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5年中国市长论坛 > 正文
 

2005年中国市长论坛29日全部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13:0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由中国市长协会和义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中国市长论坛”于8月28日至29日在义乌市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发展·节约·效益”,议题是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宏观思考与建设实践,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综合效益,区域资源节约、产业群建设与中国城镇化道路。新浪财经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对此次论坛进行了图文直播,以下为29日论坛全部实录。

  吴蔚荣: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中国市长论坛昨天已经进行了一天,昨天各位领导和各位市长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发展·节约·效益”的问题。可谓是异彩纷呈,高潮叠起。今天上午先请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简秘书长陶斯亮同志宣读汪光焘同志的报告,汪光焘同志因为执行中央的任务,参加西藏建区40周年庆祝活动。然后是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最后是请首信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信祥同志发言。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斯亮宣读汪光焘同志的报告。

  陶斯亮:大家上午好!汪部长是一心一意想来参加这个会的,会议时间都是他定的。最后还是中央请不下假来所以就去西藏了,他写一篇稿子让我在会上代读,汪部长对这个稿子倾注了很多心血,很多地方都是他自己写的,而且这个讲话稿的主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选了这样一个主题:城镇化进程当中应当努力建设节约型的城镇。

  同志们从人类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加快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也是人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未来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将进一步增加。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各级政府和城市市长的共同责任。

  2005中国市长论坛以“发展·节约·效益”为主题,探讨建设节约型城镇的途径和方式。对于建设

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代表建设部对2005中国市长论坛表示热烈祝贺,城市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有设市城市达到661个,在日本召开的中日城市问题会议上也是这个数字。建治镇近两万个,城镇人口达到5.43亿,城镇化水平达到41.8%,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各类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的表现为城市和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我们要着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和都市连绵区,不断提升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土地、水、能源、环境是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有些城市不顾土地、能源、水能资源条件一味强调发展,造成能源、资源利用方式仍很粗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存在这一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城镇发展思路,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镇发展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考虑人的物质需求,转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持全面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向更好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坚持协调发展,从就城市论城市转向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大量消耗资源、排放污染,转向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开放改革,从传统的规划管理体制转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规划管理体制。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筑总面积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材料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做好城乡统筹,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我们要立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标准,制定具体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来大力推进。

  发展节能型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促进城镇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根本性的提高。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们要用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综合研究建设节约型城镇,节地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我们将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中解决。在中心城市周围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结合周边村庄调整居民点的布局,促进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挖掘城市节地潜力,适当提高工业建筑的容积率。综合考虑节能和节地,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立足于宜居环境,合理确定建筑住宅的密度和容积率,大力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来节约用地。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节能重点是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我们将逐步研究调整建设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结构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的能源。

  改革供热体制与供热方式,合理城市布局。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因交通负荷引起的能源消耗,进一步研究解决好建筑单位的墙体和门框等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节水是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将通过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减少用水量,减少供水和排水管网漏损失的现节水,着重研究污水再生利用问题,从注重城镇污水总体回用的角度研究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为尽可能利用中水创造条件,提高利用受益面,更大限度的减少排放,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

  节材是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形成新型的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循环再生利用的材料,搞好高层建筑的建材与布品的利用与回收研究。我们要研究制定经济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区域统筹,分类指导、推进节能省地型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从城乡规划做起,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规划中,充分研究论证能源、资源对城镇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城镇规模、运行模式,加强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组织科技攻关,重大的技术装备及产业化,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应用。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加大标准规范的编制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建筑四节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研究和制定,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将住宅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由骨干企业带动建立现代化的住宅建造生产体系。充分重视节能住宅的建设,加快既有的有建筑改造推进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的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新体制及机制。

  我们要研究和推广获得绿色建筑创新奖的项目技术和经验,研究政府引导和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将建筑四节技术进行集成组合,取得实际使用效果。然后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我们要以绿色建筑创新奖为切入点,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不断的总结推广其经验,进而提出真正体现节能省地型内涵的评价和鼓励办法。有效的推动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的城镇。

  消费方式的不同会形成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的消费差别,与城镇居民居住出行相关的建筑交通方面的能源资源消耗将会使我国未来能源资源消费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我们要正确引导城镇居民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要大力增加中小

户型普通商品房的供给,限制大户型商品房开发,严格控制别墅建设,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利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比例,合理引导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采用价格杠杆推广节水器械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增强居民节约意识,减少建设和消费领域的损失和浪费。

  同志们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我国正处于城镇快速发展时机,统筹好城乡空间布局,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合理引导城镇居民的消费,大力的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代念完毕。

  吴蔚荣:陶斯亮秘书长带读了汪光焘部长的演讲稿。作为建设部部长汪部长对城市化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战略性思想,可谓是站的高看的远,他的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节约型的城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值得听,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思想和理解。

  上午还有三位专家发言,每位专家发言时间30分钟,提问10分钟。下面首先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同志演讲。

  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国民经济运行分析,通过主要指标数据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姚景源:我是根据陶大姐的指示,把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给大家做一下介绍。了解和分析今年以来的国民经济运行要从去年开始。大家都知道去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经过去年一年的宏观调控,可以说去年中国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三个避免、两个保持”。所谓“三个避免”,第一避免了中国经济运行当中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在去年中国经济运行当中的局部问题也就是说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主要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的问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快或者说过热。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比较长时间是依赖投资型拉动经济,前年投资增长率就出现了较大增幅,去年1、2月份整个投资增长率超过50%,纵比仅仅低于大跃进时期和92、93年的过热时期。本来增加投资从而增加固定资产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全世界都在恐于投资不足。2月份的时候我到了澳洲和新西兰,我们代表团说看看这两个国家有多少起重机,可是现在中国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起重机,所以中国的增幅确实很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什么是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呢?当它的增幅超过了资源、环境和客观经济要素对它的支持的时候就会出现三大问题。

  具体来说第一我们国家内会对货币的投放和信贷提出过大需求,从而出现或者潜在金融危险。第二是导致我们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现在中国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很重要的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第三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以要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压下来。让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不超越现有的经济运行当中诸多要素对它的支持程度,这一点很重要。经过去年的一年宏观调控,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平稳增长的状态,没有由局部过热演变为全局问题。

  当然对投资来说也有两方面,一方面防止投资增长过热,另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现阶段投资必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程度。前天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写了一个东西,我说不要责怪地方政府的官员,在投资问题上。大家都知道投资、消费、出口是三架马车拉经济,让地方抓什么,出口在国外我们说不算,抓消费,钱在老百姓腰包里,难度也很大,所以只有抓投资。但是目前要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避免盲目的经济建设。由于宏观调控使投资过热没有影响到全局。

  第二中国的宏观调控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发生。中国的物价从97年以来处在一种低迷状态,2002年还是负数,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世界都把它转换成通货膨胀率。我们的问题是2003年第四季度,2003年10月份物价指数一下到3.8,11月份是3.0,12月份是3.2,去年全年是3.9,这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可以说大家对物价都产生了担忧,为什么从前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的物价迅速上扬,去年的物价上涨率又达到了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呢?关键在粮食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粮食和以粮食为主的食品,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30%,粮食价格的变动对居民物价指数的变动影响相当之大。中国的粮食问题是这样的,199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00亿斤,在这个层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的粮食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大家知道在粮食这种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约束的农产品,它的生产和价格有一个规律,西方经济学叫“周往理论”,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产量决定下期价格,所以当时粮食价格下降,农民就不愿意种粮,所以从98年以来我们的粮食总量和价格是持续下降,一直持续到2003年。2003年我们的粮食总量由1998年的12000亿斤降到8614亿斤,这个时候宏观格局发生变化了,粮食由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变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以粮食价格从2000年四季度迅速上扬。

