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财经) 油价市场化方案激辩发改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2:05 东方早报

  低油价时代离我们似乎已经越来越远。

  最近,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一路飙升。截至昨天记者发稿时,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一路突破至64美元/桶,触及64.24美元/桶历史新高。

  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企无疑深深牵动着国内成品油定价体制的敏感神经。

  当下,由于滞后的成品油定价制度使国际油价趋势无法及时反映至国内,带来“炼油厂没有积极性”、“社会囤油”等一系列问题。而近期,这一现象又较大程度地波及了社会供应,广东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汽油告急”的消息。

  发改委再也坐不住了。记者昨日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发改委正在积极听取各方专家、企业的改革意见,并准备在本周末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商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事宜。也有说法称,发改委已拿到不下10种改革方案,但由于能源改革对国内经济、民生等问题太过敏感,此前发改委已反复斟酌了半年多,至今仍无法定夺。

  “高烧”油价逼定价机制改革

  从2004年至今,

国际油价的一路“高烧”就几乎没有刹过车。去年,国际原油基准价的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Brent)价格从1月初的每桶约30美元,涨至8月中旬的超过45美元,10月份又一度超出52美元,上涨速度和涨幅均创历史新高。

  进入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虽有过短期的下调,但总体持续冲高的走势,1月份46美元,2月份国际油价继续不断攀升,到3月份升至53美元;进入6月,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继连续数日走高后又经历剧烈下跌,7月份则再次突破60美元大关后高位徘徊。

  平安证券《石油化工行业2005年下半年度投资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内,国际原油价格已上升30%以上。而8月以来的国际油价水平已比去年同期高40%左右。

  对比之下,今年我国国内的成品油零售价也做出过四次调整,其中三次上涨一次下降。今年3月,发改委今年第一次提高油价,成品油上涨6%~7%;5月,汽油价格下调,降幅仅为3%左右;6月25日,发改委第二次提高油价,汽油价格涨幅3.9%~4.5%;不到一个月后的7月23日迎来了第三次提价,汽柴油零售价再度上涨6%左右。

  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国内的定价机制与国外并不同步,也不是同幅度。6月国际油价呈现下降趋势,国内却在上调零售价;今年1月到3月,国际油价上涨约25%,但国内的首次调价幅度仅为7%左右。

  “半只政府手”定价弊端日显

  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采用的是“市场化指导,政府定夺”的机制。该机制以上一个月的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调价的重要依据,再加上政府“半只手”的调控,最终作出调价决定。

  业内人士指出,该机制一般有一个月的滞后效应,且发改委会将社会承受能力、经济平稳发展等非市场化的因素做着重考虑,因此造成了多次的不同步调价,甚至不调价。

  湘财证券的石化行业研究员李枝蓬指出,这一机制能够缓冲国内油品消费市场对油价的承受压力,但对全国的炼油企业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损失。

  今年四次调整后,2005年以来国内汽油的零售价格累计涨幅约15%,但相对于同期国际原油价格30%的涨幅,仍低15%左右。这直接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原油进厂价高于成品油出厂价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边是国际油价在不断上行,另一边却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及时接轨,这就导致了炼厂“入不敷出”,毛利率水平处于“负状态。”

  2005年中报预亏6亿元之巨的锦州石化(000763)就是一例,像吉林化工(000618)这类综合性的石化企业,也受炼油业务的拖累,业绩表现不佳。该公司日前发布预计公告称,2005年的半年净利将下降50%以上。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行业净亏损10.3亿元。另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副司长刘富江上周披露,受原油价格上涨及成品油调价滞后的影响,石油加工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严重亏损,全行业净亏损41.9亿元,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更是大幅上升,达到158.8亿元。

  为此,两大石油商中石油和中石化曾屡次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提高成品油价格。今年7月初,两巨头又以企业亏损为由,向发改委提出调价请求,但遭到拒绝。中石油新闻发言人毕建国日前向媒体表示,“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倒挂,目前折算下来每吨差价约700元。这给炼油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

