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高峰会 > 正文
 

论坛四实录:大中华企业家对话 学习与共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 15:1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5年8月27-28日,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届深圳高峰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面向全球竞争的大中华区域和谐经济”,本届高峰会由中国企业家论坛、香港总商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深圳商报共同主办。8月28日论坛4主题为“大中华企业家对话:学习与共赢”,新浪财经对此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

  主持人(刘晓光):下面请大家安静,我们把我们本次论坛的主持交给刘晓光董事长谢谢大家。大家好,今天我来主持大中华企业家对话,学习与共赢,我想首先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每一位是谁。

  我是王敏刚,我是从事旅游业,在中国开发旅游业。

  我是张醒生,从事IT服务。我在教书已经担任过银行董事长。

  我是现在香港的尹德川,过去40年在两岸的三地都有办工厂,做公司贸易,只是最近这几年投入祖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谢谢大家指教。

  我叫石滋宜,我是台湾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的董事长,谢谢。

  各位上午好,我是台湾鼎新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古丰永谢谢。

  各位早安,我是蒋丽莉,我是香港总商会的常务副主席,也是环康集团的创办人。

  主持人:大家看到我们今天有香港的有大陆的和台湾的一些企业家在一起,阵容也非常强大,我想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讲我们作为一次知识的交流、精采的对话,第二个我们来讲每人的发言给一个限制,每一次提问5分钟。第三点我想有这么几个题目要讲,一个就是两岸、四地、特别是台湾、大陆香港的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优势、共同的弱视。第二个可能要总结一下不同地方企业经营运作的经验,第三就是几方共赢,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我想第一轮先让他们自由发言,你根据这个题目你想讲什么然后发言。

  各位嘉宾我是王敏刚,我用这5分钟介绍一下,我在中国我开发25周年的一些经验,西部大开发是现在中国的一个开发的重点,到2005年中国已经不但是西部大开发,东北的老企业也做,还有9+2,珠三角这些基本上是全国的已经展开了一个开发的局面,我在中国西部跑了十几年,西部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一个富地,地上的资源很丰富,可是因为过去的经济比较滞后,所以重点要讲有很好的资源,未来面对很大的国外市场。中国的西部面对中亚以及从中亚延伸到欧洲的一个通道,还有在南亚现在最大的一个地市场也陆续的开展,所以在西部需要资源的优势以外,还需要很强的市场优势。可是有多么多的机会在不同的行业,在南京有很多是政府的官员。过去10多年来,我在哪里呢?我做厂投了大概5个亿,主要做旅游、酒店跟景点的开发,可是着实也有不少问题,假如要西部大开发,可以在开发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几点我觉得无论在座的政府的国企以及私营企业家都值得注意,第一就是地方政府可以承诺的那个能力,它们必须要说得出做得到。过去有一些对外乡进入西部碰到的问题就是政府承诺做不了,到现在有很多,无论你跟它合作或者是要跟它们经营,他们都是戴个帽子,所以在这一点上专家要尽快的落实,第三点就是人才落实的问题,因为在西部发展比较落后,而且投资也落后于其他的地区,所以人的素质对于开放改革的意识还没有在全国其它的地方很多高的要求。要提高当地的人才素质,政府必须要投入培训政府官员。

  另外也应该推动更多的官员到西部参加提升当地文化的素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法制的精神。因为地区保护主义在西部开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央政府尤其是现在中央政府,以及很多地区的少数政府,他们很诚意的发展外乡,在基层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就是地方的干部和基层的干部跟政府的官员“有话不一”,乱用法权这方面还是不小的。我就讲这些。