  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去年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当中最可圈可点就是去年对粮食问题的调控措施。大家看,党中央一方面把粮食价格交给市场,让市场决定价格,没有人为的打压价格,因为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粮食。我们搞了研究和分析,就是中国粮食总量增长100亿斤,我们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分钱,但是如果粮食价格上涨1分钱,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块钱,当然这10块钱不能够完全到农民的口袋里,中间还有一些环节。就是说农民增收问题上,粮食价格变动因素大于总量变动因素。所以我们讲“三农”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把它交给市场,没有人为打压这个价格,去年一年农民从价格上涨当中就增收了600亿。

  粮食问题在宏观调控角度看,价格上涨农民受益,谁遭受损失呢?就是我们这些人,我们城里人。我们也搞了一个分析,我们中国城镇以上的人口,人均每月消费粮食现在是6公斤,我们在座的还消费不了,按照粮价上涨的幅度来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去年一个月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再加上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肉禽蛋价格的上涨,每月多支出33元。城镇以上居民家庭,去年每人平均每月增收超过50元,所以应当说城市里面绝大多数对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当然有承受能力弱的就是城市的下岗和低保失业人员,对这些人是采取补贴的方式,可以说去年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在粮食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加上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农民种粮由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等等一系列措施,去年粮食取得了空前成果,这也避免了物价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措施。这就是第二个避免,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三是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整个国民经济的表现是平稳均衡的状态。

  除了“三个避免”还做到了“两个保持”,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二是使文化事业保持健康发展了。这是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去年大体情况是这样。

  去年年底大家预测2005年国民经济的时候,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大家普遍担忧的是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粮食和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反弹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我们总结去年粮食的丰收有四大因素:第一是政策好,第二是天帮忙,第三是人努力,第四是价格高。我们分析去年的四个因素政策好没有问题,今年的1号文件依然是农民问题,主要是气侯因素不归我们领导,能不能像去年一样,去年粮食亩产达到308公斤,去年主要靠单产增收,在没有大的科技变化情况下主要是气侯条件,所以我们担心气侯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价格高,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可以预测到2005年中国粮食价格不会继续走高。现在半年过去了,粮食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从夏粮角度,全国夏粮产量是2215亿斤,增产率达到5.1%,夏粮情况很好,现在主要看秋粮,当然我们也遇到一些灾害,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的总量超过去年没有问题。现在有两个问题要高度重视,一个是粮价回落的问题,所以要采取措施稳住粮价,使粮价平稳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还要解决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对农民的冲减问题,这是我们下半年的重要工作,从而使农业和粮食问题有更好的成就。

  第二个担忧的问题是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现在看上半年的投资增长率是25.4%,比去年同时期回落了3.2%,也就是说没有出现原来担心的增幅迅速上扬的状况,而是回落了。同时投资的结构也有优化,比如说影响经济增长瓶颈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的增长幅度都很高,比如铁路增长48%。投资的状况的增幅同比回落,结构优化也体现在我们煤电状况有所缓和。现在主要电厂、钢厂、港口存煤同比增长50%以上,大家都知道拉闸限电也是这样,1、2月份时候26个省市拉闸限电,3月份降到21个省,5月份降到11个省,6、7月份上扬,主要是气侯问题,今年国家电网拉闸限电次数同比减少30%,这也是由于近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对煤电油运的投资,当然在投资问题上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我要讲的就是长时间的国民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确实会产生很多问题。

  第三关于今年能不能发生通货膨胀的问题,去年年底的时候大家有担忧。今年1月份物价通货膨胀率是1.9,2月份是3.9,当时有一些媒体非常担忧,当时我跟媒体讲不要炒作通货膨胀。2月份的3.9是有它的特殊性,我们要往下分析,我们现在的指数是同比,今年2月和去年2月有什么不同呢?今年2月是春节,去年的春节是1月,大家都知道春节期间中国人很重要的习惯是购买,所以春节期间价格上涨是必然的,是正常的,这是第一。第二是气侯因素,多年来的冬季是暖冬,今天的2月出奇的冷,气侯的变化导致蔬菜的价格变动。3月1.7、4月1.8、5月1.6所以整个物价是平稳回落的过程。所以不要炒作通货膨胀。我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写了一篇保障,我说通胀恐慌心理比通胀本身更可怕,要给大家一个正确的科学预期,这样才能够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西方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时候说有两个前提或者成本,其中一个是皮鞋成本,就是当通货膨胀来临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人们就要跑来跑去,比如说把存款变成保值或者买东西货比几家,从而加剧鞋底的磨损,所以很幽默的比喻成皮鞋成本。我说在中国无论是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没有哪一位因为担忧通货膨胀把加剧了鞋底的磨损。从目前价格的状况走势看,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是在回落,我刚才说了整个物价指数是在1.8、1.8、1.6的消费,生产资料也是这样,今年3月份钢材最高价格,现在螺纹钢、冷轧板都比3月份价格下降了10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回落,这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去年年底担忧今年会出现通货膨胀是一个什么状况。

  第三,我们担忧粮食问题,担心投资反弹问题,担心通货膨胀问题。现在半年过去了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些担忧,但是确确实实这些问题都没有向恶化发展,而且他们的发展都是按照我们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走。这是一个基本态势,如果说给上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一个简要的一句话的概括,就是说今年上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还是保持了较快、平稳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量。

  问题我这里想说两条,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今年上半年的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是19.1%,就绝对值来讲是非常好的增长数据,而且也是过去高基数基础上增长,问题是回落了22%,回落幅度大于增长幅度,就是回落幅度太大。第二,如果我们把19.1%再深入分析就会有更多问题,首先在今年新增利润当中石油一家占了56%,如果再把煤炭这样高利润的行业也放进去,扣除石油、煤炭之后我们的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就是7.4%,在新增利润当中石油、煤炭、钢铁、有色、化工这五大行业占新增利润的99.1%,这样分析我们就说相当数量的行业处在赢利和亏损的边缘。企业增幅回落这件事儿是大事,这样的现象会影响企业投资,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甚至影响就业,所以这件事情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为什么企业增幅回落呢?从2002年开始企业利润始终保持30%-40%的增长,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回落幅度这么大呢?

  主要是三大原因,第一我们国家上下游产业市场格局不一样,在上游产业比如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有色,他们的市场格局是需求旺盛,所以价格持续上涨,但是下游产业的市场格局就是供给大于需求,所以价格不但涨不上来还得降。这样相当数量的下游企业面对着上游能源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市场环境的制约使他们降价,势必导致利润增幅回落。第二我们长时间来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后果开始显现,生产过剩,比如水泥,去年一季度全国水泥行业赢利17亿,今年一季度全行业亏损4.2亿。第三是市场变化的因素。在分析企业利润的时候还有一条很重要,我前一段时间很难理解,作为企业利润的下降,企业首先面对上游原材料、能力能源价格上涨企业应该通过管理消化价格上涨这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全国大面积的企业管理的热潮。还有一点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看不到这些。所以担心另一种东西,是不是我们的企业还在等待宏观调控过去之后继续走粗放经营的路子,如果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整个经济是比较危险的。

  现在我们经济增长当中一个问题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顺差迅速增加,现在的进出口是高出低进,出口增长率在30%,进口是在14%的状况。由于高出低进,导致我们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去年我们贸易逆差68亿,今年贸易顺差396.6亿美金,7月份我们一个月增加了104亿美金的顺差,顺差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力量强大了,说明我们的发展,但是发展当中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大家都感觉到和看到了贸易摩擦在加剧。当然在贸易摩擦问题上,大家都知道发达国家主张贸易自由,我们是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既承担责任同时也有权利运用贸易自由。但是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进入到世贸组织以后会有如此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我们一年出口服装就170亿件,出口鞋一年50、60亿双,所以他们手足无措。商务部在谈判当中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还在谈判。我想从我们的角度要反思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出口当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技术创新,我们还是依赖三低,低劳工成本、低环保成本、低土地成本,依靠低成本导致低价格打国际市场,我们服装平均30块钱人民币一件,一双鞋子平均20块钱人民币,这种三低是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世贸的原则,另一方面就出口来讲也要研究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粗放经营的基本状况。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吴蔚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到底如何,姚景源用了大量数据做了阐述很有说服力。在座各位有什么疑问请抓住机遇向姚景源提出。

  记者提问:刚才你报告中讲到我国以前长时间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去年我们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包括土地和信贷都有比较严格的政策。目前看起来经济比较平稳的增长,在未来某一年或者某几年会不会出现经济的衰退期或者疲软期呢?

