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高峰会 > 正文
 

王巍:中国的并购力量与全球的入场规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4:3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5年8月27-28日,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届深圳高峰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面向全球竞争的大中华区域和谐经济”,本届高峰会由中国企业家论坛、香港总商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深圳商报共同主办。新浪财经对此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以下为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全国工商联会长,万盟投资董事长王巍演讲实录:

  各位早上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高层次论坛,而且安排我上午主讲,
我想今天这个主题大体上有一些差别,因为大会主题希望有比较醒目的题目,我想昨天在享受了招商银行的枚举之后,我们很多人都一起欣赏了超级女声的比赛,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凉粉玉米一起投了票,非常愉快。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个超级女声到最后重要因素就是苛刻的评委。我们看到一个过程,把我们都激动起来以后,你会回想起过去一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的并购市场上好像是一场超级女声秀,你看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在国际上默默无闻,它们已面临了许多苛刻的评委,他们有很多拉票,最典型的就是中海油,你们看到中海油的首席CEO在到处宣传,表达他的战略思路,他还有专门的公司要获得美国股东的支持,整个最吸引国际商人眼球的就是中海油,现在当然有一个差别,就在最后一轮上,中海油说它是主动退出,因为评委太苛刻,有很多政治上的因素,这是不同的。在中海油这样的并购,包括我们看到很多的并购之后我想提议,一个是到底中国的并购力量到底有多大,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来了解全球并购的入场规则。首先,中国的并购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中国海外并购高潮到底来了吗?我们看到很多媒体对中国的并购欢欣鼓舞,认为提高中国企业的品味能够进入到国际主流市场,用高级的经济形势和我们对手去拼搏,我们看到TCL,看到的华为,看到中海油一系列的大型企业国有的民营企业都在去年集中的继承了很多的海外收购,但是这个高潮是不是真正到来了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和国际接轨的过程当中,大体上有三个阶段。

  首先是贸易,国际的贸易,然后逐渐进入到了制造,代工的也好,经营制造产业,然后提升到资本的层面,这是大体上一个相对落后的过程,过渡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过程,我们刚才看到萧万长主席的演讲,我们也看到黄主席都谈到了,中国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包括民营和国有的,基本都还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在为生存而奋斗,不断为在外资企业下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奋斗。所以在贸易制造层面,我们现在的大企业还在这个层面,还没有进入到资本市场,包括中国的市场现在还在边缘化,非常萎缩,再加上周围在国际资本的流动上面也有很多的限制,所以中国现在在整个政策环境、企业的实力、产业阶段上,远远还没有达到这样一个高潮。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传媒造成的一种误解。

  我们再看,中国的企业到国外主要是买资产而不是买公司,买资产和买公司完全不一样,买资产是做一笔生意,买公司是要有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战略,是要变化自己成为全球化的公司在世界舞台上生存,它和做一笔买卖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我当时在中海油收购的时候听到很多国家,回来以后看到我们国内差别很大,我们对待优尼科太多了,基本主料是一个资产,是可以拿过来直接为国所用的,无非是给每个员工保持工作地位,进行谈判,总的来说我们始终没有提出收购优尼科之后我们将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是要保持它在全球几十年的历史,一个有相当影响公司的公司价值和公司战略,我们强调的并不是我们的战略,中国的战略,可我们不仅仅不对它有威胁。所以我们有很多问题现在还回答不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共同,所以我们到目前为止到国外收购的企业并绝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并购,并购指的是对公司价值的改造,而更多的是收购资产,无非是以公司的品牌来做,所以我现在谈到的就是我们中国企业近几年来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障碍,所以我们中国到底有多大,到底是不是很强。我们谈了几年中国经济和平崛起,到底我们怎么崛起?我们在贸易上、在制造上、在品牌上张教授也谈了很多。我们看到多少个进出口贸易是控制在跨国公司手里的,包括在台湾企业手里,我们多少资本流动到了中国的外资,是跨越在中国的资源再配置,到底是中国经济崛起了,还是全球经济在中国这个地方崛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我看,更多的是全球经济的崛起,在中国的这个地位崛起来了,和我们的企业关系不大。

  我们很多中国企业,缺乏自我认知的状态,一旦别人都说我们中国强大了、崛起了,自己就感到有型有款,风情万种。所以中国企业如何来把握自己的地位,到底中国有多大的力量可以形成国际市场上的一种并购因素,我觉得还有一个把握问题。不要做“

芙蓉姐姐”。并购高潮在中国大家都知道,世界100年来有五次大的并购高潮,第一次并购是横向并购,第二次并购是纵向并购,这两次大并购应该说是80年前在美国完成的,今天的中国目前还处于这两个阶段,就是横向和纵向,形成产业和建立管理,然后才能进入到管理上的并购,然后进行金融并购。最后,目前是第五次浪潮的战略并购,所以我们中国不要学习美国,也许美国50年前,它当时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觉得更多准确地判断,目前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要学习,学习各个资产国家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没有到这个地步,各个先进理念可能并不起作用。中国是全球并购的主战场,当我们在谈到几个中国的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大批的全球企业都在中国并购,都在我们的脚下悄悄的去整合我们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整合本土市场,现在是政府在整合市场,是国资委在整合,国资委过去叫做仆人,现在在做主任。它的一系列的重组,他们的整合市场,这个市场能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我们希望它能够更符合市场的规则。另外也有一批民营企业在整合市场,我们当年看到德隆,看到张海,他们都有一个整合市场的理念,最后都出问题了。两年前中国企业家论坛,很多民营企业论坛说我们要升华产业,现在大家都在自己洗澡、要体检要过冬,如果说国企的整合是一支力量,民营企业有没有机会整合?谁在整合外资?所以我在这里提个问题,不要仅仅关注周围企业在海外的几个并购,更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大规模发生的,由我们影响中国经济洗牌的并购。