  主持人:刚才王先生讲了西部开发的机会,比如说企业家人才发展的环境等等,实际上他为我们大陆的情况作了一个观察。

  张醒生:我们今天谈到两岸四地怎么共同学习,寻求共赢,我想用最简短的时间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的社会词典中在我们的名词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从最早首先讲吸引外资,讲外商,外商谈了以后,大家在80年代感觉到最有活跃的一个词是港商,港商一轮过去以后我们看到出现了台商。台商这个词过去了以后我们现在大家在谈港台,当然也包括澳门企业家、大陆企业家,其实从这些词句中,一些词语的变化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迁。港商、台商,其实来的时候刚开始都是以贸易、以交易、以商业过来的。但是后来出现了港、台、澳企业家。实际上企业家后面,他是代表是一个贸易和贸易商的关系,企业家代表的是企业是产业。所以今天两岸四地已经基本上大家很少说商,而说企业家。这反映我们两岸四地中一个很深刻的变化——产业已经从纯粹的贸易,从一个上下游的产业转移,从一个价值链的拼接,到整个产业代,产业环,成为一个产业的组群。形成了两岸四地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供应的新的场面,而从人的角度来讲,我根据我在政府、外企,以及上市公司以及我们现在的自创公司这样的四个阶段,我也感觉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才的变迁,最早随着改革开放进来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香港、澳门的商人,代表处,但是随着人才的引入我们发现第一批专业人才进入一般是香港,当然澳门还是比较弱一点,香港的专业人士进入到了中国的大陆市场。之后是“色盲产业”的迁移,我们看到大批台湾人具备工业、管理、产业链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以及研发管理的人员进入到了大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从几个词句和几个人才引入的角度,所以现在的大陆大批的企业家起来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企业家群体就像今天这个讲台一样,已经融合在一起,因此,今天的话题也选得非常好,两岸四地的企业家我们怎么来共同学习,怎么共同来面对一个同样的挑战,就是后WTO时代我们来共同创造的双赢,今天早餐桌上我们在座的嘉宾在一起共同探讨,未来两岸四地所面临的共同竞争是什么?就是怎么去抢夺全球经济金字塔最高端的标准,最高端的技术,而不仅仅是一些产业的简单分工,所以我先抛砖引玉,把这个话题先仍在这儿,等一下我会有自己的观点再来阐述。

  戴立宁:我想顺着刚刚张先生的话谈,因为张先生提醒了我,张先生谈到我们从商人变成了企业家,在某一个程度上是盛行,但是在管理上面我有一点点感觉也许我们都是“同人同种”的关系,所以在管理上面,也许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企业,我们对企业的管理不是那么的精确,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会议,不是晚半个小时,我们要晚半个小时拿上来所有参加人的数字,恐怕这个不知道,因为我们在航空公司做事,所以飞机晚一分钟,我要告诉说:为什么晚一分钟?相对的问题两岸四地其实基本上都一样,我们不知道什么员工特别的忙,忙得一塌糊涂,今天有一个会,尤其会议特别多。在台湾有一位很有名的先生,他谈到,做管理者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己非常的能干,第二类是能知人善用,他永远可以拉把“得宜”的干部,能够交给他工作,通常都可以做得很好,第三个人比较重视自主运作。我相信我的标准不一定正确,第一类企业家只是第三流的企业家,因为他整天忙碌,实际上做的也是大家的工作,不是企业主管应该做的工作。

  第二个企业家,听起来人才善用,但是也未必能挖掘到真正的人才,所以看机遇。真正的第三位到我们企业界的一个相当程度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让它自己运作,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主管绝对不是忙碌的,每天的工作,假设一个企业天天有危机,必须要他亲自处理的话,这个公司它的发展是有限的,所以因此。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两岸、四地之间合作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地球村,所以前几天我在会场也在谈,什么叫做WTO,我的解释是我们走向海洋,面对一个开阔的世界。这个实际上是在金融可以看得到,它是小的龟鱼,在成长的时候强有力的占据了在河川里面最主要的部位,它留下来了。但是河川里面的资源有限,所以,没有办法占据最好位置的就顺流而下了,死了以后大的海洋的龟鱼真得比河川里面不知道大了多少倍,再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当初占据着最好地位的小龟鱼跟海洋那边的龟鱼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更开阔的态度去面对。

  主持人:同样讲到了一个问题,三位企业家,不是两岸四地而是整个世界的开放。

  蒋丽莉:刚才听戴先生讲我想说我最好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位上台的,说笑了,进来的时候是一样的,刚才出了一点小问题。所以才最后一个说。我常常想说我们对一般香港企业家的理解,或者是香港工商界的理解,它们是比较灵活性,有一般10年国际通商的经验,基本上香港也是一个最好的国际商贸平台,从某个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所有集聚的地方。

  香港是一个都会,这个是不容易的,它究竟有什么优点,或者它发挥了什么观念呢?我相信可能就是因为它的过去的历史因素,没有一个定位,变成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利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是整个空间也真正造就了香港工商界全方位的发展空间,但是香港的工商界有的是什么呢?它有的是国际上的经验,它有的是国际影响力,它有的是国际商贸品牌的信用,我们讲一句笑话,在国内你买什么东西是真的吗?大部分人去香港买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有信心,他就会觉得买真的东西,这就是它的值钱的地方。在国内,你知道你买的是假的但是你还认为是真的,这就是不同的层次。

  在台湾,它的科技研发能力,它的资金的能力都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它没有资源。但是你发觉了吗?它的凝聚的能力是很强的,不管是在珠三角、