  姚景源: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本身没问。经济增长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一家重要马车。前年到韩国去,韩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他说韩国是1962年才赶上朝鲜的,当时人均GDP是83美金,到了1977年就达到了1000美金,1995年达到10000美金。他说韩国经济增长大家总结是三到主导,第一是政府主导,第二出口主导,第三是外资主导。这三大主导是朴正希总统提出来的,他说但是人们忘记了三大主导带来的三大问题,政府主导必然带来市场机制发育受到约束,而且还会有官商勾结、腐败等等问题。出口主导会带来内需不足。外资主导会带来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所以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来韩国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只有20亿美金的外汇储备。

  大家总结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还是以内需为基础,拉动经济的基础要建立在内需上,内需主要是投资和消费。所以98年以来每年投15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想通过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投资拉动应当说是对中国贡献很大。高速公路90年代是0,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二位,我们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都是近几年来的投资形成的。但是长时间投资也会造成问题,长时间投资会挤压消费,所以我们国家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消费出现一些问题,这和投资率过高有关系。投资有一个特点,当投入的时候是产生需求,创造繁荣,一旦瓦解的时候要形成供给,所以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最终形成生产过剩恐怕是很难避免。那时候物价不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也是通货紧缩的问题。

  现在也有一种理论过山车理论,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顶点,将逐步回落,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我认为投资增幅还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出口尽管受挫,遇到种种障碍,但是我们也是充满旺盛的活力和生机。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下半年会回落,但是会保持一个平稳,我认为全面保持9%是没有问题。不要简单的说中国经济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或者明年开始就进入衰退期。我觉得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小康过程中,按照现在的目标,去年以前国民经济增长率年均是9.4%,现在站在2020年的远景目标来看我们只要保持7.2%就可以了,所以我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提问:我觉得中国宏观调控是对的,但是宏观调控是不是会阻碍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

  姚景源:我到山东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讲,说宏观调控和“韩簿衢”一样,他是一个军阀,遇到什么都说压下去砍了再说,现在的宏观调控总是说先停了再说。我到江苏拟建项目没有地、在建项目没有钱。我说党中央宏观调控的基本思想和一些下面的操作层面问题要区分开,温总理再三我们的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是点刹车,是统筹兼顾,适度微调,但是实施过程当中确实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对于宏观调控还是要更多的实施经济手段,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优点是来的快,问题是一刀切。今年人代会在讲宏观调控的时候和去年有几点区别,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过渡到中性的财政政策或者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从财政政策上减少扩张的状况。总理也明确讲宏观调控要更多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所以现在一些调控措施经济手段越来越少,房地产上解决房贷问题,贷款利率问题。你说的问题确实有,问题主要出在行政手段上,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一刀切的问题太多了。

  提问:你刚才提到我们这几年粮食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是98年粮食的高产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两年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也已经导致农村部分田地荒芜的现象。你认为这是不是近年来粮食减产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如果是的话,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在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利弊关系。

  姚景源:粮食总量的下降根本原因还是价格问题。价格过低的话,粮食总量会下降,农民利益会受到损失。农民工进城是一个进步,城市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城镇应该敞开胸怀欢迎农民工进城。从社会学角度看意义更大,当然由于农村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农村给通过的生产经营确实带来了问题。我有一种观点,我说其实中国农民总体数是在下降,因为表面算帐的话,现在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农民的主体都是念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但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农民拿的钱,现在都给沿海包括义乌培养了物美价廉的劳动力,所以说我是坚决反对农村的义务教育让农民拿钱,谁提倡谁立法的应当谁拿钱。

  当然也可以从国家发达地区获得的收入转移到这个上面。但是绝不能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了以后,回头遏制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肯定是一种进步,我们要研究怎么控制粮食价格,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粮食价格问题。

  吴蔚荣:谢谢姚景源精彩的演讲和答疑。下一位演讲嘉宾是浙江省建设厅的陈继松厅长,陈厅长今天有公务不能到会,他特别委托浙江省建设厅总规划司“周日良”代他的演讲,演讲的题目:“以规划为龙头,走节约型城市道路”。主要通过浙江省的实践总结梳理城市化的理念,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区域资源、空间布局和调控机制,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的特点。

  周日良:各位早上好。陈继松厅长有公务,所以我代他演讲,他有一个讲稿,昨天会议主持人跟我谈到深夜,说最好不要按照讲稿来,陶斯亮大姐已经宣读了汪光焘了讲稿,我再次照本宣读可能倒大家的胃口。所以我按照我们陈继松厅长的意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介绍一下浙江省的省情,我想习书记、吕省长都给大家介绍了。浙江省目前城市化达到54%,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四,人均国民生产总之接近3000美元,但是浙江省是资源小省,国土资源只有10.8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只有0.54亩,人均用水量只占全国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家也许会说浙江是江南水乡,降雨量也比较大,水资源怎么这么短缺。因为浙江的地形是四方形的,河流经流长度都比较短,浙江的八大水系,除钱塘江径流比较长外其他的河流径流都比较短,所以浙江普遍缺水。正是这种情况因此在浙江省这个地方推进城市化必须走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浙江省缺能源、资源,浙江省除了靠近沿海,航运条件比较好之外,整个的土地资源就是七山一水两分地,能源的98%是靠外面调进来的。在浙江这个地方,或者说中国要城市化道路,必须是节约型的发展,和洁净型城市发展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城市化发展当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洲的模式集聚信的紧凑的发展,一种是拉美型的蔓延型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不是中国也是中国国力所不能承受的,美国的城市化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上,我们国家要在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是集聚型基础上的选择,是有序的,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产生更高的效益。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谈一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乡规划的基本职能是城乡空间资源实行配置。这个配置有几个特点:第一站在全局角度面向整个社会,所谓全局就是面向城市与乡村,还要面向社会的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科教、文化、体育、医疗等等各个方面。因此所有活动在城市当中的聚集需要资源,城乡规划就是对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项社会职能需要空间资源的配置。第二是站在一种历史的高度,根据中国国情面向未来合理安排空间资源,保证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和谐的发展,因此城乡空间、城乡规划部门在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型社会是起着一种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城乡规划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因此它在资源配置上是具有一种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性。在部门当中具有一种主导性,这种主导性包括协商、调控,所以我们把资源配置放在前面,把调控放在后面。我们认为这种配置包括着调控。

  第四因为全局性和战略性决定了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性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因为各行各业在城乡活动当中都需要资源,因此城乡规划对资源的配置性是一项公共政策。所以我们谈到依法执政,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城乡规划对保证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长期性。

