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难产经纪公司不经济 货币经纪公司尴尬前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1:04 中华工商时报 | |||||||||
石朝格 享有金融市场“价格发现者”美誉的货币经纪公司,在谋划数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一线生机。 现在离9月1日《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时间很短,但是在中国金融
“难产”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货币经纪公司的出笼虽已成定势,但这项工作的推进仍在不断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尴尬。 据记者了解,业界盛传将于9月挂牌的国内首家货币经纪公司最近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合资双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毅联汇业在股权分配比例问题上僵持不下,使得双方的合作充满了变数。知情人士透露,双方谈判不顺利的原因是外资的比例、高级管理人员的安排等权力问题上有分歧。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毅联汇业在首轮谈判中达成的意向是,在这个合资货币经纪公司中,中方占51%的股份,而毅联汇业占49%的股份。其中,中 方资金由财政部门划拨;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将以毅联汇业为主;成立后的合资公司采取公司编制。然而监管层觉得外资股权占比过高,并建议压缩。 由此看来,毅联汇业在股权问题上势必会有一个与监管当局讨价还价的过程,即便是当局不让步,毅联汇业也会要求所谓的“最高限额”的股权。目前,合资双方就股权持有比例问题已进入第二轮谈判。 不“经济” 作为横跨外汇、货币、资本等三大市场的中介人,货币经纪公司的“出生”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 据工行的相关人士透露,按照当时的设想,货币经纪公司的设立有几种可能的方案:一是建立合资公司;二是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重新定位,在原“货币经纪部”的基础上成立独资的专业公司,并吸收商业银行入股;三是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联合或合资成立货币经纪公司。 设想终归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短时间内货币经纪业务很难出现多元化竞争的格局。就监管当局而言,虽然成立货币经纪公司是“融通”市场的一件“大好事”,但是相对于法制监管体系的构建和金融风险的控制来说,这毕竟还算是“小事”。 社科院世经所张斌博士持有类似的看法,“货币经纪公司融通的是一个无形的市场,风险不易控制,监管者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再者它连接了三个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混业经营”,这些无不对监管者提出了挑战。 “用心良苦” 对国际货币经纪巨头来说,它们看重的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也要抢先占领市场,但是外资公司的目的依然是“攫取”最大利润,它们一方面促进市场成长,另一方面也会加紧扩充自己的“地盘”,这对日后本土公司的培育极为不利。 张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试点成功之后肯定会推出本土的公司,一旦合资公司“长大”,本土公司就难进入这个市场,即使能进来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这种情形在租赁领域已有前车之鉴。 工行资金部的这位负责人也有此担忧,并建言监管当局要从“细则”上加以更严格限制,“货币经纪业务,中资机构远不是外资的对手,一旦任其开放,就会把整个市场拱手让给合资公司”。 很显然,监管者对此也有过周全的考虑,甚至“用心良苦”。《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外资公司申请前连续三年盈利且每年税后净收益不低于500万美元,而对中方没有做明确要求,仅提出申请前连续三年盈利;外资公司要从事货币经纪业务20年以上、经营稳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对中方仅要求是依法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从事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代理业务5年以上。 那监管者又为何选择首先设立合资公司呢?其用意不言自明,无非是想借此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之所以与外资合作,主要是想借鉴它们的经验,另外,它们分布在全球的价格采集网点也正是我们的‘软肋’。”上海国际集团某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