长三角我们港商进来比它早,我们的数目比它多,但是我们也常常说笑,所碰到的问题,台商的争取能力比我们强,它连每一个地方所有的地方都有台商的企业会,但是我们想跟一个项目,有规模凝聚的商会在国内都没有,这就可以显示了它的工商界的一种特性。为什么?这就是它的团队精神比较浓厚,这是一个事实,国内的企业家,因为它是最后起步的,特别是民企,很有创造力,也最勇敢,也很有冒险的精神,所以它的发展,因为它的市场经济规模最大,所以它的发展速度也是无可避免它也会走得最快,但是有的时候我在想,就好像一列火车,香港因为有国际通商的经验。它走向一个世纪,但是另外一方面台湾有资金、有技术,它有这个动力去发动,它恰像一个火车头,但是光是一个司机跟火车头。你出去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不能把经济效益带回来,不能带着东西出去,你要以整个列车起动,才能引起庞大的推动能力,国内就是很大动力的火车。我们沟通的争取的努力是什么?就是通往全世界的路轨,但是还有这个路轨就是我们一起要去奔驰,要去拼搏的世界市场,但当然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今天这个机会,我反过来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香港港澳、台湾、内地的企业界就含日本在内,我们常常在工商界可能做得很成功,也赚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有一个通病,我有点的时候觉得共赢要走开一点,要往全世界学习,但是有一个道理没有搞清楚,我们常常赚了钱以后,我们就喜欢去金融行业去碰一碰,但是常常碰得焦头烂额,好像把我们先苦赚来的钱都送给金融行业,重复又重复这个故事。

  不仅四地,还有日本和其它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看到其它的企业,明天万一搞起来以后就会说去碰股票,这是不是跟金融行业有本质深的不同呢?两种思维模式不同呢?我希望今天也能够走出我们自己的本业去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从一些走进另外一个行业我们会有一种创新的思维,要把我们过去真正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我们要把我们过去的思维否认,从新一个角度来看,我希望今天能够讲我们自己强项,以外,也看到我们自己的弱项,我们怎么样去寻求一个方法,去解决去面对这些困难。谢谢。

  主持人:应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企业的特点,环境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分析。

  石滋宜:各位女士先生,我想今天我是不应该在这里的,但是主办单位要我再讲一些,所以我就来和大家谈事实上重要的主题就是企业家相互之间的学习。

  我在台湾,在十五年前就出了一本书是《天下杂志》替我做的第一本书,《有话石说》。我是很坦诚的,什么都讲,你们昨天就能感受到。所以我在那里15年来第一页就是企业家每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在标准上就行使在这里,这是在过去1982年回台湾,为台湾的企业界做事情的时候开始的,我第一个就是老板的观念,老板当时的观念是什么?说我们做到现在景气不好,我们不赚钱,讲出景气的话就可以赚钱,他们认为是这样,但是我发现在当时两岸推动台湾产业结构的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老板的思想的转变,思路在转变,它的理性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可以说在台湾的时间里我家还是在北美,为什么我在台湾呢?又参加了所谓中美贸易会、还有经济委员会等等一些,所以都是在天空上飞的时间很多,实际上在台湾只有7个月,但是我7个月里我至少讲了180场的演讲,而且每一场是30小时,不是3分钟5分钟的,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一次,那一个老板自己讲,我这一生当追,我是第一次来听演讲,但是我认为我的公司还是很好的,但是听了你的话之后我就觉得我的公司已经得了癌症了,好你赶快派人来阻断公司,这就是观念。

  但是现在网路已经非常普及,我在过去7、8年来每一天都是一篇的文章,你们要的话就可以寄到你的E—mail,所以等一等请你们把名片拿出来写在这里,我保证我会每一天送给你们文章看一看,这些文章不是报纸上的文章,不一样,这个文章我叫做高的警惕度,高的才能度,就是你可以在参加,你看的文章可以参加,我们在台湾,在大陆有好几家的企业,他们都要他的干部每一天要看,看了以后还要讨论。要有心得,要有感觉,我更进一步的我只看文章没有感觉。有时候看文章没有感觉因此我就在经营的会议五分钟到15分钟但是这个就没有办法寄给你的E—mail,用这个寄给你,因为你的容积太小,但是你可以到我们的网站下载,下载在大概20分钟到30分钟就会有一个故事,你可以给员工看然后再做讨论,这个叫做情景咨询规划。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推行的东西。所以我们另外就是老板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有专门的总裁做这个特别的事情,是两天的对话,老板呢?8—12位的老板,两天在一起整天不是只有我讲,每一个人都讲,这一切,这种对话每一个人都说,这种方法是最高境界的学习,就是把心里面的话说出来,所以这些在我的名片上我都有写到,情景是组织学习,这个来讲,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话。学习的东西,第一个就是要听。不见得你可以听进去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就要表述,你怎么样把复杂的问题把它简单的阐述出来,第三个就是问,问可以涉及到很多的东西,常常有很多报社的记者来访问我,或者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可以学习到最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讲下去了谢谢各位。