  第五,因为城乡规划在整个战略过程当中,面向社会的全局过程中和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规划的合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个规划当中大家各自有职能分工,我们概括来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是制定目标,城乡规划要保证坐标的落实,土地利用规划要保证指标的实现。这三标就界定了三个规划之中的各自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目标统一,职能明确,在配合上做好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当中,城市规划正是由于城乡规划对资源的配置,因此在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上,在座很多是市长,规划局和规划室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局是店面,我们的规划院是作坊,没有后面作坊的制作就没有规划局前方资源的配置,城市规划是一门技术行政学。技术的制定必须要有规划院研究,这次汪光焘在全国城市规划总体编制会议上中提出城市规划要加强研究,这个研究客观的、历史的应该放在规划院,所以没有规划院的制作,我们规划局进行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是一句空话,因此关于规划院的改革何去何从,各位市长应该深入的考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规划是这样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走节约化城市过程当中,当前有两个问题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第一如何看待汽车进入到家庭。一方面提升我们国家的产业化进步,提升我们国家科技的我们家庭的富裕,但是也应看到汽车进入家庭给我们国家的能源政策,给我们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讲到能源问题,现在都看到了我们国家大概每年能够产生石油是15000万吨左右,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去年我们进口石油是增加了,由于石油的问题,最近报道中石油收购美国的公司,引起中美政治冲突,中国的石油问题以及中东、中亚,国家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实际上目前购买汽车的是国家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对国家政治具有主导作用,因此保证石油的供应在各个国家历来作为政治问题看待。所以为了报道我们的石油通道,这对我们国家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影响。

  对城市问题来说,汽车进入到家庭,仅以宁波市来说,最近两年汽车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一个家庭如果买了一部汽车,就需要一个停车位,我们考虑到私人汽车50%进入到城市,城市的公用停车场上还要增加1.5个车位。另一方面我们的城市道路要增加面积,浙江省大中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最近宁波、杭州、温州、台州这些地方每年汽车增长速度都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五年城市汽车的总量就会翻一番,我们城市基础设施道路面积增长多少,按照投资总量来算,每年浙江省城市发展最快的道路投资的在8%,一般情况全国平均在3%-5%左右,所以无论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道路增长速度方面是永远赶不上交通的增长。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人均用地指标。国家规定我们人均的用地指标只有100平方米,国家的规范规定我们的交通道路馆场的用地只能达到8%-12%。事实上这两年城市规划为了保证交通的通畅,各个城市基本上对城市道路交通在用地指标方面都控制在18%-20%之间。因此关于交通问题,我们认为它既有促进产业进步、科技进步的一面,但是城市当中必须限制它的问题。为了保证我们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走节约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在特大城市规划有轨交通才能够保证我们国家城市化走节约化的道路。

  第二个关于住宅的认识,对于居着有其屋,关键是“有”字,是原有还是租有,根据中国的国情既要发展房地产市场还要有一部分租屋,只有这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保证中国大量的流动人口的需要。也才能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有限的基础上,保证农民不离开原有的住宅的政策平稳实施,否则农民拥有两处住宅是我们国情不能承受的。另外关于经济适用房的面积是多大为好,现在国家制定是154平米,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值得商榷,按照人均100平米的控制指标,道路交通大概达到18%-20%,按照80年代的标准制定,国家看到将来不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按照20%-25%的人均用地指标,按照容积率来计算,三口之家在城市当中居住应该拥有住宅的权利只有105平方米,对于105平方米的认识往上浮动和往下浮动,实行租赁房屋和建设商品住宅市场化这都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总结。

  下面介绍一下浙江省这几年做的节约型城方面的工作。这几年根据浙江省的地理环境,我们抓了三个城市群的规划,一个是绕杭州湾城市群规划,二是沿着浙江省沿海东部台州、温州的城市群规划,三是金华城市群规划。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着重解决产业地域分工,解决我们省委提出来的建设生态浙江的要求,解决按照我们所说的走节约化道路过程当中整个城市节约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强调城际之间的交通,强调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真正把省委提出来的生态浙江、金山银山我们还要绿水青山落到实处。

  二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狠抓市域规划。第一统筹城乡一体化,做到城乡统筹,对整个市域的山山水水,土地园林进行统筹规划,在规划过程当中,做到城市、乡村、集镇空间布点统筹安排。二是对城市和乡村重大的基础设施、道路、供电、给水、污水处理、生态保护进行统筹的安排。三是对公共服务设施,文教、卫生、体育、医疗、科技这些公共设施的服务站网络进行统筹安排。对城乡之间资源进行统筹资源,就是山、水、土地、环境容量客观的制定城市人口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建立一种人和社会环境的友好相处的社会。

  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争取建立两规合一,中央38号再次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两规合一。实际上应该说这两个规划本质上是一回事儿,由于我们特定的中国国情分为两部门执行,实际执行过程当中是可以做到合一的,做到合一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摸清家底,建立在未来全局性、战略性需要的基础,所以城乡统筹我们已经通过了兰溪、义乌、湖州的试点都可以做到了,两家各得其所,互相之间很好的相处。

  四,对未来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问题,通过前面三项工作能够做到具体化。刚才冷水江的同志提问,中央实行土地宏观调控现在是两个手段,一个是财政信贷手段,另外一个是土地调控手段,再三的强调要做到两规,城乡规划是地方政府管理的事情,土地利用规划是垂直型的由中央政府调控。中央每年下达的土地指标是一个干性的,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离开了土地不可能把工厂建到空中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和农村进行总量计算,我们经过城乡统筹规划,做到减少农村存量,盘整空心存,缩小农村建设的总不用地量用于城市建设。另外对经济上没有一定能力对农村进行改造的,我们在时间上进行平衡,以此解决发展当中的城市瓶颈矛盾。

  五、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街区的保护、水系进行空间管制,从纵向上保证我们走节约化城市道路中对节约空间资源的控制。

  这两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在空间上面,环境保护方面浙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市与市、县与县、镇与镇的空间矛盾,区域的协调已经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所以如何加强发展当中的协调问题,我们省里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的省城乡规划工作委员会,在市政一级,一半以上的市成立了市规划委员会,通过规律委员会主要是解决空间发展当中的协调问题,通过这样的委员会建立一个发展过程当中的协调机制。嘉兴市委员会成立以后前前后后已经开了100多次会,比较好的解决了平原地区三峡的污水处理、垃圾场问题,我想借这个机会就按照陈厅长的意思把浙江省走节约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向各位做一个扼要的介绍。谢谢各位!

  记者提问:义乌面临着一个城市的烦恼问题,你能不能谈一下义乌这样的城市应该从哪方面做好呢?

  周日良:义乌这个城市成为中国的小商品海洋,这应该说是义乌的人民和历代的领导在中国的土地,在浙江的土地上创造出的一个奇迹。从交通区位条件来讲义乌成为一个流通的中心,在没有成立之前地理学家也好,商品经济学家也好都不会看好这片土地,但是事实的发展使得我们搞经济地理的同志,搞城市规划的同志,还有搞经济学的同志今天聚集一堂到这里一看都目瞪口呆。义乌有发展商品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义乌历任领导一代接一代的使义乌形成了雪球效益,我觉得义乌城市化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发挥这个平台,通过市场把小商品的制造和加工吸引到这儿来,以此推动义乌、推动金华还要带动浙江省的城市化道路。

  提问:省里面总体规划报国家批的时候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过去国土和建设是合二为一的,现在分开了,现在看起来这两块应该是合并更好,今后会不会有那种趋势呢?

