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谁砸了股评家的饭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09:04 解放日报

  一个关于各职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地位的民意调查,曾经风光无限的股评家位列倒数第三。证券分析业,亟待走出股市评论“黑嘴”的阴影。

  某证券媒体最近报道,《证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中,将增加“禁止对上市公司的单只股票进行评价、推介”的条文。

  就在前天,提请中国立法机关审议的《证券法》修订草案,更是提出了“股评误导投资者将承担赔偿责任”之说。

  法律法规的修订,让活跃于各类媒体的股评家们大呼“风声渐紧”。

  难道,呼之欲出的新政真要砸股评家的饭碗?

  扭曲的公众形象

  某股民论坛上有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中

国足球有“黑哨”,中国股市有“黑嘴”。

  这并不是投资者和社会舆论对股评家过于苛刻,而是近年来沪深股市不少股评家不顾职业道德,在“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安全帽”下,不负责任地乱点乱评,自毁了公众形象。

  不少股评家推荐股票并非服务中小投资者,而是借助舆论力量担当庄家帮手,使庄家顺利获利出局。在股评家与庄家的一唱一和和联手操纵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中小投资者纷纷落入“跟风被套”的陷阱。还有股评家“一边评股票,一边代操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尽管这是违规行为,但股评家所在的咨询机构间接坐庄,或股评家开工作室委托

理财,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不负责任的股评家也不少,鼓吹追涨、跟风点评,所有股评一个声音,市场当然没了方向。让中小投资者疑惑的是,股评家们整天忙于开讲座、上电视及参加各类活动,再加上每天必须研究大盘行情,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或扎扎实实每年实地调研几家上市公司?或许正因为忙于赚钱,股评家评点个股出错或出现偏差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一个不是巧合的巧合就是:每周一公开的股评家推荐最集中的股票,大多就是上周涨幅榜上风光的个股。

  与成熟

资本市场的同行相比,中国的股评家显然比较自由。据了解,在美国,股评家不仅要考资格证书,而且在大众媒体开设股评专栏,还要到有关部门备案。国内股评家最热衷的个股推荐,在美国也受到较多限制。毕竟,媒体的受众是多元的,知识结构、年龄性别、投资风格、承受风险能力、持股成本和心理素质等都各不相同。鉴于这个原因,股评家是不能在大众媒体上随意点评个股的,只能基于调研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作深度分析。

  《证券法》的修订,据说欲对股评进行限制,无疑动了股评家们的奶酪。但若不加规范,任其扭曲形象,股评家们最终也会在失去市场信任的境况下自砸饭碗。

  现实生存的无奈

  公众形象扭曲不是因,是果。将一切过错,统统归结为股评家个人的职业道德问题,或许也有失公平。股评家的危局,还有很多现实生存的无奈。

  严格意义上说,股评不完全等于证券分析。股评是个人行为,证券分析才是行业行为。证券分析在我国只是起步阶段,作为一个职业还没有真正出现,因此,在没有严格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背景下,股评异化成了可以不负责任的自由评论。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又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股评家现实生存的困惑。

  市场地位尴尬是困惑之一。目前,我国股评家的最大来源是证券公司研究部门。研究部门,作为公司的成本中心,有着证券公司不计成本的财务支持;同时,研究部门又是投资管理、经纪业务等部门的附属和陪衬,不直接创造营收,因此也就不具备提高研究水平及业务能力的成长冲动。可以说,这种“死不了,也活不好”的状态,严重歪曲着证券分析的市场状况。而股评家的另一个来源渠道———投资咨询公司,尽管是独立提供证券分析的机构,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规模小,经营范围受限制。由于收入、待遇及工作条件与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存在较大差距,好的人才也很难留住。

  不只是机构处境尴尬,股评家也没有独立地位。证券投资分析与投资银行及其他业务部门未分开,利益的联结意味着股评不可能完全公正。正是因为缺乏证券分析的独立性,股评家勾结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等不规范操作频频发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法律监管的缺位,也阻碍了股评行业的发展。尽管沪深股市曾出现投资者状告虚假股评的胜诉案例,但这仅是个例。明确的股评责任界定至今还没有确立起来。从这一角度来看,《证券法》的修订,无疑是证券分析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摆脱危局的出路

  股评如何走出“黑嘴”阴影?仅仅凭一道不能进行个股推荐的禁令,或是一条股评误导投资者将承担赔偿责任的新规,还远远不够。证券分析行业亟待突破“市场行情及个股评论”的局限,以谋求独立运作,以及多元化的赢利模式。

  天相投资董事长林义相博士认为,我国证券分析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从业务专业化、人员职业化和运作商业化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要实现证券分析业务的专业化,必须要把证券分析从现有的证券公司业务中独立出来。在业务界定和监管上,则应当把投资银行业务中涉及的证券分析,如股票发行和财务顾问中的估值定价分析报告等,股票经纪业务中涉及的证券分析,如投资建议等,以及投资管理业务中涉及的证券分析,如投资决策依据等,交由专业证券分析机构的分析师来提供。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可以在这方面对证券公司进行一些强制的限定。至少,在要求证券公司业务部门提供分析报告的同时,出具独立的第三方证券分析。

  第三方业务的独立,还必须建立在证券分析机构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证券分析提供主体应能够自主生存和发展,因为只有在有足够收入的机构中,才能支撑起高水平的证券分析专业队伍,以实现业务的专业化。目前的状况是,独立运作的咨询机构与证券公司研究机构,在各方面处于并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很多咨询机构收益有限,一些有潜力的分析师不断跳槽,最终都选择了基金经理等行政职位,证券分析师队伍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只有在独立的基础上,证券分析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和产品。也只有这样,证券分析才能跳出目前对“市场行情及个股评论”的局限。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的深化,证券分析重点也应逐步转向对国际形势、经济政策以及产业发展的研究上来。

  林义相认为,从目前的股评家到今后的证券分析师,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股评家大部分都不可能转变为证券分析师。转变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蜕变和淘汰过程。

  本报记者 蒋娅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