  古丰永:各位好,这次论坛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两岸四地怎么共同的学习,我从操作面来看,我想从一个企业的经历来看,必须做三个并向,第一个在他的股东里面,在他的企业里面,怎么同时通过三个并向,我想企业的经营就不会有问题,我大概在10年前第一次到深圳,因为我们在台湾有很多的客户都在这边来发展,所以那时候了解,我们客户到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面临了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所以第一次来它是在大陆服务区,我打电话说,请问那个地方是几号,因为我们习惯于问区的地方是几号,就问了一个当地的人,他说您讲什么,我说字母路几号?他说我们这里是大陆工业区,我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我怀疑他是不是不告我,一个台湾人跟我讲,我怎么去找呢?他说你只要叫出租车,跟他说就可以了。所以我就找出租车去,找不到,我想10年前大家都知道,各种道路都是那样的,出租车司机找不到,我们早上是怎么去公司的?在路口边等,出租师傅就找到了我知道给我多少钱我送你,这样就到了,到了以后我们看他的客户怎么做?他用PC,他用相同的资料,他说为什么那样麻烦呢?他说这样子才知道“打的”对不对呢?刚好有一个打印机坏掉了,我说为什么不修呢?各位,我看到了太多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服务能够提供到跟台湾一样当年叫“当天服务的”,谁在这个地方可以竞争呢?如果握有一个好的信息,有一个好的制度的话客户打一个资料我一个人打就可以了,我看到了这个秩序,可是在这边我要体会的是要进入一个大陆市场,不能用我的思维,你某种程度必须去相信当地的人讲的话,虽然你可以怀疑,你求证,求证以后你会体会果然是如此。所以从这个历史上面来看,这两个方面,两岸四地必须要从,可是我各位认为整合之前,融合之前必须互信,有互信才有机会,有融合资源才能够整合,这时候两岸四地的共赢才有机会,我顺便讲我跟“神州数码”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很清楚,在整个组织架构我们邀请的时候,早期是我们台湾人当老总,可是我们要求说一定要副总跟着我们来,所以早期那里的老总是我们的,到现在老总只有两个台湾人,其他的三位老总是我们的人,因为我们很清楚在不同市场里面运作,当然它的机制我们可以来过来借鉴,可是大市场的运作跟小市场的运作绝对不一样,你必须用一个机制去训练当地的能力,他的管理必须跟你一样,这时候你的市场的运作,未来在这个地方你才会有机会去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我觉得两岸四地的共赢,我觉得我个人像10年来的企业,只有一句话怎么去扩大双方的优势,不要太注意对方的缺点,从人性方面来讲,缺点要改,是不太容易的。可是去扩大优点你可以通过双方的互信、融合,他决定是1+1大于2,甚至可以是3倍4倍的,我想真正要整合这样一个资源必须从互信,开始融合、整合,而且你必须培养当地的能够跟你一起运作,也就是说未来我们台湾的同仁在这边扮演一个角色,他会变成老师,他会变成教务,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谢谢。

  尹德川:我不在名单里面,所以应该最后才发言。昨天晚上田源主席打电话给我让我今天早上也上台说几句话非常容幸,但是我并没有准备我的文搞,所以可能有些杂乱文章,即兴说几句。我先说两个简单的故事,第一个就是前几个月被邀请到大连参加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论坛,中央总战部非常热情的让我去准备演讲稿,我花了十小时写了几十页,做了多次的演练,结果当天晚上告诉我,对不起李先生你必须不能演讲,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级别不够。因为明天来了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很多全国政协常委,你级别不够。