  周日良:浙江省我们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两家能够做到两规合一,互相之间边界清楚,省域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按照国家部署明年将展开,在浙江开展这项工作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规划做好之后建设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那将来要请汪光焘部长拍板决定。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上说都是土地的安排和使用。80年代没有土地局,随着我们国家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国家把土地问题看的越来越重,至于未来发展的走势,最重要建立我们整个社会全民族对土地意识高度认识上,从节约城镇成本角度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原点,但是什么时候实现就有待于我们在座的各位,还有我们各行各业对节约利用土地的认识。现在看来城市规划工作是地方政府工作,从地方政府角度说使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局部问题,但是从全国来说如何保证16亿亩耕地,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所以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说对土地实行控制也是必要的。因此这是一对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想这个问题通过市、县、省三级政府的努力,最终到上面是会统一的。

  吴蔚荣:非常感谢周日良总规划师的答疑。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演讲。昨天晚上林毅夫教授粉尘扑扑的赶到义乌,下面请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感谢吴市长的介绍,有感谢罗书记的参加,我也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来参加市长论坛,并且邀请我来这边做一个报告。这是我第二次到义乌来,去年7月份的时候第一次来,距离去年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面也看到了义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回想义乌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穷乡僻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义乌人民的努力下,把义乌建成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商贸中心,这样的成就确实让研究经济学者们感到目瞪口呆。一方面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希望,所以我再次向义乌市委市政府和义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市长论坛在义乌召开我想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向义乌人民学习义乌发展的经验,二是交流各个城市自己发展的经验,以便制定“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今天早上想从经济比较过程中怎么样达到效益和公平的结合点,在“十一五”计划当中怎样来实现,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就是怎么样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形成各个地方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讲是经济学当中最古老的概念,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务论当中这个概念已经在很多地方利用,但是提炼提出来的是吕佳图,认为是各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这个理论被提出来以后不断发展。现在经济学里面讲的比较优势是按照各个国家的经济要素比重结构来谈,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地方拥有的资本量多少,我们知道资本现在的概念是拓宽了一点,二是各个地方拥有劳动力有多少,三是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少,资本相对多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同样道理自然资源也是这样。

  按照国际非常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适用的一个概念。但是最近几年美国哈佛大学又有一位教授迈克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个概念国内国外都非常盛行,有不少人就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20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现在竞争优势是新提出的理论,因此应该用竞争优势理论替代比较优势理论。这个概念我在各个地方听的非常多,我想进一步分析一下,并且说明各个地区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如果不发挥比较优势的话,那么竞争优势是形成不了的,为什么这样说。

  迈克教授所讲的竞争优势理论到底是什么?他讲一个地方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地方有什么廉价的要素,生产当中就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要素,其实这一点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比较优势的概念,比如说为什么在劳动力多资本少的地方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因为那个地方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少,资本必然要相对昂贵,所以迈克讲的竞争优势的内涵其实是比较优势。

  当然迈克教授所讲的竞争优势还有三点,第一是市场规模。一个地区生产什么产品、发展什么产业,只要这个产品和产业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市场规模。二是发展的产业最好是在当地形成一个产业群,很多企业生产这个产业各种不同的部件,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三是这个产业是竞争性的产业。迈克讲的后面三点和前面讲的发挥结构优势到底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市场规模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市场规模是决定这个经济里面有多少人口,你的购买力有多高这和发展水平相关。同样的人口、同样的规模,那你的交通信息条件好不好,给了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如果交通运输好的话,市场涵盖的范围就比较大,当然这一点对企业,对政府来讲基本上没有多少选择权,唯一能选择的就是把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一点儿,上市场规模大一点儿。这一点和前面讲的要素结构没有什么关系可以独立思考。

  但是其他两点产业群和市场竞争是怎么形成。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是要发展的产业一定要符合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如果没有比较优势基本步可能形成产业群聚。我们以美国为例,今天人均收入达到30000万美元,主要是人均资本拥有量非常多,造成劳动力相对昂贵,资本相对便宜。美国这样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资本非常稀缺,非常昂贵的国家,美国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基本上不会有几个工厂在那儿生产,因为它赚不到钱,只有在政府补贴保护下才能生存。不像浙江这个地方,浙江这个地区是可以利用非常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在市场当中有很大的利润,可以吸引很多企业。所以如果发展产业的水平和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我们的要素结构水平不一致的话,在美国那样的地方也没有办法靠扶持的方式让纺织业在美国任何一个城市形成很大的纺织业的中心,有各种不同的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这个道理在国内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国内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昂贵。尤其是50年代我们还是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我们推行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汽车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和我们50年代的生产要素结构相比完全不相符合,所以要建立一个汽车,比如一汽在长春,基本上长春就是一个一汽,武汉也只有二汽,只有国家保护补贴才能扶持起来,当然就不会有很多企业进入就不会形成群聚。同样道理,在开放的市场当中国家保护补贴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国家保护补贴的结果肯定是限制介入,给予市场垄断就不会有竞争。所以这样讲起来,竞争优势的概念是很好的概念,任何产品到市场上要占有市场,获取利润一定要有竞争力,可是竞争力背后的来源是什么?首先是比较优势,不符合比较优势就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

  前面讲到结构和市场规模这两个似乎是相对独立,总的来讲还是比较优势比市场规模更重要。我们首先从历史实证来看,比如美国是一个大国,当然它有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在发达国家当中也有国内经济规模非常小的国家,比如瑞士、西欧的很多国家瑞典、比利时、荷兰都是很小的国家,但是也发展的非常好,国内的市场规模肯定是很小。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经济当中,交通运输条件,现时条件已经大量的发展,国际的规模在全球化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这样讲起来,固然大国在发展某些产业上似乎有一点儿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也完全没有办法来补偿比较优势所带来的问题。

  搞清楚了这样的概念以后,各位是市长,我是经济学家,我把理论讲完以后就可以了,你回去要做规划,要指导各个地方的产业指导,怎么按照比较优势的概念指导。我作为经济学家可以讲中国这个阶段是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是符合这两个概念的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有成千成万个,你们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只有选择一些符合的,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形成产业群聚的产业发展。

  怎么样选择呢?我根据到国内不少地方考查访问得到的经验和各位交流一下。我觉得有四个参考,一个参考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当地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或者某中产业发展上已经有历史传统了,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扬州市有一个“杭吉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他说如果杭吉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贫瘠。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生产牙刷所以有历史传统。6月份我到南昌考查,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70%国内生产的只要用铁的笔,那个地方生产的达到70%,“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之前就开展生产笔了,所以也是有历史传统。还有一个例子山东潍坊生产蔬菜,即使我们以粮为纲的时候那个地方的农民也一直种蔬菜。反过来说义乌的小商品城也有历史传统,我们这个地方有“鸡毛换糖”专门做小生意的传统,这是第一有当地传统。

  第二我提的建议是当地有国有企业。我们在50年代的时候,国有企业很多产业不含比较优势,当时我们是一穷二白。我们50年代汽车产业可能是美国最先进的产业,但是现在美国出现了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这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都比汽车产业高多了。我们改革开放这20几年经济基础条件变化也非常多,我们改革开放26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是9.4%,26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我们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50年代时候比较起来已经改善非常多了,在这两个条件下很多原来是不符合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

  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重庆,原来是我们的工业基地,是老工业区,重庆现在是全世界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生产400多万辆,因为在过去的重工业基础下,打了很多装备业的基础,原来是国营厂现在民营化了,很多小厂各种零部件都能生产。我三年前到重庆访问遇到力帆集团的“李明善”,他50多岁从杂志社编辑下海只有20万块钱,怎么进入摩托车行业呢?而且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发展到现在年产超过100万辆,个人资产超过40亿。他92年进去的时候,最重要的本领是他很会画图,他可以把零部件拆开以后按照尺寸画出来,因为当地的装备业的基础非常好,所以他可以外包生产,先不给钱,等人家做好以后一组装就可以卖了,他就靠20万这样起家,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这个产业群聚基本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所以他可以用比较少的资本加上他的才能,所以他现在发展的非常好。

  我上个月到青海又看到一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例子,我到西宁看到当地有一个环境卫生设备厂,生产垃圾车,为什么生产垃圾车可以呢?同样,因为改革之前西宁那个地方环卫车一年国内需求量不多,上千辆都是组装的,主要零部件都有,关键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我们劳动力便宜加上当地有一些零部件,基本上现在可以占国内30%的产量。

