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多头或操纵库存(期铜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03:1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铜价和原油的价格是目前市场关注的热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走势让各方的经济学家不断作出种种猜测。直至8月24日三大交易所的铜库存达到了124047吨,与最低时(31年的库存低点)比较已经增加一倍有余。

  市场供需矛盾包括巴克莱资本在内的许多国际投行都预测今年精铜产量相对于消费会有一定的剩余。但库存还是创出了31年的低点,今年中期便普遍传言,有机构在操纵精铜的
库存。

  目前,只有中国的经济数据表现出对铜的需求仍较为强劲,中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分别高达27.7%和16.1%。其他各国的经济数据,笔者认为表现平稳,对铜价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较的评估为中性。

  市场广泛预期9月消费旺季的来临会刺激精铜需求上升,但是否能够拉动铜价继续上扬,笔者表示怀疑。目前,中国从智利进口的升水下降至75-80美元/吨,8月初约为100美元/吨。升水走低的原因是季节性疲软,制造商难以将高价传递给消费者而减少订单。国内现货铜价的疲软,说明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不十分紧张。

  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

能源价格高企对全球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可能正在显现。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消费商拒绝在如此高的价位采购铜以及一些替代使用,对铜价亦形成打击。

  期货市场分析本轮全球商品市场牛市使得大多数原材料商品的价格创出了新高,但目前除了原油和精铜以外的多数商品价格已经逐渐回落。

  铜的头部产生与前几次的有很大不同,因为这一次的价格得到了市场需求的支持。与以往任何一次的头部相比较,本次头部的形成时间长,级别和规模大。笔者认为,价格的持续高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对冲基金的影响。

  AsiaHedge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在亚洲市场,就有创记录的55只新对冲基金成立,筹集了大约35亿美元资金,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知名投行贝尔斯登公司(BearStearns)、高盛(GoldmanSachs)等也都在积极推荐与其业务相关的对冲基金,业内成员透露,这些基金有相当一部分投入了能源及商品期货市场。

  由于铜价处于历史高点,投资者拒绝增加新的多头头寸。最近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Comex市场的非商业多头的持仓(截至8月16日当周数据为41269手)接近空头头寸(截至8月16日当周数据为26506手)的1.5倍,存在的非商业空头头寸的量仍然很高。中国投机者也在LME持有大量的空头头寸,这些空头头寸有被迫平仓的风险,对价格产生上行压力;同时,这也将加剧价格的波动。

  后市研判及建议目前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际市场精铜的产能正在恢复,而经济增长将逐渐放缓,消费趋向于平稳或缓慢下滑的阶段。市场普遍认为,由于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将带领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长期走高;但笔者不太同意这一观点,原因是只要原材料没有非常短缺,平衡的供需状况会由于市场竞争而回归生产成本。目前现货铜价在3800美元左右,而精铜的生产成本是1450美元左右,湿法冶炼的成本只有800美元左右。

  对于后市铜价的判断,笔者认为以期铜市场的研究为重点。类似美元以及人民币政策改变等的因素可能促使铜价格的转点出现,但这些因素是比较难以预测的。

  期货市场,我们应当考虑多头逼仓的因素。多头有可能操纵库存,相对于铜价大幅上涨带来的好处,短时间隐匿囤积库存的损失是非常少的。甚至铜矿工人罢工事件的背后都有可能受多头操纵,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像有人认为,欧洲杯(足球)赛甚至奥运会申办城市竞选都有可能受到了国际博彩机构的影响。

  如果多头有逼仓,可能的情况是多头会在预期铜库存大幅增加以前迫使空头离场。这样多头必然会在短时间内连续大幅拉升期铜价格,以逼迫那些缺乏耐心的投资者和部分技术型基金砍仓离场,使期价的技术图形在短时间内形成尖尖的头部,8月11日起对期铜价格连续3天的大幅拉升就非常具有这种意味。

  就铜期货市场参与者而言,对于后市的价格过分看多和过分看空都是不明智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对冲手段(例如期权或现货),任何单边敞口的交易都是危险的。因此,建议以即日交易的方法为佳。更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做好充分的准备,耐心等待铜头部的形成。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26日 第十一版)

  作者:本报特约作者 于贵真 发自上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