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谈IR 高票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06:0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欣闻第二批股改试点公司的所有对价方案,都获得了股东大会的高票通过。对这样可喜可庆的圆满好事,本应为之鼓与呼才是,因为这反映了各试点公司与自家的社会流通股股东的沟通是卓有成效的。但咀嚼玩味再三,加之耳闻目睹了个中的异化现象,反倒凭添了几分感慨和忧虑。 首先,高票通过一定是件好事吗?尽管公司和媒体在高票上浓墨重彩,笔者的直觉反
同理,2/3表决通过即可,你却99.99%通过,有何可高兴的呢!?这不同于60分及格,你考了99分,这是个利益平衡的经济艺术。对流通股东而言,对价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损害了大股东的利益。难怪我的一位同事今年夏天就高兴的不行,因她的孩子今年以高出最低录取分数线7分,跨进了沪上一所理想的也是其第一志愿的大学。这就叫经济。 其次,果真都是名副其实的高票通过吗?为何首批10转增10股的清华同方未能获得通过,而二批中仅10送1股的吝啬公司却能顺利过关了呢?从众多投资者的来电来信中,经与业内同行的多次私下沟通后,笔者似乎看到了一些在所谓高票表象背后的一些异象。 有些股改公司合谋保荐机构,统计股改公司的一般投票比率,再设法弄到该比率2/3以上的赞成票(关系票)。于是,跑基金、找机构,不亦乐乎。已有有识之士出来呼吁:应制止这种强奸民意的行为。一些媒体和记者充当起了股改的啄木鸟,揭露了个别公司那些为市场所不齿的买票勾当。有的G股复牌自然除权后,出现了实质除权(贴权)现象;有的G股流通股股东没能得多少实惠,而公司高管的金茂大厦(股权激励机制)倒是趁机建成了。对此,一些中小股东是因势单力薄,虽声嘶力竭却力不从心;有的则出于无奈,违心地投了赞成票,企望股票有所表现后将G股变割股。这些肥红瘦绿之怪,很值得我们各方的关注和深思。 最后想说的还是诚意对价,真诚沟通。上一期笔者在本专栏《正本清源》一文中,提及到股改沟通中初显的几个问题,现在看来非旦没能遏止,反倒有蔓延之势。今后会否有公司类似象征性分红似的,或滑稽地承诺今后三年每年派息将不少于几毛几分来充作对价呢?这在今后股改工作全面铺开后,很是令人担忧的。 其实,股改不是公司的一锤子买卖。一个公司的资本市场形象,就是靠平时的这些表现积攒起来的。不能让大多数中小股东信服而单靠公关技巧过关的G公司,终将会被投资者遗弃而最终被资本市场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吝啬的公司莫庆幸,大方的公司别后悔。股民心中自有一杆秤,资本市场记着每本账。 股改催生了刚孕育起步的IR中介服务市场,但业界同仁更要珍惜这可遇不可求的市场机缘。日前,笔者就英美股东识别和股东认证工作,登门造访了英国著名的IR服务机构哲基杰讯(中国总部)。交流中,笔者为其在一家赴港IPO的内地大公司面前,所坚持的专业、诚实的角色扮相所感动。在这里,也真诚希望我们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帮助股改公司在寻找股东、沟通市场的过程中,不搞歪门邪道,以精深的专业服人;自爱不自毁,恪守业内行规。 股改要的是(控股股东)诚意对价,(股改公司)真诚沟通。单个公司的股改成败,影响的可能只是自家的市场形象和股票溢价;如若因部分细胞畸形从而影响了整个肌体的活力和健康的话,则有违整个股改工程的初衷。(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