  第三,当地有独特资源。大家知道很多,宁夏的“果籍子”,新疆哈密的葡萄干。我们知道江西有铜,“文港”镇这个地方就是把铜的下脚料以及生产笔的传统,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生产出来。

  第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义乌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农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但是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比如织袜业、文具业,因为义乌这个地方有市场,有很多销售,然后从销售往会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东西还是劳动力比较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又有市场经验所以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比较好的选择,按照前面四点,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来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利用国内的市场形成产业群聚,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其实如果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里面的很多目标都能够自然而然的达到。

  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变成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以后,这样的产业首先是不需要政府扶持,其次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很大的利润,有了利润就能够再投资,就能够进行产业的产品技术升级,它的发展就是可以持续的。所以发挥比较优势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同时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当经济发展好了以后,蛋糕做大了,永久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比较好,也可以讲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问题上解决的比较好,城市里面的就业问题、救济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的问题都解决的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有关和政府财力越来越多有关系。

  其次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收入分配总的来讲也会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越来越好。我们看看穷人和富人的差别是什么。穷人只能用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富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还可以用资本雇佣其他人赚钱。穷人赚钱的来源有一个,富人赚钱的来源有两个。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想象目前我们这个阶段有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资本相对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沿着这两个方向发展,能创造的就业就非常多。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可以得到充分的就业,首先有工资收入。而且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我们的经济会最有竞争力,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这样就会造成劳动力由现在的相对多,相对剩余相对丰富,逐渐变成劳动力相对少、资本相对少,我们知道什么资源少什么价格会上升,所以劳动力价格会不断上升。

  反过来资本,当我们很穷的时候资本家的资本是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又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资本回报不断下降,劳动力的回报不断上升。穷人具有优势的资源不断上升,富人具有优势的资源不断下降,在经济发展当中也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但改善。所以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抗社会的前提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除此以外我想谈四点。第一点除了按照比较优势之外还要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全国符合同一比较优势,又有历史传统的地方非常多,各个地方在竞争当中怎么样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不能掌握技术的不断创新。这里面可以拿山东潍坊“寿光”县的例子,寿光历史上有种蔬菜的传统,我相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区县里面有种蔬菜传统大概非常多,每个省、每个地方应该都有,为什么潍坊成为北方的技术中心呢?主要的是技术创新作用。80年代中前到北京去,冬天有一个景象是冬储大白菜,蔬菜非常单一。当时潍坊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国外有一种新技术是塑料大棚,因此潍坊率先建设塑料大棚可以种反季节菜,就是靠种反季节菜,北京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对蔬菜需求比较多了,它靠种塑料大棚提供给北京市场,因此就发展非常快,形成了一个中心。后来塑料大棚这个技术也很简单,从北京到潍坊的距离七八个小时非常远,从交通地理上没有什么优势,很快北京近郊也用了塑料大棚,河北廊坊这些地方都用塑料大棚,潍坊能生产的蔬菜其他地方都可以生产了。潍坊又一次进行技术创新,大部分人都用塑料大棚的时候,他从国外引进新的蔬菜,新的品种,现在潍坊种的蔬菜基本上都是十年前不曾看过的蔬菜。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一直到今天继续发展。

  科学家讲技术创新一般讲是新的发明,但是作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讲技术创新,其实只是说在新IT生产的时候比上一级的技术好这就是技术创新。对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如果了解技术创新的含义其实对我们有很多便利之处。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技术差距。很多在发达国家也许是已经过时的技术,拿到国内来都比现有的技术好很多。只要拿过来就是经济学上或者企业所讲的企业转型,这一点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重要。比如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几个奇迹式的经济,一个是日本的奇迹,它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用了40多年的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第二是亚洲四小龙奇迹,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80年代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再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连续26年平均9.6%的经济增长,主要原因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比较好的引用技术。我们知道IT业研发费用是非常高的,在最前面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失败的概率也非常高。一般是人家研发以后有专利费等等收益非常高,其实我们看到研发成功有市场的技术有很大的回报率。可是按照统计学研究95%的研发没有取得任何可用的技术。5%可以有技术被研发出来,可以申请专利的,到最后十项当中真正有市场价值的大概只有一项。也就是说如果在最前面的技术上做研发,很可能一百项到最后只有一项是成功的,如果你看到一项成功回报很大,可是别忘了其他的99个失败也是取得成功的成本,这个角度上讲研发其实对于最前沿的国家和企业是不得以的事儿。因为他不研发技术他是等死了,他要研发技术很可能是找死。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很多技术是过了专利期的,我们引进是不要用成本的。就要用成本付专利费只需要研发费用的三分之一就够了。如果很巧妙的利用专利技术,发展中国家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技术变迁,亚洲四小龙、日本和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这么快,这都是因为这个因素。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发展中国家不要研发了,什么状况下我们必须研发呢。也就是说某个产业上我们有比较优势,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在这种状况下通常我们必须研发,为什么发达国家比较研发。因为发达国家有比较优势,但是没有比它更发达的国家在这个上面有比较优势,研发是成本最大,风险最大,只有资本最丰厚的国家在这个生产活动上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其实也有一些产业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有比较优势,但是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都不生产,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开始进入生产,但是比我们落后当然不会研发,这种状况下必须自主研发。比如前面讲到的重庆,现在是全世界的摩托车之都,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基本上不生产摩托车了,这种状况下摩托车当然还要技术改进,当然还要新品种出现,我们国内就必须自己搞研发。我了解到重庆市现在在摩托车上面每天所取得的专利平均五件,一年是一千八百多件专利,因为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生产摩托车,所以我们必须自己研发。

  这是关于研发的技术来源。在这里我强调技术重要性的时候,想再强调一下,技术很重要,但是必须清楚技术也不是越高越好,技术也不见得越高越好。研发新技术的原因是什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其实只要在质量相同状况下成本越低越好。我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前面提到在扬州“杭吉镇”是全球的牙刷之都,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传统,和它在90年代的时候“三笑企业”,在70年代的时候是下乡到山东,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初也生产牙刷,可是山东那个地方没有产业群聚没有市场规模效益,所以经营的不成功,后来回到“杭吉镇”和其他四个兄弟开始生产牙刷,当地有产业群聚所以赚了一点钱。90年代初他发现,他的牙刷和“杭吉镇”的牙刷是同一水平的竞争,价格非常低、利润非常薄,市场规模扩张非常难,93年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报道,北京开一个国际机械展,介绍材料中有一家德国的牙刷制造设备,这个设备一套是300万人民币,然后“韩国平”决定买,当时其他兄弟都认为他发疯了,按照他们的计算,把设备买回来以后,每只牙刷的成本要增加两毛,他们当时卖的牙刷也不够两毛怎么卖出去。何况当时90年代初有300万家产日子已经很好过了,所以兄弟们都反对,但是韩国平很有眼光,他下定决心把这条生产线买回来。我觉得他的成功不在于把这条生产线买回来。当时的牙刷有几个特点,一刷毛就掉,一刷牙龈就出血,韩国平就想为什么国外的生产线生产的牙刷不掉毛,而且牙龈不出血,引进了以后发现他们的设备在牙刷要磨光,毛安装的比较牢,他发现这个设备和质量有关只是一道工序,如果拆开买最后一道工序只要80万,最后他买了几套最后一道工序所以就大大节约了成本。为什么这样呢?国外人力资本比较高,都是自动化生产线,而我们是人力资本密集的,所以我们前面的工序都由工人完成,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7月份大宁夏参观又看到同样的例子,宁夏有一个制造胶囊的企业,这家企业有两条生产线,一条国外的生产线,一条国内的生产线,这两条生产量差不多,国外的生产线只要一个工人,国内的要两个工人管,仔细计算一下用国内这条线效益远远高于国外这条生产线。国外引进是120万,国内引进的是60万,60万每年按照利息计算5%就是三万,一条设备顶多用四五年,国内生产线就省7万,多一个工人的工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所以用国内的还是比较省。所以引进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以技术为最重要,另外不要认为技术越高越好。