  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就是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幸去参观阅兵典礼,我们不错了,坐在金水桥下,向上一望都是国家领导人,突然发现李嘉诚先生不是国家领导人也在台上。所以,这五年来给我的感觉一定要有钱,一定要有名,一定要有势,这些都是你要做事的根据。第二句话我总结了一下,要在中国发展事业,尤其是大的项目,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当然是要有雄厚的资金,不过还要有很好的融资能力,资金只要十块就够,第二个必须要有顶天立地的公共关系,光有立不行,必须顶住天,也就是当你做一个项目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顶天立地的关系,以武林盟主的姿态才能取得该项目的成功。因此我就有感而发,两年以前,我去参加世界华商会议,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当时首相在上面演讲,他是外国人,他说你们海外的中国人有4千万,大概是包括台湾、香港在内,你们的GDP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倍,我不晓得他是根据哪里来的,但是可惜你们是一片散沙,凝聚不起来。人家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几百万人口抵挡一亿多的敌人,毅力不倒,可是你们这么庞大的中国,竟然一片散沙,我身为一个马来西亚的领导,唯一敢对你们说不的,但是我们整个亚洲团结不起来,所以我说这话希望中国以它优秀的历史和文化,领导我们整个亚洲,来尽快建立亚盟,以便和欧盟和南美方面,顶足而立,这样才能够公平、公正、公待、公开的对我们。所以我们的眼光要看远一点,因此我全力希望搞一个主体,最近我们刘会长,成立一个叫“阿乐山”(谐音)CEE生态协会,我知道了以后我对此非常感动。国内有60多家的企业家,有这种社会责任的占少数,在21家国家的核试验也都有参与,香港一个人也没有。结果张树新打电话叫我参与,我很容幸的被参加,第一个项目代表,为什么我说很荣幸呢?我是不及格的,不是说没有级别。因为它告诉我,我们中国大陆的企业家都是第一代40-50岁的精英,台湾参加的都是第二代的精英,我说我只有34岁心情,44岁的身体,人家看我54岁,其实我已经64岁,结果很荣幸被采纳,变成香港第一个会员,昨天就变成这个论坛的第一个香港会员。所以我非常荣幸我要讲的是他们10月17号要在香港开第二次大会,我跟他们秘书长整个礼拜什么事也不干,日夜的奔走,现在看起来成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备而能让这次大会的成功,而我本人要,昨天也讲了,希望成立一个大中华有序发展协会,但是非常困难,因为香港人一定要利润最大化,有一句话杨民教授这个对我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的事最好你不要打电话给我,我希望我们能够成功,香港最好的地方做基金,因为它可以商业运作。在这样的情况,台湾的我找过中顶集团,让我们台湾、中国、香港如果能组成的话,共同组织一个大中华。然后昨天我讲的把我们协会的4万亿美金至少拿1亿万以后回来,用这个资产来振兴我们大中华的崛起和大中华的复兴。谢谢。

  主持人:我作为主持人给每个人一个机会在学习供应中讲几个东西,我现在提一个问题,然后搞一下活动,我先问石老师。我们大中华两岸四地的企业跟世界的先进的大的企业,我们的弱点、差距到底主要的是什么?您回答一下我这个问题?两岸四地的企业跟世界发达的国家比,我们的差距从经营上和运营上到底有什么?

  石滋宜:我们的差距我觉得我们事实上没有必要说到我们的落后,还没有人才,但是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人才以及这个企业自主方面来讲,是完全的差别是国外的规章制度。

  主持人:人才和治理结构。

  石滋宜:对,人才是最重要的我讲的人才,人事财富所以我谈的就是说,我谈的问题就是你自己到老总,你第一个是一个好的学习者,每天不断的学习,那你的公司这么做都是成败就决定在你公司里面学习的好坏,所以我们你说最佳公司比美国其它的公司差吗?没有,很多外国的人正在研究,还有就是经营一种新方式。我认为经营的方式是只有成功的方式和失败的方式,没有国际的观点,没有说美国是不是管理,中国是不是管理,自主性的管理,那是一种合乎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台湾也有非常好的企业到中国大陆。我认为有几个企业是值得介绍的,比如说“蒙牛”的牛根深,这一点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在短短的五年当中,能够成长200倍而不是高峰企业,是牛奶业,甚至是乳业,所以这个不要小看中国的企业家的一种智慧。在山东另外有一个叫做“石丰的公司”,大概大家都没有听过是做什么?农用卡车,马达,这一类的东西,但是营销到美国,40几个国家都可以做出去,而且是国营的100%的国营,而且100%不贷款经营,93年开始,到03年的时候这10年间成长60倍,现在从几百份变成三万份,对于这种企业家,怎么样?他可以把吃大锅饭的问题解决掉,在公司里面具有很高的竞争力,每一个人都有负责要做的事,它是一种质量,而且是三包,三包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就是品质的保证,什么时候坏了,我就什么时候替你修好了。这种经营法实在是佩服。我想同样的事情我来提话题就是个意思。我是日本东京大学,所以日本的这些老板我认识得太多,他们现在不能变,为什么不能变,在于它们的制度,也就是说人才他们没有企业家。它们能够成为经营者就很少,所以都是官僚体系,一层一层的套,我到了很多公司去,那我这一辈子已经就主动的从这个量自动的往上升了,所以当我在1971年的时候我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我的教授还有很多的人,他说你是东大毕业的博士就在日本就可以吃遍这一生了,大家都听你的安排了,你怎么要到国外去呢?但是我想这只是日本,现在的日产在1996年我访问过他们的副总,总经理那时候他就讲我们开办“国强,后来他们在做的公司总部也卖掉了,1999年9月份就是法国的“雷诺”(谐音)买了37个低下的股票,然后它才那么的富有,假如说1999年的12月份的话,最佳公司资产是会破产的,必须宣布破产,它的负债达到了231亿美金。但是,法国派一个81出生的人去年做营运长,但是做了日产复兴计划,两年就完成了,一年就转亏为赢,所以日本本来是世界控股所,欣赏制度的管理者。为什么在90年代它必须用外国人?所以就是这一个,我就是说有成功的企业经营法和失败的经营法而已。谢谢。

