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世界之战》:只顾票房 无暇深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10:38 经济参考报

  1998年,二战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前24分钟的血肉横飞,再现了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场面,很显然,导演不想给我们以任何喘息的机会。2005年,在同样的时间段,《世界之战》却摆明了是一副吊足观众胃口的架势,直到第22分钟,火星人著名的三脚杀人机器才第一次现形。而要想一睹“吸血章鱼”的庐山真面目,对不住,您还得耐心地再等上一个小时。

  8月25日,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大明星汤姆·克鲁斯二度合作的科幻电影巨制《世界之战》终于在国内全面公映。英国科幻小说奇才H·G·威尔斯创作于1898年的作品自问世以来,这已经是第二次被搬上银幕。

  老版本拍摄完成于1953年,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无缘一睹真容,这使得《世界之战》承受的压力比同是重拍片的《金刚》小了许多。毕竟,1933年首次亮相大屏幕的那只巨无霸太出名了,彼得·杰克逊用数码技术再生的大猴子必须先得跟它拼个高下。

  事实上,早在斯皮尔伯格16岁时,他就用8毫米小摄像机鼓捣出了一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电影《死光》。只是,那会儿还没有派拉蒙和梦工厂投入的2.5亿美元作后盾,这个天才儿童的破坏程度终究有限。到头来,不过是摧毁了一堆玩具模型、弄脏了母亲的厨房。今非昔比,《世界之战》拍摄之前,斯皮尔伯格便撂下要挣18亿美元票房的豪言,从眼下的情形看,投资人能赚上一大笔钞票已非悬念。不过,18亿美元的“牛皮”好像是吹得稍大了一点。

  当然,票房不能说明一切,商业上大获成功的滥片数不胜数。当时乏人问津却赢得经典地位的佳作同样数目可观。

  就电影说电影,《世界之战》可算不过不失的平庸之作。实在地说,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一概偷梁换柱外,这还真是一部相当忠实于原著的改编电影。小说一开始没有丝毫先声夺人的派头,作者不徐不疾地讲述着发生在英格兰温彻斯特的一桩奇异事件。随后,火星人有预谋的杀戮有条不紊地渐次展开,被它们视同草芥的人类在其强大的进攻武力面前一筹莫展……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整部电影全部围绕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雷·费瑞尔一家三口展开,他们所看到的局部浩劫主宰了电影的全部视角,这与原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简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斯皮尔伯格镜头里的“世界之战”与威尔斯笔下毫无区别——都一样是描述普通老百姓在一场空前劫难面前的求生历程。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我们肯定不能指望看到多国部队或者某一个人英雄主义者领导的大规模抵抗战争,这样的场景在《独立日》那部电影里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世界之战》所呈现的,只不过是主角所能遭遇到的局部战争而已。比之同类作品,斯皮尔伯格墨守原著的做法反倒有了些另辟蹊径的意思。

  此外,雷·费瑞尔与女儿瑞秋在地下室避难的一节惊悚戏,也完全脱胎于小说之中的情节。只不过,编剧把神神叨叨的自私牧师换成了复仇心切的救护车司机,顺带还添加了一段“舍己救女”的噱头。

  至于导演擅自改动的那些部分,大多只是出于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需要,未可厚非。改编留下的惟一遗憾也许是,威尔斯在小说末段颇费笔墨记录了主人公与一名兵士的长篇对话。在威尔斯看来,幸存下来的人类只有两种命运可供选择——要么被火星人驯良为体形巨大、身材美丽但是蠢笨无比的家畜,要么变成生活在地下的野蛮动物继续战斗。这一节文字显然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导演竟然付诸阙如,未免使电影流于浅薄了。

  某种程度上,18亿美元票房的远大志向葬送了一部原本寓意深刻的电影。

  不得不提的是,小说作者威尔斯在大学就读时,著名的进化论者阿道斯·赫胥黎先生碰巧是他最尊重的老师之一,此公写作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一向被誉为未来小说的名篇。赫胥黎对于未来时代充斥着悲观论调的倾向,对自己学生的影响堪称巨大。比如,在威尔斯1895年出版的小说《时间机器》中,他冷静地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可怕图画:80万年以后,人类已分化为两种怪物,以前的剥削者退化堕落为脆弱的生物,丧失了劳动和自卫的能力;被驱赶入地下的劳动者变成野蛮的猿猴一般的生物,他们以前者作为猎物捕而食之。晚近的英伦作家奥威尔依旧承袭怀疑的精神,他在1948年写成的小说《一九八四》中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我的意思是说,好莱坞所青睐的科幻作品,一贯是凡尔纳式的科学冒险故事。而题旨过于黑暗和情绪过于焦虑的电影则多半缺少观众缘。

  数年前,斯皮尔伯格在一次拍卖会上拿下《世界大战》广播剧剧本后,很快便开始为筹拍做准备。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世界之战》原定在2007年完成,由于种种偶然因素,斯皮尔伯格和主演汤姆·克鲁斯突然有了几个月的档期,于是匆匆将拍摄计划提前。

  也许因为仓促上马,《世界之战》把气力基本全花在了如何糊弄影迷上面,无论掌控节奏的功力、营造大场面的气魄乃至勾勒人物性格的技巧,斯皮尔伯格都表现出称职的大师级水准。遗憾的是,短短7个月的制作期,已使他无暇在深度上做足文章。平心而论,火星人用“死光”将惊恐四散的人群化为灰烬的情景固然震撼,比之斯氏另一科幻电影《人工智能》里肢解机器人的一幕,我还是觉得后者带来的激荡更发人深省一些。

  问题是,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票房,斯皮尔伯格又何苦选择这样一个略嫌黑色的题材呢?

  不妨回到原著来寻找答案。威尔斯在小说开篇处的议论将火星人的残忍好杀与人类历史上的斑斑劣迹相提并论,这多少可以提供一点有价值的线索:“不要忙着谴责火星人心黑手毒,还是先回想一下我们人类曾干过多少伤天害理、灭绝生灵的勾当,我们不仅灭绝了一些动物,如欧洲野牛和渡渡鸟,而且也灭绝过低级的人类种族。塔斯玛尼亚人尽管具有人类的一切特征,还是在欧洲移民发动的历时50年的种族灭绝战争中被屠杀得一个不剩。我们自己残酷无情,又怎么能责怪火星人争强斗勇呢?”

  是的,可千万不要忘记斯皮尔伯格的犹太后裔身份。事实上,近百年来最为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事件就发生在他的同胞身上。在斯皮尔伯格童心未泯的表象之下,未尝不深藏着某些沉痛的记忆,威尔斯的小说或许恰好击中了这个要害。

  据斯皮尔伯格的一位传记作者透露,大导演最钟爱的画家是诺曼·罗克威尔,这是一个擅长用水粉涂抹出美国式合家欢乐、社会安宁梦想的家伙,一个幻想家,一个乐天派。确切地说,斯皮尔伯格的多数电影都充满了这种美国式的孩子气,被誉为旷世杰作的《辛德勒名单》确是少数例外之一。斯氏完全有能力接近科幻片经典《银翼杀手》所达到的高度,只可惜他志不在此。

  对了,在小说的结尾处,威尔斯暗示说,一旦火星人找到克制地球细菌侵害的办法,没准它们还会再度光临、大开杀戒,这倒是一个拍摄续集的好借口。

  经历了2004年《机场惊魂》一片的票房惨败之后,《世界之战》的叫座,足够挽回斯皮尔伯格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商业片大师的良好口碑。想来,期待斯氏重新深刻一把,不应当算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愿望。

  作者:周之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