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40岁现象 农民工社保应由城镇埋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8:01 人民网-市场报 | |||||||||||
农民工“40岁现象”不仅困扰着农民工这个群体,也给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带来了新的课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民工不得不半途回乡,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8月16日下午,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观点一 农民工中途返乡根本源于歧视
张教授开门见山地表示,农民工进城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生产是一种客观趋势。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应该得到国家的鼓励和保护的,同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对进城农民工进行扶持和管理。 张教授分析,农民工中途返乡本来就是一个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很少是自愿回去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就在于歧视。农民工进城后,没有被当做正常的工人来对待,也享受不到城市工人应当享受的权利,他们连工资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了。 谈到农民工“40岁返乡”现象带来的影响,张教授说,农民工被迫回乡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对农民工本身也不公平。回乡的农民工增加了农村人口、增加了农村的消耗,同时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劳动技能,因为这些人已经不再是壮劳力,他们也并不代表农业的先进生产力。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现象的出现延缓了农民进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我国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观点二 提高农民工素质刻不容缓 农民工能力相对低下,技能培训缺乏,是本次采访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字眼。 农民工进城后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其自身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张教授分析,农民工在学历、技能上都不占优势,他们进城后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重体力活逐步表现出不适应,而这是他们基本上没有经过什么培训的结果。农民工进城前,由于条件有限,培训缺乏有情可原,但进城后仍然不能得到培训,而且进城后的管理和保障都跟不上,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了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差别越拉越大。 在如何避免“40岁现象”上,张教授谈了四种途径。首先就是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农民工进城立足的根本。政府要加强对这些人的培训,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其次就是把农民工和城市人平等对待,比如平等对待农民工子女入学等。第三,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使其无后顾之忧。最后就是要转变观念,如果人们真的可以把农民工和城市人平等起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观点三 农民工保险应由城市埋单 消除农民工“40岁现象”其实很简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老有所养,返乡情况自然消失。张教授坚决地表示,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而除了农民工正常缴纳的保费外,剩余部分应由用人单位或政府埋单,也就是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其保障应由城市负责。 张教授说,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养老问题理应由城市解决或负担,不能把这个包袱推给农村。农民工在城市创造了价值,但他们自己得到的很少,因此城市为他们解决保险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在操作上来讲,农民工在城市中虽然是流动的,但流动中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有自己的工作周期,因此要建立农民工的保险体制还是完全有条件的。 谈到如何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张虎林教授表示,社会保险体系里不应该漏掉农民工这个群体,这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强制执行。目前农民工工资管理十分混乱,讨薪难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应该从规范工资管理上入手,从工资中拿一部分专门用于缴纳保费。此外,应该成立一个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农民工的保险管理。 《市场报》 (2005年08月19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杨曼 王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