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集中供冷”亟待破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10:38 经济参考报 | |||||||||
虽然炎热的夏季在渐渐远去,但那酷暑难耐和动辄拉闸限电的日子还是令人心有余悸。“不开空调人受不了;开空调电受不了,臭氧层更受不了。”在能源紧缺和臭氧层空洞两大“世界性问题”的困扰下,现有空调电器氟利昂制冷方式在全球普遍遭遇“红灯”。专家呼吁,在我国城市应大力推广节能、节材、环保的“绿色制冷”方式——“集中供冷”。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集中供冷”起步艰难,发展迟缓。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时期,“集中供冷”的后发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显著。
冷气好吹代价大 传统空调陷尴尬 “赤日炎炎似火烧”,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电力负荷不断刷新纪录。根据测算,城市中用电量的1/3左右用作空调的运转,空调的大量耗能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缺口。在晋南运城等地,为了错峰用电,供电公司人员只好蹲守在大宾馆拉闸,让空调限时运转。虽然各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提倡空调控温在摄氏26度,但各地在高温天气大面积限电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大中城市,大部分家庭都备有两台以上的分体式空调器。这种分散空调方式不但造价高,而且还造成能耗效率低,住宅周围近距离热污染严重;外墙悬挂的室外装置影响建筑外观,冷凝水污染外墙涂抹成“大花脸”,令人尴尬。 我国的臭氧层保护行动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履约的关键期,成为发展中国家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最多的国家,最主要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必须在2005年削减基准水平的50%,在2007年削减基准水平的85%,在2010年完全淘汰。因此,对空调电器氟利昂制冷方式严令禁控。去年,国家要求全部予以更换,禁止新出空调机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制冷剂。人们不禁要问,传统的制冷方式是否走到了尽头? “集中供冷” 揭开面纱 冬季城市的集中供热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而夏季“集中供冷”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太原市热力公司已经在太原火车站候车大厅和太原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实现集中供冷,采用已有的供热管网,对热力站进行改造后,安装了相关供冷装备。供冷每年从7月1日开始,到9月5日结束,每平米供冷费用仅为9元,温度可控制在人体感觉最舒适的24至26摄氏度。 太原市热力公司东山分公司经理樊敏向记者介绍,只要有集中供热的地方都能实现集中供冷,只需要对原来热力站加以改造,安装制冷设备即可。太原市东山制冷工程是由电厂高温蒸汽经中心站“汽水换热”后形成的“一次网高温热水”作为动力能源实现制冷的。 太原市热力公司利用溴化锂制冷技术通过供热管道为用户提供集中供冷服务,缓解了区域夏季用电紧张,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节能、节材、环保还有美化环境等优点,被专家称为“绿色”供冷方式。 从消费一方来说,集中供冷可以充分利用热电厂的蒸汽作为动力,大量节约电能特别是可以有效缓解用电高峰期间的电力负荷压力。集中供冷和集中供热共用一套管网,可以节约材料和投资,还可以节约运行费用。具有革命意义的是,集中供冷有利于环保。制冷剂溴化锂溶液在常温下呈淡绿色,无毒无污染,而且价格低廉,不会破坏臭氧层,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新型制冷剂。 据了解,在我国山西、上海、浙江、广东以及山东等地已经开始推广和应用“集中供冷”技术。上海已将住宅区的集中供冷作为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技术,并出台了禁止在沿街的建筑物悬挂分体式空调室外机的规定。杭州市和深圳市已有几个小区实现了集中供冷,不久前通过建设部验收的广州地铁二号线也采用了这项技术。 “绿色凉风”为何备受冷落 当前在我国城市,办公楼及居民住宅大都采取“独立”的方式解决夏季“取冷”,极少应用集中供冷。即使在大城市,集中供冷率也很低,大多数中小城市基本没有集中供冷设施。一座办公楼,每个办公室大都装有空调,夏天开冷风冬天开暖风,先期投资较大,再加上电能的消耗,花钱不在少数。为什么大家宁愿多花钱、多消耗、多污染,也要自己供冷,而不愿拿出钱让专业公司统一建造供冷中心呢?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认识和观念层次看:其一,我国居民对集中供冷认知度极低,即使在建筑工程、空调制造、城市公用事业的专业人士那里,也很少有人能细说端详。其二,在我国这个达到小康水平不久的经济社会中,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消费需求,而夏季供冷求适却是“享受型”的消费范畴,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和中小城镇,这种意识根深蒂固;而在南方大多数家庭来说“一室一风扇”足矣。第三,在传统的“制冷观念”中,以房间、家庭、工作单位为单元,营造“小而全”的小环境,习惯于“各自为政”和“万事不求人”。人们当初在接受集中供热时也经历了一个习惯调适过程。 从技术经济的层面上看,影响集中供冷推广的最大瓶颈是“规模经济”因素。太原市热力公司经理张明智分析道,启动集中供冷的关键是要达到一定的需求量。由于提供动能的工业锅炉动力巨大,输能管网成本巨大,供冷总面积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热力公司无法启动集中供冷。即使启动了,用户费用也降不下来。集中供冷设备和配套设施一次性投入较大,一个供冷能力为2.5万平方米的制冷站,用户单位需要投资400万元。目前在太原市,只有两家用户使用太原市热力公司东山分公司的集中供冷服务,加在一起仅仅是5万平方米。而太原东山分公司供热能力是200万平方米,能为分公司管网内100万平方米提供供冷,供冷能力大量闲置,因而运行成本较高。 从产业政策的层面看,规定太过笼统,缺少配套实施细则。太原市热力公司东山分公司经理樊敏说,早在2000年8月,当时的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其中的第二条明确提到,在进行热电联产项目规划时,应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发展热、电、冷联产技术,以提高热能综合利用效率。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集中供冷长期处于“纸上谈兵”的处境。 “绿色制冷”呼唤“绿色政策” 当前,正值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绿色技术”的集中供冷,理当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专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为“绿色制冷”创造产业促进环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城市住宅建设、公用事业管网建设和空调研发生产等方面,尽快引进集中供冷的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集约化经营集中供冷、集中供热事业。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最近称,要加快推进城市“节能型建筑”。事实上,集中供冷也应该归属为“节能建筑”的系列技术之一。 其次,要制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促进政策。主要是从从城市发展规划、(住房和空调)技术标准、产业税收、建设土地供给和政府购买等方面为推广集中供冷提供产业支持,加大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制冷技术。 其三,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让集中供冷走出“冷宫”热起来!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集中供冷供热对于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人们树立取暖供冷的全新理念。使“集中供冷”像“集中供热”那样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作者::王炤坤 王昭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