  通常地方邀请我看都会比较热情,经常跟我讲这个生产线是德国引进的、意大利引进的,只要一个工人就可以,我经常有疑问,经济上是不是核算,只要不影响质量成本越低越好。国内引进的设备是尽量不用劳动力,而国内劳动力非常便宜,所以引进技术的同时考虑如何增加更多劳动力。

  第三就是人才的重要性,这个大家已经讲的非常多了。因为要把资源技术市场结合起来,总是要靠人才能结合起来。我们想想全国著名的“大丘村”“华西村”背后都有一个老庄家,这都是人才。其实我们看任何一个成功的地方,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群人才。比如说我们义乌,小商品能够发展起来,还是说义乌这边有一群能够掌握市场经济规律,能够组织市场资源的人才。通常各个地方的人才在第一代,80年代涌现出一批,有不少是原来走街串巷的,义乌是因为戚继光打倭寇的时候就有跑到全国各地,这个地方比较穷,所以鸡毛换糖。重要的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原来在市场竞争当中涌现出的一批人,会继续有这样的人用这样的方式涌现出来,更多是从正规的学校教育里面培训出来。学校教育也是一个进程,市场里面是面对竞争,学校里面通过考试也是一种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也是不断的淘汰人才,选择人才,各个地方对人才该怎么办。尤其是21世纪,一方面是当地培养,另一方面是从外面引进。有时候外面引进一个人就会形成一个产业。

  我们说一个例子生产毛笔的,历史可以上述一千年,毛笔最有名的应该是梧州的,为什么南昌那个地方就有毛笔呢,宋朝的时候他们娶了一个媳妇,她原来在梧州的把家里的工艺带过来,所以后来我们这儿生产了毛笔。我们目前义乌这个市场非常好,怎么样进一步提高,要技术,技术通常在人的脑子里。蒋市长跟我们说日本在小商品上也做的比较好,但是他们有一批老艺人、老工匠,他们到了这个地方,把他们引进来以后,工艺稍微改一下我们的工艺就会提高,所以人才是关键,要从外面引进是非常划算的。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当中美国的优势是开放经济从全球引进人才,日本是相对封闭的经济只用当地人才。

  第四点是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前面讲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相当重要的必须发展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我们现在的金融结构还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一方面的金融机构先天的爱富嫌贫,二是国内银行目前还是以四大银行体系为主,大银行对小额贷款通常是不愿意做的。这样给我们发展中小企业带来了困难,在这点上困难是现实,但是不能在困难面前止步,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我上个月到山东考查龙头企业,山东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龙头企业发展不错,他们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有一些顺口溜很有意义,比如解决资金问题靠五个一点,企业筹一点,外资引一点,银行出一点,农民补一点、政府补一点。这里我想谈一下外资的作用,国内资金很重要,外资也很重要,引进外资不仅引进资金,也会引进人才、技术、市场。我们在国内发展比较好的两个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发展起来主要靠香港和台湾,长三角的发展除了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台湾的资本和发达国家的资本也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我讲一点儿,虽然是最后一点,但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政府的作用,研究经济学的人受到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一般总是认为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只是做基础设施、安全、财政这些服务,这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很适合。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政府在发展中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技术往哪个方向发展是未知的,政府没有办法干预。但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来讲,如果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的发展的轨迹是可以预测的,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市场体制极端不完善, 需要政府积极参与才可以。在这里引用亚瑟的一本书《经济增长理论》当中的一段话,基本结论是这样,如果你看到一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你可以看到它背后非常明智的政府。但是遗憾的是更多的政府是不明智的,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且这个故事可以成本的书。

  那么怎么做一个明智的政府呢?我提供三点意见,第一点意见一定要对经济的发展方向把握好,顺着方向推动是利半功倍。这里以义乌的例子说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市场发展是方向,可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场的概念在当时还是很有争议的。但是义乌县82年就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打破城乡界限,允许多渠道竞争,就靠这四个允许形成的政策环境,才把义乌人从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鸡毛换糖”的人力资本释放出来,在这样交通不发达,穷乡僻壤的地方建立了商贸中心。不仅是开始的政策正确,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正确的政策,很多地方85年以后看到了市场,义乌从街边摆摊变成大棚,又进入室内又到现在的第一期国际商贸城、第二期国际商贸城。

  我去年考查觉得很值得学习,义乌市场这么好,摊位的价格会涨高,就会有人来投机,有人来炒摊位,如果炒摊位,这个地方批租一亩地22万块钱,一个摊位100万轻而易举就可以卖出去,如果允许这样做的话,义乌的小商品的展销交易的成本就要大大提高,和其他地方的竞争力相对就要下降。所以当时就制止了这种行为,不允许这种炒摊位的情形,这是政府的作用,如果不作为的话可能像炒房地产一样。这是第一点政府要适时干预。

  第二要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因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话这个产业就有竞争力,政府把条件设计好这个产业就发展起来。如果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话,这个产业发展不起来,政府就要保护补贴,必然有很多干预市场发展不起来,变成政府代市场做决策。政府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搭台,企业上去。怎么只做搭台,就像前面说四个允许,后面制止炒作摊位,然后让企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组织市场、组织产品、组织资金资源,前提还是按照比较优势。如果违背了比较优势让企业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你都保护补贴,政府就理不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我讲的这几点希望给各位市长在思考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时候有所贡献。谢谢!

  吴蔚荣:林毅夫不仅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的副主席,所以他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也有很深刻的了解,正因为这样今天他的演讲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把握的非常好。深入浅出的论述一些经济理论,尤其是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的问题。也对我们经济发展当中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在座的市长们很有价值。他今天提出了很多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技术创新问题,我感觉很有新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下面是提问时间。

  提问:我们主要是制度经济学研究义乌的发展轨迹。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的,我们该如何利用保罗的空间经济理论解释义乌发展奇迹。

  林毅夫:空间经济理论并没有固定的规矩。空间经济理论来讲日本在亚洲是边陲,在太平洋也是边陲,属于单单讲空间经济理论的话,日本好象发展经济条件也不好,可是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就变成中心了。比如现在全世界的航线有多少要到东京去,东京变成亚洲航运还有货运的中心城市。所以边陲和中心的概念是按照经济活动量、经济中心来决定的。

  比如说义乌这个地方,现在经济为什么这么大就是是经济中心,其他的地理、空间可以坚的,比如航线可以建。那么怎么样在义乌现有的产业、经济活动的特性基础上,沿着比较优势方向发展。现在是小商品交易中心,可以变成比较大商品的交易中心,变成整个国际的各种商品的交易中心,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很可能这个地方的成本竞争力不如其他地方,慢慢你的优势会丧失,我觉得重要的还是找准这个地方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基础继续发展下去,只要继续发展下去,你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反过来讲的话,你就是边缘。

  提问:义乌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始终认为进行自由经济,政府在和平时期主要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义乌这是一个偶然现象不是必然现象,你如何看待呢?