  主持人:刚才石先生讲的两个问题实际上都可以成功,不论是英美、还是台湾、或者是中国大陆,第二个是在人才的差距上,还有一个是人才的结构上,你来看台湾香港的企业,它们的优势是什么?

  张醒生:我想很多第一批在中国设立投资公司的公司,跨国集团都开始进行了本地化计划。在本地化计划当中,当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本地人才尚不足以满足高层管理,以及高级的经营人才的需求,工程技术人员和低层的管理员和行政人员是没有问题的,市场营销的销售人员也没有问题,但是高级管理人员是比较缺乏的,这是我们明显看到就有一个趋势,一个就是从香港是作为离大陆最近的,语言也比较通晓,所以大批的跨国企业,首先从香港聘用的大批的高级管理人员,进入到了跨国公司,来担任高层,我想在台下坐的“微软”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永正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两个人识13年了,他也经历过同样的这么一段,所以第一批人才引入的,一定都是来自于香港,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对大陆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我的感觉第一个是香港的人才它的敬业精神非常强,每个人都很能干但是它的团队的合作精神很弱,它独断独行,天马行空,之后随着这些跨国企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设立了公司以后,我们看到了台湾的人才进入了,还有在海外工作的华人返回来了,这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台湾的企业管理人才,那时候我们不能称之为企业家,团队的精神比较强,因为他生存的环境的问题,所以一般台湾的管理人员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他往往会带起一个团队,在香港这样的管理人才自己会做得非常出色,你可以评选优秀工作者有香港人,但是你要评选优秀的经理,恐怕香港的经理往往在团队上比较弱,当然这两年大陆的企业大部分人才起得非常快,我们可以看到高中级的管理人才,大陆的本地人才都提升得很快,大陆的管理人才中又从台湾“海归”学习,我觉得大部分未来综合能力的精英人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主持人:我问一个问题,从香港的企业家们在经营和管理上面,他们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蒋丽莉:我刚才说了,国内的企业家很有冒险精神,很有创意,他们虽然起步比较慢,但是他们的拼搏精神,也可能正是他们的起点较慢,他们也比较愿意去冲,也愿意去吃苦,但是这些优点有的时候就变成太多冒险,太多激进的话就会变成一种危机。在企业管理的时候,有时候会不会太冲动,或者是太“一窝蜂”。我记得顺德开我第一个产业的时候,那个时候“顺德”有三个空调厂,两年以后也有36家,究竟能承受多少这样的观念,我觉得国内的企业家在这个势头上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反正我也常说,十年树我,百年树人。一个制度都是要经过很多的,无数人的经验跟他智慧的累计,需要控制完整。所以我觉得这是国内的企业家真正面对的机遇、挑战、危机。

  主持人:尹先生?

  香港的企业家:如果三年不回去,听都不要听,换句话说对你刚才讲的百年树人也不要听,所以这就是香港的最大弱点,台湾企业家好得多了。我在工作了14年,应该可以算是对台湾比较了解了,这是香港最大的问题,主要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这样的思想,如果我们有了爱国情操,它就可以在中国我们自己炎黄子孙的土地上建立它百年的基业。

