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能否突破乳业困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 |||||||||
见习记者 李晓晔 26日,蒙牛总裁牛根生宣布将携手国际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共同合作生产以婴幼儿奶粉为主的高档配方奶粉。在摩根、英联、鼎辉三大机构投资者退出之后,蒙牛市场策略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本次合作是以蒙牛的品牌、市场网络和五期工程的厂房为基础,以阿拉·福兹的技术、研发、管理为依托,两家共同投资5.4亿元人民币,引进国际一流设备,组建一个注册资本为1.8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年产奶粉2万吨——国内属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粉厂。其中蒙牛占51%股份,阿拉·福兹占49%。 牛根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奶粉是蒙牛的“丑小鸭”,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蒙牛希望通过与阿拉·福兹的合作将奶粉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同时提升蒙牛产品的国际化品质,使蒙牛的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乳业丑闻导致行业“大洗牌” 和牛根生的踌躇志满相比,整个乳业市场则略显颓态。国内外多家乳业知名品牌先后“触礁”食品安全,乳业公信力一落千丈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去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44%的消费者已经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奶品质量的承诺;45%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原料奶来源有很好的控制。 27日,记者从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次年会了解到,目前全行业40%以上的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行业的平均利润不到5%,伊利、蒙牛、光明等一线品牌2005年以来的销售业绩增长幅度同比下降很大。 虽然蒙牛一再宣称要“革价格战的命”,但是还是不得不被迫应战。 记者29日在呼和浩特市华联超市了解到,1升蒙牛从6.7元降到4.5元、1升的光明原味纯牛奶从9.7元降到5.6元,其他品牌“买八送三”、“买六送二”的促销牌也屡见不鲜。今年5月以来,价格战就在全国各地粉墨登场,持续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五年中来势最猛的一波。涉及品牌之多、波及范围之广、降幅之大都是历年来所没有的。据了解,福建省常富乳业以每公斤2.5-2.6元的价格收购原奶,加工后卖出去的成品奶每公斤仅为2.3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价格战不是个好现象,只能在短时期保住市场份额,时间一长,任何企业都受不了。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代云也表示:“目前一些乳品企业根本挣不了钱,只是硬撑着。” “奶贱伤农”凸现奶源难题 与如火如荼的价格战相反,生产牛奶必须的原材料白糖、麦皮、油费、包装和饲养奶牛的草饲料、粮食、兽药等成本的价格却是涨声一片。这使农户从卖奶中获利空间大幅下降,而原奶和奶牛的售价一直保持没有上升,反而有不断下跌的趋势,一些靠养乳牛或卖牛增加收入的奶农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挫伤。 据香港媒体报道,呼和浩特市政府建议伊利、蒙牛拿出一部分利润补贴奶农,以保护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伊利集团的执行董事刘春海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证实,政府确有这样的建议,伊利集团今年为政府设立奶牛风险基金一次投入1500万。并从今年3月起已经将每公斤原奶收购价提高了3分。仅此一项,伊利让利3000多万。他表示,伊利通过加强管理和精简不必要开支,基本实现内部消化这笔资金,没有影响企业利润。牛根生也向记者表示,政府只是建议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补贴,没有强制企业让利。 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当地政府很重视保护奶农生产积极性。为此呼市制定了“十五”乳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农民发展乳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各级财政加大对乳业的投入,对农民养奶牛给予必要补贴,帮助养牛户解决贷款,允许养牛户承包荒地种植饲草料,给奶牛户每户增拨一亩饲料地等政策,调动奶农养牛积极性。 呼和浩特市郊的奶农哈斯巴根告诉本报记者,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补贴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今年以来生产成本一直在上涨,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根据新的情况增加补贴的力度。希望有关部门规范乳业价格竞争,将原奶价格提高到应有水平。 “伴随乳业大肆扩张圈地而来的是奶源危机。”一直以来,我国原奶的增长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今年奶农利润的减少,不少奶农逐渐退出这一领域,各地的奶源大战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宋昆冈表示,乳制品工业协会一直提倡“谁栽树谁得果”,反对自己不建设奶源基地而抢夺别人的奶源,这违反乳业职业道德规范。他建议,各地应该通过立法制止原奶收购的无序竞争,制止压级、压价克扣奶农的行为,保护基地建设者和奶农的利益。 蒙牛的奶源问题比其他企业迫切,这与它的发展模式有关。蒙牛喜欢“打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用投入资金发展基础奶源基地,负责“买单”即可。这种模式在初期的意义是巨大的,既整合了资源,也让受资金掣肘的蒙牛可以轻装上阵。但当乳业逐渐步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时,大企业间比拼的其实是企业的积累与底蕴。这个时候,“打的”模式的竞争优势就不再明显了。 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我们和伊利的关系就如同德国的宝马与奔驰、美国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关系。”虽然牛根生26日明确表态,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8日下午,伊利集团与芬兰维利奥公司(Valio)签约,得到今后五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合作将会增加伊利酸奶领域的竞争力。不出意外的话,新产品将在今年年底上市。 潘刚没有透露取得使用权的代价,他称这是全球最低价,双方为此谈判了2年。 “酸奶将是伊利一个重要增长点”潘刚说,我国益生菌乳制品尽管已上市多年,但占乳制品整体的比例只有不到5%,和发达国家30%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所应用菌株相当多都没有得到足够研究报告验证。LGG在中国的正式运用,使中国益生菌技术真正与国际接轨,并且在酸奶领域竖立起一道高高的技术壁垒。 2005年,伊利和蒙牛的目标同为销售收入过百亿,这两家乳业巨头谁能笑到最后,仍然是个未知数。 26日下午,来自香港的纵横财经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的刘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大陆的牛奶品牌在香港等地面市的很少,消费者对大陆乳业市场发生的事件知情的很少,蒙牛在香港等地的销量基本上保持在30%,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投资者都很清楚大陆乳业的情况,都在密切关注乳业市场。象日本雪印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会因为乳品安全问题引起股价大跌、企业倒闭。因此不能保证,如果大陆乳业市场再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到蒙牛的股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