  业内人士还指出,滞后的定价还助长了市场囤油现象的滋生。

  中石油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社会经销商发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而国内油价久未上调时就会出现“惜售”心态,囤油不售造成市场供应短缺。近期,华北、华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油品紧缺的消息,广东的部分中石化、中石油以外的社会加油站甚至已经停止售油,更多地方则出现了加油排队的现象。

  炼油厂没有积极性,社会经营商又有机可乘,在高油价的压力下,业内人士对“逐步实现市场化定价”的呼声再起。

  发改委寻找市场化方案

  “我们当然希望定价机制尽快实现市场化,让成品油价格能及时地反映国际油价的涨跌,这样可以使国内市场进入良性竞争状态。”中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分析师刘燕对记者说。

  据中石化人士披露,近半年以来,握有油品最终定价权的发改委,一直在对国内石油流通体制改革进行研究策划,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如何逐步放开成品油的定价权。她认为,从中石化企业本身而言,当然希望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与国际油价完全接轨,这样中石化旗下的炼油厂可恢复炼油积极性,公司还可根据国内市场供需情况,重新开展成品油的进口业务,增加市场供应。“现在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成品油价格,进口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但该人士也承认,从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来看,目前立刻实现完全放开“根本不可能”。“如果要像韩国、日本市场那样,国内价格实现随行就市,就必须事先保证国内的油品供应,进口、出口渠道的放开,以及一系列法规的完善。”如果完全市场化,很可能使“走私油现象”重新“抬头”,一些社会企业通过不法手段,从国内外差价中牟取利润,甚至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此外,完全放开还会让国内的终端消费者感到“吃不消”。

  据中石化人士指出,当下改革的主基调肯定是“平稳”为主,在现有的体制下进行微调。

  据了解,近期有一种改革方式得到了较多专家的肯定,就是将目前的“一个月跟踪法”的时间跨度缩短。各路专家指出,目前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国内炼油厂受到了“滞后调价”的压力,如果将一个月的跟踪国际油价方法改为两周跟踪法,甚至更短,就可减缓上述矛盾。业内人士还指出,目前根据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的标准油价的这一“尺度”是否合理,也值得进一步商榷。

  中石化股份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信息处田春荣昨天告诉记者,他也曾经向发改委上报过一份改革的意见书,他认为,国内油品定价的放开首先应是油品供需市场的信息公开,这样油品经销商才可通过市场供需状况来制定价格。但他称,这一提议尚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赞同,目前也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握有国内的油品库存量、市场缺口量等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关系涉及到能源安全、政治敏感等问题,还无法像发达市场那样,达到公开的状况。

  “如果供需市场的信息没法公开,市场化的定价也无法真正落实。”田春荣说道。

  还有专家提出,发改委可设立一个专门的价格调控和监督部门,根据全国油品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参考价,让各大油品经营单位在参考价之内实现自主定价。如果担心消费市场的承受能力,政府可发布一定的补贴措施。不过,这种提议也遭到了质疑:“农业用户、工业用户、私家车消费者……油品的消费群体过于庞大,对油品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如何能够兼顾各方利益?”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技术中心主任单卫国则认为,目前发改委对市场出现的油价高涨、部分地区缺油的现象非常关注,由于这些问题主要是由现行的定价体制所造成,因此他相信,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发改委将会对这一改革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改革的主要方向还会先在“频率”上做文章,即从“滞后定价”逐步过渡到“实时定价”,从而向更合理的市场规则迈步。

  记者也从业内综合获悉,发改委价格司准备在本周末召开特别会议,将就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广泛听取各方专家和公司的意见,为向市场化定价再做可行性研究。

  一位在北京的

石油价格研究专家昨天还告诉记者,他也曾在业界听说一个版本,目前发改委手中的改革方案已不下10种,但还没有听说哪种方案更占上风。

  然而,不管发改委究竟能将改革进行到哪一步,市场已对市场化的油品定价充满了期待。近期,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下属的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上升,中石化H股前天上涨2.36%后昨天再涨3.69%,中石化A股更为强劲,近一个月来的价格累计涨幅超过30%;炼油大户锦州石化昨涨3.62%,中石油(0857.HK)昨以7.05美元持平。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