  王敏刚:在座的都提到了香港人比较独立,因为香港的生活环境我们在制度底下讲到我们就只靠我自己所以台湾和内地不一因,基本上很多政府在后面很成功的支持他们,还有在台湾选择一些企业家,他们都经过很严格的一个支持,都要服役,所以企业家们的训练出来的时候他们作事有一种方法,我还有一点要跟各位分享,大家都提到我们两岸四地跟外国的企业有什么大的分配,我觉得虽然在我们华人圈有很多的著名的企业家,可是我们跟外国来比较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哪里?因为主要外国企业的规模,比我们现在华人的规模要大,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是离我们大中华圈比较远,很简单的一家美国公司,可能会有一个企业上面,哪怕我们在现在很多国家的履行社,都没有国有企业做事的方法,另外还有他们企业文化当中在商业道德这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一个训练,他们的守则是比较严谨,所以营销的环境比我们大中华圈经营的商业道德是比较深远的,尤其是在国内。因为在内地的企业家还是过去10多年从个体户到自营企业家,我们现在尤其是要维持商业的道德,商业的信守这一方面对我们未来推进大中华的企业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大陆企业家的商业道德,我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共赢”两岸四地的企业,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戴立宁:我必须平心静气的想一下你所问的问题。其实我刚刚听了以后,我们感觉到其实是这样子,成功的条件包括有100个,失败的原因只要一个就可以了,而且今天成功的因素往往埋下了未来失败的因素,所以一个企业身上,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这样,刚刚我们特别感受到要终身学习,因为这是不变的,允许我讲一句讲一句,如有冒犯的话请各位原谅,因为文化方面很重要,我现在谈的话大中国,基本上来讲是一个供应的文化,文化就是一个价值观,我记得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一个人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们现在的人进是说大官不要做,但是中国人,人人都要做大事,总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非常委屈,将就,我将来应该是雄心大志,能够发展起来,所以坦白的讲,我们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大家都是过客性的,尤其是在从服务业就可以看得到,360行,行行不出状元。允许我讲一句老实的话,我们普遍的心态仍然是人人都想远,但是机会永远存在着,只会留给准备好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回过头来有更多的学习,更多的挑战来相互共赢。

  主持人: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互动一段时间,还有10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台上的嘉宾。

  嘉宾(提问):听了几位的演讲很受启发,我虽然是大会的主席,但是没有机会发展我自己的观点,我提一下我的观点,我怎么看大陆、台湾这种经济关系,根据我前一段的认识,我感觉有三个特点,三句合,一个叫做相互关联,一个叫做相互渗透,第三个叫做相互依赖, 虽然相互观点,观点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产业链,供应电服务链,就是有一个链条可以带动两个轮子,如果我们这个轮子再多一点,大家想想,比如说台湾、香港澳门,一个链条带多个,一辆自行车,变成一辆坦克就会更有力量,第二个就是相互渗透,所谓渗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体现在资源方面,拿我们公司来说,我是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兼CEO,但是我们管财险寿险的两个CEO,但是来自台湾,人力资源的渗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是管理人才方面的渗透,第三个就是相互依赖,所谓相互依赖就是共同市场的建立,包括技术标准的统一,金融市场的统一,真正做到能够市场的统一,标准的统一,就是带来一个什么呢?台湾和大陆叫做“和谐共处,利益共享”。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的话,密不可分的时候,我想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结果会发生,那就是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可以真正的维持起来,谢谢各位。

  嘉宾(提问):主席您好,我姓陈是深圳“金鹏”公司的,实际上我也是半个香港人,我这里觉得今天这个大会的主题是和谐经济。我作为香港人,我觉得在中国长期的工作,是因为两岸四地他们带来的一些文化的一些过程,演变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里面我讲述的是一个层面分明的问题,我作为一个香港人来讲,我站在香港的中航,其实是两种文化,非常不一样的一个环境之中,作为我们来讲,我们的企业,我觉得你站得高,或者你站得位置在哪里,这个氛围一定要搞清楚,我们今天的香港发展,在中航这个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脉搏,人的思想只有唯一一个,就是要马上去创造更多的利益,或者去维持香港的辉煌,这个是最根本的,但是如果当你这个人走到旺角的时候,你的角色已经改变了,因为旺角是一个娱乐世界,你在那个地方,你去跟人家谈什么?经济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小的利益,层面是不一样,所以我想问从层面来讲是否是这样区分?我刚才非常欣赏“华泰”老总他说的问题。我觉得非常的赞同,其实就是一种和谐的思维需要的是一个和谐利益的一个共同力,如果去分享共同体会里面的一个资源或者整合这个资源我觉得会不会请指示一下?