  第二个问题就是全球的入场规则是什么?资本是票,但是入场会有规则,不是你有了钱就可以入场,就可以破坏规则,中国很多的企业财大气粗,你可以很简单的把这个问题说,他们都是讲政治。我看到很多的媒体,包括对中海油的看法,我觉得是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如果仅仅是中海油,现在的中海油从来都没有说失败,因为它是不能失败的。阻截也是西方的敌意,所以政治上是不是政府,我们跟它讨论商业规则了吗?我们解释清商业规则了吗?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是要他论的,只要准确的判断这个状况才能帮助我们进一下一个战略。如果仅仅把所有中国的成功都认为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所有中国企业的失败都以为是西方环境的问题,那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威胁性的。这是一种误导,所以我们要研究规则。首先就是制度障碍,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是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在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制度本身就很大,因此在做任何并购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很遗憾,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解释了是由于西方对我们的国家不了解,可是这个问题不是今天发生的,而是十几年来始终都是这样,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始终没有想到呢?我觉得这是不够中肯的,可是同样都是制度不对,为什么中国人寿、中海油当年在西方上市都成功了呢?也许是我们财大气粗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只能提出问题,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再一个市场程序,市场态势,在每做一个交易所不可以谈太多非市场的东西,我们说它们政治化,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过早的把它政治化了。当你们看到我们不强调国家战略的时候,当你不能解释你的融资渠道,你的经营方式,你的战略,你未来的价值,当这些东西得到充分解释的时候,只能让对方把它往政治上推,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就是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这个事我们说很多年了,但是大家都觉得很软、很虚没有意义,但实际这个意义非常大。

  中国经济就非常发达,但是没规则,大家都挤在一块,非常的混乱,所以我们经常说上海,我在国外跟很多的外国企业讨论中国企业的时候,我们会很从宣扬的立场看中国的地位,但回到家里来,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表现上的差异。我相信我们的主流都是很好,但是确实有向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的规则是按照过去市场的那种成功治理的。不了解公司和社会责任,环境的问题它不考虑,可是这些问题都是公司的价值,当你进入国际的时候,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公司价值的主导因素,我们做并购分析的,并购周期的不是钱和资产,而是未来看公司里包括社会责任,包括你的技术和品牌,这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在看的时候,以为我们仅仅是有钱。另外我想我们会有机会治理自己的规则,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候,不能像

超级女声比赛似的,你不能只唱自己的调,而且还跑调,你既然参加人家的比赛你就要按照人家的规则。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一定会走上国际,一定会参与和制定规则,但是目前更多的还是要了解和学习这个规则。

  最后,我们能做些什么?简单了解国家风险,除了商业风险外,这叫非商业的社会、民众个非常复杂,所以一定要了解国家风险,这是我们过去所不熟悉的风险,另外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样,我们中国的很多东西没人去关注,去建立一个保障。所以我们今天通过工商联也写了一个白皮书,一直到上面有很多的领导找我们谈,这是对全国并购有威胁的。当我们到国外的时候处处碰壁的时候,我们如何在经济环境下建立一个防线,我觉得是值得的,重要的是要另外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我觉得特别在我们的媒体上,一谈到中国和海外并购,大家都谈日本失败,到底我们都对日本了解多少?日本这些企业界不断的拿出反面教材的东西,但是30年来,日本的资产非常成功的转化成为了全化资产,日本不再是仅仅依赖进口国,而日本的海外收益在3年前,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了国内收益,海外上的收益,日本30年来,包括韩国全球化的海外并够是成功的,我们不太了解,我们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我们更看到失败的案例,不断的教训国内,不要说到失败就看日本,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宽容企业海外并购的挫折。我们知道体制问题,我们也学会宽容,允许失败,但是重要的是态度,你不能说自己失败了你就提前退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最重要的,从我个人来说,非常关注对国有企业并购冲动的监管。因为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国有企业由于这两年大规模的增长,所有大型企业都希望能够海外并购,给全国人民做出一个漂亮的答卷,但是一定要对它高度关注。很多国有企业进入

全球500强,每天照镜自我欣赏,感觉自己已经是如狼似虎,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这种垄断性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全球生存呢?不知道,但是自我的感觉非常好。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特别是国有资产也是全国人民的资产,所有的国有资产都是重组、并购,它通过什么程序?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并购,是通过什么程序?谁来公开?谁来讨论?或者是有更好的经验能和大家借鉴?你注意到我们的国企在海外可以和任何媒体都借鉴,可是一回到国内,这么大的事,中海油并购已经快一个月了,我还没看到国内任何媒体能够采访到主要领导人,给我们一个交代,这么大的事让我们期盼着中国有这样好的一个国际机会,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应当有一个好的长久机制。另外提高政府的公共治理水平,我们到处要求公司要有很好的公司治理,可是在一个不是很优秀的公司治理下,我们到底有哪些好的做法,这点张教授谈了我就不多谈了。

  如果有好的公司治理混淆,应当更多的关注政府管理水平,我想我是业界人士,学习很多教授和大家的一些观点,但是我自己没有观点,我只能提出问题,所以欢迎大家指教。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