  林毅夫:你所根据的理论是最发达的国家提出来的。世界经济学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所以现在读的经济学基本上都是最发达的经济学家根据最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提出来。最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都是在全世界最前面,它的产业和技术下一步往哪儿发展谁都没有办法判断出来,因此在那种状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企业在市场竞争海洋当中自己游,生存下来就继续前进,死掉就死掉,因为政府干预不会比企业自己摸索更好。

  但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有迹可循的。第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是转型中国家,我们很多制度的建立是需要政府参与的。其实义乌不是例外,比如说寿光塑料大棚的引进是当地政府的行为,第二点是当地政府农业推广部门推广的,第三点不仅是蔬菜要生产出来,还要把蔬菜卖到北京去,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非常不好,当时的关卡非常多,也是市委市政府到北京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谈好建立了绿色通道发展起来的。

  我觉得也许等到一天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水平,或是说我们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70%-80%水平,那时候一个国家自己的产业要不要搞研发,要不要搞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相当大程度取决于你所在产业有没有比你更发达的国家有这种技术,如果有可以靠引进。可是当我们人均收入提高了以后可能七八层的技术都是你的国家最发达,就需要自己开发了,也许那一天信奉的理论适用,可是今天还不太适用。我们必须先过好今天的日子才能讲将来怎么过日子。如果脑子里想的都是现在怎么过日子,现在又穷又饿把自己饿死了,就不会有明天了。

  吴蔚荣:再一次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林毅夫教授的演讲和答疑表示感谢。下面请首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信祥博士发言。

  陈信祥:我这里主要汇报一下“中国城市之窗”的发起情况和目前运行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建议。

  2004年中国市长协会会长联席会上陶斯亮会长宣读了王歧山会长的倡议书,主要为提供一个城市信息共享的平台,帮助城市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从而促进我国信息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市长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中国城市之窗”计划。

  倡议书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市长协会大家都非常了解,是整个项目发起的总牵头总负责,市长协会为市长服务,为城市服务的功能与宗旨提供了建设城市联盟,城市联盟服务体系的前提保证和运行基础。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辅助政府决策,服务企业的需求,推动电子商务和谐发展,拥有中国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及丰富的企业资源。发挥电子商务发展的动态,为合作提供了政策、标准、规范、内容的支持。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北京市邮电部、广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起组建,至今完成了多项北京市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城市建设和运营商。并且2001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首信成为合作的技术支持单位。

  “中国城市之窗”的建设目标与内容,主要是作为城市联盟的门户,将是对城市联盟体的全面展现,是城市联盟的信息网站,是超越城市、区域地理界限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它以联手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互动为目标,将城市信息清晰分类、有机组合,为市长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这个统一的诚信平台上,各城市联合提供跨城市的电子商务、物流、旅游等综合服务,联合带动各城市的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城市联盟门户的实体发展、城市联盟服务的提供、城市联盟资源的共享,城市联盟服务平台的开发、运营模式的设计等等。

  “中国城市之窗”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希望突破新政区划的限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互动。城市联盟特别是企业家将通过“中国城市之窗”,诚信平台上获取会员个性化的经济信息、进行互动经济活动、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

  通过交流经验、共享信息、研讨共性问题,探索城市管理的创新机制,为建设和谐城市提供服务平台。

  城市联盟的网站,而不是城市网站的联盟,这是我们这次“中国城市之窗”重要的特点。城市联盟是本计划建立与发展的基础。目前存在一些跨城市概念的网站,通常是从行业需求出发,将城市网站中某一方面信息简单集合,只是达到了简单的连接各城市的网站,提供各城市分散的信息,还不能解决超越城市、区域地理界限公共服务的需求。“中国城市之窗”是城市联盟实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建信息、服务的互联互通,诚信交易的平台、是面向市长工作的个性化服务窗口。

  在“中国城市之窗”的建设过程中,强调强强合作、联合建设、滚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市长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各自在组织协调、基础设施、技术实施方面的优势。并且以此为起点,不断扩大企业加盟实现强强的合作。联盟城市共同拥有联合建设,这个计划将依靠加盟的城市,各位市长的支持,突出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各个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都已经有一定的投资,培育了雄厚的技术力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向各城市的需求,发挥企业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实行低成本、高效率、节约型、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有城市联盟。

  我现在汇报一下主要的栏目,城市直通车介绍各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况,全面展示中国现代都市风采,促进同不国家、地区、不同城市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流动。

  可以直达联盟城市的政府网站。通过在各省、直辖市地图进入城市介绍,包括城市间接及城市领导资料介绍。

  应急处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栏目公布了世界各城市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以帮助各城市综合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包括栏目:城市应急理论、城市应急平台案例、先进的城市应急系统、应急处理措施专题讨论。

  市长天地。因为我们的中国城市之窗,其中很重要一条是直接服务于各位市长。为城市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决策要参,加强决策者之间信息与决策的交流,有市长访谈、市场决策要参。在市长天地中,我们给每个市长发了一个安全钥匙,实际上是为市长天地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的保密的通信渠道。在我们的市长信用信箱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市长邮箱、

公务员邮箱、企业邮箱等服务,我们给每位提供了市长邮箱服务。可以保证信箱别人进不去,第二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是非常安全的,这就保证了市长邮箱的安全性。

  我们提供了诚信的服务平台。在我们目前,实际上国内存在很多电子的商务频道,存在很多商务电子公司,“中国城市之窗”为各个城市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共同使用的诚信服务平台。目前是在建设多个城市共享的可信、交易安全认证的服务平台。可信交易既包含了电子商务的交易,也可以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和其他网上交易的安全通道。包括身份职别认证、授权和权限管理、数据的完整性、私密性、不可否认性。电子商务中安全的三个最重要因素第一是数据的安全性、第二是数据的私密性,除了交易双方第三方是看不到的。第三是数据的不可篡改性。还提供了解决方案,包括PKI以及数字签名、安全认证。

  它的应用安全网络申报系统、安全网络发布系统、安全协同办公系统、企业资质证书管理系统、电子印章系统等等。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如果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企业要建立这样的诚信平台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无法与其他企业和其他城市共享的。如果各个城市共享一个安全平台的话,城市之间的交易就变得非常安全,而且非常节约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供了电子商务频道,电子商务导航,包括愤懑别类连接热门电子商务网站,使本王沉淀网上购物的门户。相关的知识介绍等等,提供了这样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为各城市之间的电子商务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由于我们在义乌,所以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频道是中国商品渠道,介绍中国各个地区的特色商品,为特色商品销售提供渠道,方便用户寻找和采购特色商品。目前我们就只做了义乌的小商品商城和安全小商品的栏目。

  我们还提供了一个频道是数字城市,为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它的决策人员和建设人员提供参考信息,包括解决方案、优秀产品、专家论坛等等。我们还提供了一个频道,由各个城市提供有关城市基础建设的信息,主要是提供居民的基础信息的各类统计的查询。还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作为各个城市公共服务的门户,为没有网络公共服务体系的城市,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就是现在有很多城市都开展了网上的例如像税务申报、社保基金的申报等等,现在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公共平台,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就可以利用中国城市之窗的平台,作为你自己城市的网上申报系统,这样大大节约了我们的资金,节约了我们的建设成本,在很短时间内为有这样需求的城市,提供了相应的网上公共服务系统。

  城市旅游与各个城市旅游部门合作。分步实施,滚动建设。把“中国城市之窗”创办成一个数字化的中国城市联盟。

  我们建议要逐步进行有偿服务,互惠互利,建设有偿服务的机制,鼓励各个城市主办相应的服务频道、栏目,互利互惠原则下服务提供方获取相应的利益,服务享受方付出合理的费用。城市在宣传各自优势资源的同时,可以提供各自的优势服务、获取跨越时空的更广泛的空间。

  “中国城市之窗”刚刚起步,目前的系统仅仅是试运行,下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各城市联盟大家共同思考、策划和努力,希望今天的汇报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各位领导的支持,共同推动“中国城市之窗”的发展。

  吴蔚荣:今天上午的论坛,谢谢大家!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