  嘉宾(提问):我是明文公司负责人,我是萧万长,先生多年来的学生,我们公司在1983年在台湾成立,1993年在中国,设立我们在“段关”被选为龙头企业,受老师之命,一定要发表一点观点,不能在这边光听,小弟也提出一个小的观点,就是我们怎么样学习、吸收一个外国的人才,在这个国际平台上,怎么样好好的使用外国的人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比如说在“马客厅”(谐音)来说,我们做外国人的生意,“马客厅”(谐音)就是国外,在那边我才会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比如说我们的颜色,像米兰、法国、伦敦、甚至是“法兰克福”这些地方的综合起来,才能够决定我们要设计的产品,比如说研发和创新,我们要使用外国的人才比如说美国,它们在工程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比如说意大利,它对ID平台,外观方面很强,法国在颜色、在配戴方面它们做得非常好,所以你的产品综合这些的话一定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产品。另外我们有的这些好的人才之外,我们还要学习怎么样去管理这些外国人才,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习性,好好的对待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很快乐的工作,这样的话它就能够顺着我们的公司来做把这个目标达成,我也试着在思考,作为王巍先生在讲的“并购”问题,也许提出一个小的见解,我们说买企业,买并购,买企业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才,所以他在讲到一个点,就是资本是门票,入场有规则,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入场规则来说,就是让世界深的企业家们了解我们有真的管理企业的能力,当然王巍先生提到了买石油公司还有一些战略上比如说政治深的一些问题。实际深是在战略上,除了那个之外,大家看一看你有没有管理上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讲到“共赢”我想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跟别人分享,也许我对“兵新”也很有趣,但是那是界的观点,我觉得“共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分享,举个例子来说,对员工你能够跟他共赢分享,就是我们台湾有句话说,才、善、人俱,当你的利润跟你的员工大量的分享的话,员工就会愿意和你一起来在这个企业里面好好的工作,你跟供应商好好的分享,供应商也会好好跟你合作,甚至跟客户好好的分享,我们没有欺骗他,因为得到了很高的利润,这样的话客户也会长期的跟你合作,这是一个“共赢”的观念。谢谢大家。

  嘉宾(提问):我是《中国总裁网》的。现在我们今天出入到这个会场,“共赢”与“信息”的概念,下面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是石教授,您的想法是组织学习法,对于现在这个现代的企业发展的组织过程当中,您对我们的总裁有哪一些好的建议,如何去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机制?在未来大中华经济圈的过程当中能够起到一个良性的推动作用,谢谢。

  石滋宜:我很了解你所说的,但是我所知道的就是在企业里面怎么样来教育我们的企业的员工,我想这个就是第一个企业家。事实上企业家,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你必须是一个经营者,就是企业家兼经营者,而且不束管理,不要重视这一些的管理,也就是说你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用优秀的人才,人才,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断需要不同的人才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预先的要培养这样的一种人才。所以受教,一个是愿意改变的企业文化是第一个我们要养成,大家都愿意听不同的意见,而且容易后面共识,这个就是我刚才为什么“把强劲”式的学习,这个字,每一个人把这五个项目都能够学到,能够去倾听,能够报答,能够去问,然后再和别人分享,然后培育这一种“情招”,这个是感情的,我刚才吴总裁谈到了,就是现在,你必须和你的员工建立起“信”来。你和员工建立起“信”来他们才会讲真话,你才能够听到真话,尤其是你的企业越走越大的时候,什么样的声音你都能够听得到,这样子你就可以成功。所以必须塑造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这个不管外面的文化是什么?比如说我在生产力中心,我们那时候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已有600多位的员工,但是我们就把因为这一些都是顾问,都是跑到外面去的,所以你重要的是需要什么?是使得他们有认同,所以我们请他们不要天天来办公室,在办公室干什么?你也要到企业里面去服务,所以到企业去服务你天天来上班干什么?所以我们“OFFICE”,只有250个座位,所以有一个人轮流来用这个,所以我们就要用低成本的经营文化,他们说会议要怎么办?会议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电话,可以在

麦当劳开会。

  主持人:这是企业一种文化的融合。

  石滋宜:就是你懂,你人是不能管的,对不对,但是你可以信人心,你可以信赖他,所以这个信赖问题是最重要的,把整个组织里面你信赖的东西建立起来,所以我昨天讲过了,企业机制的这些都不要了,就是真、爱、善、美。

  主持人:我想对每一个做老板的人讲得话,大家都知道顾客第一其实错的,因为顾客接触不到,是因为你的员工在解除,所以第一件事是把文化学好,第二件东西把员工照顾好。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因为在座的嘉宾都是水平很好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他们尽情的把自己的话讲出来,我们也不能让台下的人进行一些互动,我想是不是用以后的机会再来谈,今天的题目是学习与共赢实际深是两岸四地的学习与共赢,学什么?大家的特点是深什么?优势是什么?怎么来共同谈论这个话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到这里。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