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叶檀:加快重组步伐做大了的央企穿不上铁布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1:57 每日经济新闻

  有媒体报道,央企重组将加快步伐,从目前的160多家减少到30家左右。这印证了市场有关近期央企大规模重组改制的传言。

  重组是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所谓加快步伐,是指通过行政与市场手段,使资源加速向重要领域的大型央企集中。其目的,无外乎为了加强央企的竞争能力,奠定中国关键经济领域内稳定的基础。

  这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说,“培育30~50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交给国资委的任务。”而另一句话则在央企内部引起震动:央企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的前三位,就要进行重组。为此,“做大”成为不少央企2005年工作的中心内容。

  原因不难索解。目前,央企的发展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急需寻找脱困之道。从内部来说,央企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虽然今年上半年央企共实现利润2988.1亿元,同比增长29.1%,却有106家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出现了回落,实现利润同比下降的达67家,集团一级亏损的有26家,亏损面为15.4%,二级子企业亏损面达37.3%。而据2004年的数据,利润排名前7位的央企,贡献利润占2004年全部利润4879.7亿元的66%;前36名企业贡献利润占全部利润的93%。很明显,央企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上游资源性企业,尤其集中在垄断企业,那些效益低下的央企已经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

  就外因而言,按照WTO规则,中国的各个行业将相继对国外企业和资金开放,到时,中国企业即便在境内面对的也是国际资本与国际市场。失去市场与行业保护这个“金钟罩”,国有企业的软肋暴露无遗。有例为证,前段时间大发利市的各大汽车企业,随着市场的放开,利润已经越摊越薄,尽显疲态。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代表,央企首先要做、最容易做到的也就是通过行政性重组,将央企做成巨无霸,使他人不敢觊觎。

  央企选择重组这条路的益处在于,可以节省企业做大的成本,用行政指令加市场调节的方法比单纯的市场选择效率高、成本低;重组的成本将由效益高的央企承担,而不用政府另斥巨资。

  但是,一味做大就能给央企罩上“铁布衫”吗?以石油行业而言,中国原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但在世界原油市场却没有获得任何定价权,中石油、中石化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大多数时候赚了搬运工和石油加工的进出口的差价,本质上和纺织厂没什么区别。世界基金投机中国不亦乐乎,只要稍稍利用一把价格杠杆,就能将央企大部分的辛苦钱席卷而去。而这些巨大的央企,仅仅为了维持其居高不下的成本,就不得不继续其垄断地位,不得不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消费者当作终极盘剥者,最近的油荒已让国内消费者领教了这一点。

  国资委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一直强调国企内部的结构治理与市场化才是第一位的。但短期拼凑巨无霸企业的做法,却会加剧市场分割,使我们在国际

资本市场丧失发言权。道理很简单,人为的资源倾斜让我们摸不着真正的市场价格的门,也使期货等市场失去了生存的前提,国际定价权便无从谈起。

  中国国内缺的不是巨无霸企业,而是畅通的资本流通平台以及参与国际定价体系的制度。我们必须正视,这是一个资本横冲直撞的世界,也是一个标准与价格制定者通吃市场的世界。以为把企业做大就能力保城池不失的想法,很可能正合国际资本玩家的口味。

  作者:叶檀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