟通,期望“缓批”新桥投资从中国中煤

能源集团公司收购民生银行4.82%股权。

  任重道远

  “在巨大利益推动的引资浪潮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监管当局和国内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引资的效果,最终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史建平维持着他的冷静。

  史建平所指的问题主要有六点,其中包括:一、银行的控制权问题,二、银行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问题,三、防止金融霸权问题,四、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的关系问题,五、引资之后的磨合期问题,六、引资带来的中国金融业发展地区不平衡加剧问题。

  来自海外的质疑更是不绝于耳,最主要的关注点则在于中国各银行最初是国家的金融分支,这种角色遗留下原始的管理和信贷分配体系。其中几家银行还屡受非法挪用资金和欺诈等问题的困扰。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过去的坏账已经得到清理,不良贷款率也已下降,但近期贷款质量仍然存在问题;一些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仍然强于他们与总行的关系;尽管已经裁员,但大型国有银行仍然十分臃肿,而熟悉现代银行操作的人员却很少,等等。

  这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在史建平看来就是:“面对越来越热的银行业引资浪潮,我们在为中国商业银行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而高兴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从银行监管当局到引资的商业银行,都应当从全局、从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有序性和稳健性。”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则用更富诗意的话语表示了他的意思:“人生并不需要完美才会美好,现在是买进银行股份、与监管部门合作并收获利益的好时机。”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01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卫容之 发自上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